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西游便成精》
第41节

作者: 御风楼主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2-12-18 14:30:00
  二、启示
  闲话休说,继续文殊菩萨与乌鸡国国王的话题。
  其实,除去文殊菩萨的做法不对,乌鸡国国王的悲剧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如果从乌鸡国国王自身来看,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没认出来疯和尚是文殊菩萨,也不在于他得罪了文殊菩萨,而在于他的性格缺陷——心浮气躁。
  如果他不是心浮气躁,凭他礼佛的习惯,在没弄清文殊的真实身份之前,怎么会一怒之下把文殊扔到御河里泡三天呢?
  本来是个可以被度化到西天成正果的人,结果却落了个埋尸井底的下场,所以说心浮气躁往往坏事,而欲成大事者必须戒急用忍。
  或许,在井底待了三年的乌鸡国国王,重见天日后,会磨平自己的心性。
  2012-12-18 14:33:00
  第二章 痴情难释之殇——女儿国

  一、爱上佛陀
  一直很喜欢六小龄童版《西游记》里的女儿国国王,在电视剧里,国王对唐僧苦苦哀求,要唐僧留下来和他成亲,唐僧招架不住,甚至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若有来生,我……”国王则打断他说:“我不要来生,我只求今世。”这段对白成了以后许许多多电视竞相模仿的经典。
  但是,在《西游记》原著中,女儿国国王的形象不如电视剧中那么饱满,对爱情的追求也没有电视剧中的那么迫切,唐僧也没想象电视剧中那般说出情话。
  《西游记》第五十四回中,西梁女国国王听驿丞来报唐僧等人路过,这国王几乎是想也没想就说要嫁给唐僧,原因很简单,驿丞说唐僧是个帅哥。原著中——女王道:“卿见御弟怎生模样?他徒弟怎生凶丑?”驿丞道:“御弟相貌堂堂,丰姿英俊,诚是**上国之男儿,南赡中华之人物。那三徒却是形容狞恶,相貌如精。”女王道:“既如此,把他徒弟与他领给,倒换关文,打发他往西天,只留下御弟,有何不可?”

  女王的最后一句话“只留下御弟”甚有趣味,让笔者猜测到女王最初的原意是四个都留下,驿丞一说三个徒弟甚丑,就专门留下唐僧一个了。
  当驿丞前去唐僧处求亲的时候,唐僧的表现实际上很是暧昧——太师躬身道:“今幸御弟爷爷降临,臣奉我王旨意,特来求亲。”三藏道:“善哉!善哉!我贫僧只身来到贵地,又无儿女相随,止有顽徒三个,不知大人求的是那个亲事?”驿丞道:“知御弟乃中华上国男儿,我王愿以一国之富,招赘御弟爷爷为夫,坐南面称孤,我王愿为帝后。”三藏闻言,低头不语。太师道:“大丈夫遇时不可错过,似此招赘之事,天下虽有;托国之富,世上实稀。”长老越加痴哑……行者道:“任师父尊意,可行则行,可止则止,莫要担阁了媒妁工夫。”三藏道:“悟空,凭你怎么说好!”行者道:“依老孙说,你在这里也好,自古道,千里姻缘似线牵哩,那里再有这般相应处?”三藏道:“徒弟,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却去西天取经?那不望坏了我大唐之帝主也?”再后来孙悟空对女太师应承了亲事,唐僧并不反对,等太师走了,唐僧才扯住孙悟空骂:“你这猴头,弄杀我也!怎么说出这般话来,教我在此招婚,你们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

  整个求亲过程中,唐僧只说了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我没带儿子来,就有仨徒弟,你看中哪一个了?”第二句话是:“悟空,你说了算啊。”第三句话是:“我们在这里享福,谁去取经啊,大唐皇帝岂不是要等着急了?”第四句话是:“你这个死猴子,咋能这么安排呢?你们去取经,我在这里成亲,打死我也不敢啊!”
  除了这四句话以外,唐僧在整个过程中是装聋作哑的。
  这四句话说明很多问题,首先,唐僧愿意自己的徒弟在这里成亲,也即对女王的要求没有极力反对,甚至是迎合。
  2012-12-19 15:28:00
  这四句话说明很多问题,首先,唐僧愿意自己的徒弟在这里成亲,也即对女王的要求没有极力反对,甚至是迎合。
  其次,唐僧说自己不敢不去取经,而非不愿不去取经,不敢不去是客观原因限制,不愿不去是主观上态度;唐僧不敢不去取经的客观上限制就是,这个任务是李世民交代的,更是如来交代的,他既不敢违抗皇命,也不敢违抗佛旨。

  第三,全凭孙悟空安排,也就是他在这件事情上放弃了领导权,为什么要放弃,有三种可能:一是激动地不知道怎么办;二是为人处世能力有限,确实不知道怎么办;三是自己愿意,但是不愿意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笔者阴险地推测,唐僧内心深处是愿意的,所以当孙悟空说的时候,他不吭声,当只剩下他们四个师徒在的时候,唐僧才大骂孙悟空,说自己不敢。这样的话,太师和驿丞肯定会去报告女王自己的态度,而自己在徒弟们面前也有了交代。

  其实,唐僧作为出家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坚持自己不能犯了淫戒,但是已经撒了谎,骗了女儿国国王。
  且看下文——女王呼道:“大唐御弟,还不来占凤乘鸾也?”三藏闻言,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
  佛门弟子,讲究四大皆空,肉身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一身臭皮囊而已,然而唐僧作为圣僧、高僧竟然“面红耳赤,羞答答不敢抬头”,这说明唐僧的定力和佛法修为远远达不到圣僧和高僧的境界,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女色的诱惑,不然的话,心中一片澄明,如何不敢见女王,如何不敢答话。
  所以,很多人都说唐僧四人众中最坚定的取经人是唐僧,而笔者常认为最坚定的取经人是孙悟空。唐僧曾多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过要放弃取经,而孙悟空常常是安慰唐僧的人。
  这一点不是笔者胡诌的,有实例证明。

  2012-12-19 15:29:00
  第三十二回——师徒们正行赏间,又见一山挡路。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长老勒回马道:“我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舍利国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行者闻说,笑呵呵道:“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

  这里一段文字,第一说明唐僧内心不定;第二说明唐僧禅心不够;第三,唐僧久走不到灵山,已经开始烦躁了,这是不从容不淡定的功利心态。反而是孙悟空牢记乌巢禅师的《心经》,而且悟出来其中的道理,反过来教导和安慰唐僧。
  第三十六回——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三藏道: “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谎。人间就有这般大门?”行者道:“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八戒听说道:“罢了,罢了,我们只当转些时回去罢!”行者道:“不必乱谈,只管跟着老孙走路。”

  这一段话,仍是如此,唐僧四人的意志坚定程度高下立判,孙悟空乐观积极,可以说是整个取经队伍里意志的支撑。如果孙悟空意志垮了下来,可以说整个取经队伍就散了,猪八戒有一番话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论断——八戒道:“你儿子便胡说!你不看见孙行者那里哭将来了?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如今戴了个愁帽,泪汪汪的哭来,必是那山险峻,妖怪凶狠。似我们这样软弱的人儿,怎么去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