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那些你不知道的民俗、鬼事:黄仙鬼话》
第1节作者:
燕归辞 三十多年前,我父亲娶了十里八乡最漂亮的女孩映山红为妻子,多年以后他回想起来,只觉得这个女人身上有太多的迷,他甚至都不知道映山红的真名到底是什么,但是这个谜一样的女人,却在三十三岁的时候离奇的死去了。
多年以后,我在她的坟头找到了一块淡黄色的石头,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喝醉酒的黄皮子、半夜七楼神秘的脚步声、客车上母女冤魂索命、离奇的招魂咒语、大兴安岭下的宝藏、埋在河边的坟墓、勇敢的鄂伦春族人不为人知的祭奠习俗……
一个一个的故事看似离奇,却又都将线索指向了同一个地方,那是一个人的坟墓,坟里埋着的人正是……
本故事系作者根据一些个人经历、他人经历为蓝本所作,部分情节纯属虚构,里面有提到各地的风俗、民俗等,略有失真,敬请谅解。
《黄仙鬼话》QQ群:16787337
日期:2013-01-19 14:37:00
楔 子
我的家是在大兴安岭脚下一个叫做扎兰屯的地方。乍一听,这就是一个土屯子,但是按地域、人口来划分,却大小也算得上一座城市。
扎兰屯在东北历史上还是颇为有名的,清朝时期,这里就被设成了衙门,是清政府与北方草原上少数民族之间沟通的重要驿站。
后来八国联军进北京,清政府为了谄媚沙俄,还特遣李鸿章亲赴俄国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且被又忽悠又骗的签定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沙俄借此在东清地区修建了一条铁路,横贯扎兰屯,这就是红灯记里唱的哈尔滨老毛子铁路,也叫中东铁路,现在叫滨洲线。中东铁路一修完,这可便宜了沙俄,自此东北地区俨然变成了老毛子的仓库,缺啥了就来拿点啥。
侵华战争时期,东北沦陷。日本人为了防备苏联军队,西起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地区,东至吉林珲春,在之间修建了一条坚固的要塞群,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这条防线虽然没有发挥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其规模程度、军事功能甚至还超过了二战时期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有着交通便利的扎兰屯自然而然的又成了日本人嘴里的肥肉,变成了大兴安岭脚下重要的军事缓冲基地。
扎兰屯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在山坡上随便挖个坑,撒上籽,到秋天就可收瓜收豆,所以自满清后期一直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山东、河北、辽宁等地不断有人拉家带口的迁徙到这里,所以这里的人口相对来说是比较混杂的,既包括了各地的汉人和蒙古、鄂伦春、达斡尔、朝鲜等少数民族,又包括了不少日本人、苏联人、高丽人等外国人的后裔。
从我父亲开始,我的祖上三辈包括我的母亲都是山东人,当年山东饥荒闹的特别凶,几乎家家都有人饿死,我父亲便跟着我爷爷和我父亲的爷爷三辈人随着逃难的人潮一路讨饭到了这里,不自觉的也算参与演绎了一出近代史上“闯关东”的悲壮大戏。
故事,就从我父亲来到了扎兰屯开始说起。
日期:2013-01-19 14:40:00
【前传】黄仙鬼话之卷
第一章 军大衣 大头鞋
我父亲是建国那年出生的,刚来东北的时候,也就是十一二岁,到了东北没等安定下来,便又赶上了文化***。
好在我们一家穷,穿的裤子都是露着腚的,跟地主老财、封建豪绅八竿子扯不上关系,所以一家人过的虽然苦了点,却也闹得一个安生。
我父亲跟着大队在扎兰屯修了两年马路,机灵能干,大伙都挺喜欢这山东小伙子,就有人介绍他去了陶瓷厂,这可把我父亲乐坏了,陶瓷厂那时候可算是高薪了,每天工资一块八毛五,而且还是国营企业,去那工作身份都是冒着红光的。
从工地临走的时候,有一个岁数挺大的老人偷偷把我父亲拉到了一边,对他说:“老弟,你别高兴的太早了。”
我父亲一愣,就问他咋了。
那人说:“你以为陶瓷厂真那么好哇,你也不巴拉脑瓜子想想,那地方工资那么高,还是国企,有这待遇,想去那当工人的人肯定海了去了,这好事哪还能落在你一个外地来的毛头小子身上啊。”
我父亲一寻思也对,赶忙问那人:“那是咋回事啊,难道陶瓷厂不好?”
那人摇摇头,说:“好不好我也说不准,反正那地方不太吉利,那厂子以前是一片毛子坟,都是打小日本的时候死的,解放以后苏联也没张罗着往回拉这帮人的尸体,就都随便埋在那了。”
我父亲眨巴眨巴眼睛,问他:“坟咋啦?就不让人去那干活吗?”
那人瞪了我父亲一眼,说:“你这傻了吧唧的山东棒子,就知道干活!你说说,那些老毛子都是属于客死他乡的,能安安分分的在下面待着吗?”
我父亲天生胆子大,跟着修路那会,由于他岁数小,工头就让他每天负责送饭。那时候的工地不像现在,工程到哪里,帐篷就搭在哪里。那会没个车,交通也没有,什么都只能靠人。路修出去几十公里了,营地也不跟着挪动。他每天早晨两三点便起床给人家送饭,一走便要走几公里路,路过什么坟包子、墓地啥的从来都不绕着走,有时走的累了,还去人家的坟包子上坐着歇歇脚。
这时候我父亲才明白过来,那人转弯抹角说了半天,原来就是说那厂子闹鬼啊。听完他哈哈一笑,说:“这有啥的啊,我都快成饿死鬼了,还能怕它们那些老毛子鬼啊!我还得赚点钱留着娶媳妇呢,再说陶瓷厂又不是就我一个工人,说是闹鬼,不是也有不少人在那干活吗,没事,我不怕。”
那人叹口气,说:“既然你不信,那我也没辙,去了你就小心点吧。”
那人说的话,我父亲没信,高高兴兴的就去陶瓷厂上班了,哪知道这一去不要紧,差点丢了小命。
日期:2013-01-19 14:41:00
我父亲去了陶瓷厂。初来乍到,年纪也小,什么都不会,空有一身蛮力气,主任就让他去倒大缸(就是司马光砸的那种大缸,相信现在人家还都有这种大缸,蓄水、腌咸菜、做酱菜都用得到)。
倒大缸就是把做好的水缸运到车间摆好。近一米半高的大缸,足足有二三百斤,人力是很难抬起来的,只能在地上把缸身略微倾斜,抓着缸口轱辘着走。
我父亲虽然岁数不大,但是个子很高,还有力气,干这事绰绰有余。每天闲暇之余还有时间去别的车间去学学人家在缸面上喷漆、写字、作画。那会还是文丨革丨期间,大缸上都要求画上大字报和宣传标语。他对这些格外爱好,有时车间没人,他就自己拿着油漆、喷灯随便练上两手。他特别爱好这些,学的也快,偷着画上去的,不仔细看,跟那些师傅、工匠画的没啥两样。
有一天晚上,已经半夜,车间里人都下班了。这时我父亲心里又来了瘾,自己偷偷地跑回了车间,自己拿着彩漆就在缸面上画了起来。画了一阵,忽然外面有人喊了他一声。
那声音喊的又急又快,我父亲乍一听没听出来是谁,迷迷糊糊地走出车间,往四周看了看,也没看见人。
他出去找了一圈,没看见人,以为自己听错了呢,也没在意,就又回到车间了。再说刚才叫他那声音,他以前都没听到过,乍一听都不像是汉人的声音,有点像老毛子。
他又画了一会,忽然又听见了一阵脚步声,这次他听得清清楚楚,吓了一跳。他怕的倒不是别的,而是万一有哪个当官的进来,看见他自己在这偷着往缸上喷漆、作画,免不了要臭训他一顿。
他听见声音就赶紧灭了灯,四周看了看,便悄悄地藏在了一口大缸的后面。
等了一会,脚步声渐渐地走近了,我父亲这时候已经吓的浑身是汗。因为那脚步声,居然直直的就冲着他来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