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后的秘密:灵学原理》
第48节作者:
代明坚 2012-12-8 14:13:00
该报告详述了日本间谍藤森J7(应该是个化名,因为遍查日军情报史均没有发现有个叫藤森的中国派遣情报人员,特别是后面的J7编号,怀疑是统一的化名,相当于后来的“鼹鼠组”)1922年与郁达夫一同从日本来中国后,两人之间的隐秘交往。郁达夫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却对文学情有独钟,在离校前一年即写出了成名作《沉沦》,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不朽名作。郁达夫精通五种语言,日语是其中之一。他并不知道藤森是一个肩负特殊使命的人。抗战爆发后,郁达夫从种种迹象推测,特别是在发现藤森所绘的一幅精确到公尺的广东地图后,十分惊异藤森的特殊能力,因为据他所知,藤森大部分时间都蜗居杭州经营日本版画。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藤森可能是最早来到中国的日籍心灵感应者。
1938年,也就是我和陆少校开始调查生涯时,郁达夫也在武汉,担任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干事,就在这期间,他悄悄写出了一本关于“中日隐秘战事”的日记体小说《心底沉沦》,一改灰暗沉闷颓废的笔调,披露了他从藤森身上看到的一幅“潜战争”图景,但由于他所处的政治部并不看重“这本充满了臆测和猜想的手稿”,这部作品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出版便从抽屉里不翼而飞。当然这是藤森J7的杰作。郁达夫似乎受到了某种警告,很快便离开战火硝烟的大陆去了新加坡,接着又流徙至印度尼西亚。在那里化名赵廉与朋友合资开办酒厂,偶尔在当地华侨学校客串教师,甚至为日本宪兵队充当翻译。连他的新妻子都不知道他究竟是谁。众所周知,1945年一个午夜,日本宪兵残忍地将其掐死在印尼的密林里。合理猜测是他们终于发现了这位最早披露日本“隐形战术”的中国作家的真实身分。但这份解密报告却肯定地指出,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后,郁达夫以为得到了解放于是公开了自己的身分,一位以数字代号为姓名的日本人突然出现在宪兵队,以有要事相商为名约见郁达夫,正在客厅里和朋友聊天的郁达夫便匆匆走了出去,从此再没有回来,消失在印尼茫茫的夜色中了。
1985年,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披露郁达夫正是那位隐姓埋名的日本人杀害的。
但该秘密报告却宣称这只是日方“试图了解一桩异象”的手段,事实上郁达夫并非消失在印尼茫茫森林里而是“茫茫人海中”了。暗示郁达夫还活着。
郁达夫还活着?
这确实是一桩扑朔迷离的悬案。
作为郁达夫的仰慕者,这个报告使我震惊不已,同时也深感欣慰。
历史终于无情地翻过一页,把神秘的藤森J7和那本具体内容不得而知的《心底的沉沦》手稿埋进了黑暗深处。
我想还原这段史实的努力看来很难实现。就作为本书的一个小插曲记载于此好了。
下面接着讲那颗从射击孔里扔到陆少校他们跟前的冒青烟的手雷——
2012-12-8 17:20:00
60
这是一颗注定要被载入灵学史册的手雷。
先说这颗手雷是谁扔的吧。二等兵詹姆斯·布朗。这个名字很熟,哪里见过?是的。他的名字被刻在一个铝制狗牌上。而那个狗牌刚刚被陆少校进行过翻译。詹姆斯·布朗,美军第一步兵师化学连二等兵。当那颗滚烫的手雷哧哧冒着青烟滚进地下掩体时,扔这颗手雷的大兵詹姆斯的尸体正歪斜着躺在十几米开外的地堡贮藏室门边,旁边是一堆1943年生产的压缩饼干和斯帕姆午餐肉。准确说已经变成了一架骷髅。
这颗手雷扔了差不多五年才滚到陆少校他们眼前。
不是幻象。
因为它确实是一颗不容置疑的美军手雷。并且真的在陆少校和李团长眼前爆炸了……
要讲清楚其中的原理必须从太平洋“黑喉岛之战”开始叙述。
我们从好莱坞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开始那24分钟中已经见识过了那个抢滩登陆的惨烈场面。我在此要讲的是一个类似的发生在太平洋吕宋岛附近的战事。时间是1944年。
1944年8月17日,距离吕宋岛以东130海里的太平洋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被美国人称为“黑喉”的漫柯岛上突然升起了一颗白色的太阳。这颗用玻璃制作的“太阳”直径为7公尺,升空1800公尺,上面负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扰动仪,还有一台自发电机、海洋除嗅器、子午定位仪、空间非线座标自动跟踪器和敌我识别器……这是地球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发射方式既不是火箭喷射推进也不是热气球式依靠热空气向上的浮力,而是“空间弯折”。
这是日本“鼹鼠组”的另一个杰作。
与坂早宏一在白叶火车站的“地壤分层透视筛选”不同,这只是灵学基础原理的应用,但却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应用。漫柯岛是一个无人小岛,方圆三平方公里。布满热带丛林和巨大的海礁山脉。在太平洋海战中原本是个被美军忽视掉的地方,因为其距离菲律宾实在太近,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方面都不具有任何重要性,无论美军是否决定进攻菲律宾,这个小小的岛子都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但这只是1944年8月17日之前。这个日子以后就被五角大楼盖着鹰徽图案的文件正式称为“黑喉岛”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