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3年遇刺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一直有很多秘密,至他于死地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其实这位总统还有很多秘密,比如他的婚外情,几年前,美国媒体爆出了他和白宫工作人员的秘密情史,日前,这段传闻中的当事人米米阿尔福德推出了新书《曾经的秘密》,首次向公众披露了自己和肯尼迪维系了18个月的感情生活......
详情......
人人都有秘密,这是我的秘密。
1962年夏天,我十九岁,在白宫 新闻办公室实习生。那个夏天与接下来的一年半,我与约翰?F?肯尼迪总统保持着亲密长久的关系,直到1963年十一月他悲剧性的遇刺身亡。
四十多年来,我以近似宗教般的戒律对这一秘密守口如瓶,只对包括第一任丈夫在内的极少数人透露过。我从未跟父母提过,也没对孩子说过。原以为是个能带进坟墓的秘密。
它却败露了。
2003年五月,历史学家罗伯特?达莱克出版传记《未竟人生:约翰.F.肯尼迪 1917—1963》。书中第476页有一段节选自前白宫副手芭芭拉.贾玛瑞肯1964年的口述。这份长达十八页的口述历史与波士顿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内长期封存的文件最近对外公开。达莱克攫住了其中的一道八卦珍馐:
肯尼迪的风流成性对他而言就是种消遣,如今还能让他从前所未有的繁忙公务压力中得以解脱。他与数名女性沾上风流韵事,包括杰基的新闻秘书帕梅拉?特纳、本?布拉德利的弟媳玛丽.平肖.迈耶、人们戏称为“闲聊”和“胡扯”的两名白宫秘书、因与萨姆?詹卡纳这样的黑帮老大有染而被联邦调查局监视的朱迪思.坎贝尔.埃克斯纳等等。还有一名高挑漂亮的白宫大二实习生,两个夏天都在新闻办公室实习。(她“没什么能力”,一名新闻办工作人员回忆道,“打字都不会。”)
达莱克的书出版时我并没注意到。肯尼迪传记从来就是出版业界宠爱的题材,每年都有一两本新书面世,溅起浪花又继而消褪。我尽力不去关注这些,也拒绝购买此类书。但我偶尔还是会逛逛曼哈顿家附近的的书店,阅读与我在白宫的那些年有关的片段。一方面我因自己的亲身经历而着迷于这些书,重拾那段岁月是种乐趣。另一方面我又急于知道那个秘密还是否安全。
要不是媒体穷追不舍的话,也许我也不会注意到达莱克的书。莫妮卡.莱温斯基丑闻五年前差点让克林顿政府垮台,也煽起了公众关注国家领袖私生活猥亵细节的兴趣。达莱克笔下这个未点名道姓的“白宫实习生”顿时让《纽约每日新闻》 炸开了锅。这显然是条大新闻。于是报社迅速成立了特别报道小组,要找出这名神秘女性。
五月十二日的傍晚,我路过曼哈顿家旁边的报摊,注意到《每日新闻》的首页上刊登着肯尼迪总统的全幅照片。当时我要上瑜伽课,已经迟到了,所以没细看被一堆报纸挡住了一部分的新闻标题。也许我就是不想看。像《每日新闻》这样的小报只会关注肯尼迪的私人丑闻,我对这点十分清楚。这类报道让我觉得恶心。它们提醒我,讲到肯尼迪与他的女人,我其实没什么特别之处,肯尼迪的女人多得去了。于是我匆匆走过报摊,抹去脑中肯尼迪的形象。四十一年来的守口如瓶会迫使你否认曾有过的生活经历。它要求你对痛苦纠缠的真相心生戒心并由此远离事实。时移事去,我已学会该如何面对......
曾经的秘密
日期:2013-01-19 11:12:49
在我赶着去上瑜伽课的时候,我错过了照片下方的完整标题:“肯尼迪有个莫妮卡——史学家称肯尼迪与十九岁的白宫实习生调情。”报道里有从达莱克书中摘选的内容,还有一篇对芭芭拉?贾玛勒凯恩的新访谈,她说道自己只能记住那个十九岁实习生姓名的第一个字了,但她拒绝透露这个字。芭芭拉的避而不谈当然只会让《每日新闻》的报道小组挖掘得更深。
第二天上午九点,我像往常一样来到第五大道长老会教堂。像往常一样挂起大衣。也像往常一样,小啜一口从C`est Bon买来的咖啡。然后我坐下检查邮件。有个朋友给我发了封邮件,里面有《每日新闻》报道的链接。不清楚状况的我打开链接,只见报道配上了标题——“与米米在白宫调情”。朋友说他发给我链接是鉴于名字上“有意思的巧合”。
有生之年第一次,我体会到人们所说的“喘不过气”为何物。如坠冰窟。我立即关上门,把文章浏览了一遍。尽管报道并未提及我当时的姓氏——法恩斯托克,我却感到一阵异常的恐惧,担心一切即将变生不测。这是我对整个成年生涯感到畏惧的时刻。
我试图保持冷静。深呼一口气,在心里默数文章中未记述的部分。《每日新闻》还不知我的住处,尚未接触我的朋友们,也没联系上那个年代的白宫工作人员。他们没我的照片。倘若他们知道这些,铁定会在报道中提及。而且肯定会循迹追查到我的下落,继而询问我的想法。
然而这些都还未发生。
况且之前我也有过侥幸脱险的经历。一年前,传记作者萨莉?贝戴尔?史密斯给我家打过电话,说是正在撰写一本有关60年代的华盛顿如何对待女性的书籍。听上去并无冒犯之意,但却足以令我全线戒备,我猜疑她或许另有图谋。我还没做好让谜团拨云见日的准备,更不会向一个陌生女人坦白秘密。于是我说自己无法回答她的问题,并有礼貌地请她不要再给我打电话,萨莉尊重我的请求。我的秘密安全了。
但这次,《每日新闻》的报道却不一样。
日期:2013-01-19 18:35:06
翌日,我一到办公处就发现有个女人坐在办公室门口。自称莎莉丝特?卡茨,是?每日新闻?的记者,来此向我求证,是否我就是前一天报道中的米米。
我无处可遁,也无从否认。
“对,我就是,”我应道。
“米米打破沉默”,第二天清晨的头条如是写道。
日期:2013-01-19 18:38:27
此时的我已至花甲之年,离婚后孑然一身地安静生活,住在距中央公园 几个街区之远的上东区公寓。九十年代初期,在大学退学四十年之后,我返回校园,五十一岁时取得学士学位。我一生热衷运动,是名虔诚的马拉松赛跑者,经常在黎明破晓前绕着中央公园的水库 跑步,并且享受这种孤独。我与之暴风骤雨般地离婚的前夫,在1993年去世。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家,各自有小孩。这是很多年来头一次,我感受到巨大的平静。
我接受了心理治疗才有这样的状态,才能有对自己的了解。之前的我几乎是个全职居家母亲,之后的我以教堂的工作为荣。当时我在教堂已工作了五年。先是担当音响部的协调员(录制我们资深的牧师,托马斯?K?图韦尔牧师卓越出色的布道)。接着我成为了教堂网站的管理员,制作的录音带成为筹措教堂经费的重要来源——这些录音带不仅带来收入,还给予人们平静与慰藉。我并不是教徒,却信仰心灵的力量,我热爱教堂的这份工作。我也热爱隐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