说实话,我压根没想到居然还能有钱赚,不过,这不符合我的为人处事原则,我回答:“你给我提供素材,我写成小说,如果素材足够好,那肯定能发表,发表后就能有稿费,按说应该我分点稿费给你才对。”
常铭很欣赏我不卑不亢的性情,他表示了赞赏,同时提出,写好后,是否投稿,根据形成的稿子,我俩商量着决定,如果投稿,并发表,那稿费就一人一半;如果他觉得不适宜投稿,那就因花费了我的时间,而给我一些劳务费。
“如果发表了,能有多少稿费呢?” 常铭十分好奇地问。
“那就要看你提供的故事能写多长了。”我说。
“多长?我估摸着,可能顶多1万多字吧,也可能1万都不到。” 常铭想了想说。
“哟,那就只是个短篇小说,出不了书的,万一能发表,稿费也就最多2000来元吧。”
“恩,也不错,那如果真发表了,我能分1000元稿费,这可是我这辈子的第一笔稿费呢。”常铭像个天真的孩子般开心地说。
“呵呵。”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内心有些疑惑地想,这常铭,难道真是能令马大哥等资本大鳄么为之紧张的投资大佬?——竟然为1000元而这么兴高采烈。
但我又想,或许,他这种孩子气的天真,正是他在资本市场能化繁为简出奇制胜的原因之一吧。
常铭接着又打来一行字:“说实话,真想看看自己说的故事,发表在杂志上。不过啊,我也不知道我要说的这个故事,写出来是什么样子,如果最终我觉得不适合发表,那就麻烦你同意不让这个小说外传,我将把它放到阅读数量很少的一个博客里,算是一个纪念。如果这样,我还是按刚才说的,给你3万元润笔费,好吗?”
“哎,遇到怪人了。”我想,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继续推却显得有些做作,我回了一个字:“行。”
“那你看,什么时候咱们开始?”常铭问?
“现在就可以开始。”我也是个爽快人,尤其是,我对常铭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实在是有些好奇。
常铭于是就开始讲了起来,下面便是他在那个晚上所说的内容,我用小说的笔法,略略进行了一点润色:
【常铭讲述的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从“成都的名片”春熙路说起,作为“成都第一商业老街”的春熙路,在成都这座古城里,历史其实并不算很悠久,早年只是一条窄街的小巷,春熙路这个名字,从无到有,还不足一百年。
民国初年的成都商业中心分为两处:一处是东大街,另一处是劝业场。1924年,为让两个商业中心贯通起来,时任四川督理的军阀杨森着手拓建春熙路。为给这条路取个好名,杨森专门请来饱读诗书的双流县前清举人江子鱼老先生,援引老子《道德经》里“熙来攘往,如春登台”之语,命名为“春熙路”,自此扬名天下。
春熙路建成后,聚集了银楼金店、钟表眼镜、绸缎布匹、百货图书、银行报馆、像馆药店等30余个行业约200余家商户,成为成都当时一个新兴的商业中心。荟萃了成都市第一家专营“文房四宝”的“胡开文文具店”,久负盛名的“古籍书店”,“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等成都名小吃,“漱泉茶楼”、“饮涛茶楼”等著名茶铺,以及民国时成都最为有名的裁缝店——叫做“吕罗记”。
文丨革丨十年,春熙路变得冷清萧条起来,直到文丨革丨结束后,尤其是1978年之后,春熙路逐步重新繁华起来。1978年是中国农历马年,这一年是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中国在这年成功拨乱反正,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并且开始了改革开放,堪称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剧变发生的一年。开明的政策,如同春雨,给神州大地注入了活力,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焕发出青春。
百年老字号“吕罗记”在文丨革丨时也受了冲击,直到1977年,“吕罗记”才在成都春熙路重新开张。此时的店主,是解放前成都第一裁缝“吕老罗锅”的嫡孙吕鄱。
那时,“四人帮”倒台不久,百废待兴,民众压抑的创造财富的激情,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成都的春熙路,就是一个典范,这条自民国便号称“西南第一繁华之街”的商业街市,在1978年再度欣欣向荣,热闹非凡。“吕罗记”裁缝店身逢其时,生意蒸蒸日上。
吕鄱继承了祖上一手好手艺,把“吕罗记”裁缝店搞得如火如荼,甚至不少人猜测,假以时日,“吕罗记”逐步恢复到吕鄱爷爷鼎盛时期的规模,也是有可能的。吕鄱成了春熙路,乃至成都,乃至全西南,最早的一批“万元户”,事业可谓顺风顺水。
然而,他却有个心病:由于他爷爷的裁缝店生意好,越做规模越大,前店后厂,他爷爷成了小有名气的民族资本家,谁知风水轮流转,到了解放先是公私合营,后是割资本主义尾巴,出身成了他的“原罪”,从小“家庭出身”不好,“阶级成分”是“资产阶级”,尤其在十年浩劫里,他一直抬不起头,那时的姑娘,心仪的男人要么是军人,要么是出身好的工人,又或者是贫下中农,谁会愿意嫁给他这样一个资本家的狗崽子呢?
十年不算长,在人类历史河流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可是那十年,却是吕鄱人生中从27岁到37岁的男人的黄金十年,“文化***”深深地影响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具体到他,造成的结果是:直到1978年,他39岁了,依然没结婚。甚至,可能依然是一个处男。
1978年,他事业顺利后,最大心愿就是尽快娶妻生子,毕竟,他岁数确实也不小了。恰在1978年5月,他的裁缝店里,来了个名叫常莉的打工妹,是从成都东面好几十公里外的简阳三岔湖农村来的。
那时,有勇气从农村进城市来打工的女孩子,虽然逐步有了,但还不多,因此常莉一来,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其实,真正关注的原因,是她相当漂亮,仿佛小村子里飞出的一个金凤凰。从她一出现,就有好几个学徒工热烈地追求常莉,最终,吕鄱仗着是老板的优势,只追求了一个月时间,就捷足先登,在1978年6月,和常莉结了婚。
(我一直没见过常铭,但我想象中他或许就是图中这个样子。)
日期:2012-10-12 12:09:00
38
燎爷与紫砂壶
必须承认,这个故事迅速吸引了我,将我一下子从人心浮躁的21世纪,带到那段遥远的火红岁月。我对1980年代早期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因为改革开放之初的那几年,举国上下都有着一种蓬勃的朝气,人们的幸福感很强。
但是,尽管我很想继续交流下去,可看看时间,已经深夜快要两点,加之我晚上毕竟喝了不少酒,实在是头昏眼花起来,于是我打了行字给常铭:
“今天我到游戏里找你,你没在,我以为今晚见不到你,所以就出门喝酒去了,喝得有点多,现在头特晕,如果你方便的话,不如明晚8点咱们依然在这间‘密室’碰头,早点开始,精神好些,继续记录你的故事,好吗?”
常铭回复道:“好的。”
而后,他做了个告别的手势符号,毫不拖泥带水地消失了,甚至比我离开得更快。简直让我怀疑他是否在等着我说那话。
那一瞬间,我竟有些后悔,觉得应该强打精神,趁着他有述说的激情,听完他讲的这个故事,否则,万一他以后不讲了,我听了一半,没了下文,会很难受。
我的预感时常是有些灵验的。
隔天也就是6月7日晚上8点,常铭没有如约出现,我等了他整晚,他也没来。
在等待的时候,我突然想,他的消失莫非和当天上午发生的事情有关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