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解》
第4节

作者: 明玥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发愿文(注九)。对学佛者,愿力和智慧是两件宝贝。一个人的成就都来自于他的愿力;而要实现愿力,入无余涅槃(非无余涅槃,是名无余涅槃),则要通过般若智慧来实现。
  这个发愿文是古时一个大德发的愿力,因为非常适合末法时期的众生修行,所以我们今天借用过来。这个愿力让一个人宿世所有的善缘恶缘,都能发心成佛,然后能一齐往生极乐国,非常殊胜。
  云何梵(注十)和开经偈(注十一)。开经偈已经确定是武则天所作,云何梵传说也是她作的,这两个偈子都作得不错,表达了对佛法的恭敬心。
  对学佛者来说,如果缺乏恭敬心,就很难学到东西。

  以上金刚经正文前的这么一大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读经读得心很静了,就可以把云何梵去掉,再慢慢地可以把奉请那十二位朋友去掉。最后,可以把四个咒子和开经偈去掉。
  但是香赞、发愿文和“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一般都要念诵。
  如果读完了一遍想继续读,就可以把这段省略,直接读正文。
  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读昭明太子作的那些品名(注十二),因为有很多写得不合理。像清末民初有一位叫魏源(注十三)的大德,思想很先进,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改佛经。改佛经是一个非常大的业障。因此,大家不要去读那些品名,同时,这也是慈悲昭明太子。
  读完经之后可以念七遍补阙真言(注十四)。诵经的人一定要多诵补阙真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善巧方便。有些朋友不喜欢念补阙真言,这是丢掉西瓜捡芝麻的坏习惯。

  补阙真言在法界上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读经时读错的地方,不如法的地方,多念几遍补阙真言就可以补上。

日期:2009-6-19 16:31:00

  三、经题的含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经题主要是讲,三千大千世界是个幻相,是一合相,是一个幻觉,不可说。应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入无余涅槃。
  这个“入无余涅槃”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是因为我们的分别,才看到有人入无余涅槃;如果是从入无余涅槃那位朋友的角度来看,他是随顺进入一个“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的如来大光明藏寂灭海中。这就是本经要讲的终极意思。
  全经通过不断的布施比喻,最后总结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哈哈,本来什么都没有,都是想(分别)多了想(分别)出来的。

  四、《金刚经》的经络
  知道修学《金刚经》的最终目标后,我们来看释迦牟尼佛是如何领着大阿罗汉须菩提,一步步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行一切善法,善法,非善法,是名善法”的模式,证到三千大千世界是个幻相,是一合相。然后如如不动,进入无余涅槃,非无余涅槃,是名无余涅槃的境界。
  这是修学《金刚经》的根本目标。
  大家都知道,禅宗六祖惠能是因《金刚经》悟道的,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他是怎么悟道的。
  六祖当年在山上砍柴时,听人诵《金刚经》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有所悟,立即就跑去找五祖了,在五祖那里天天捣米。其实那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只是在捣米,那是一种大家都在修禅的氛围,看着好像都在干活,实际上每个人都在磨炼自己的心性。

  最后五祖看时机到了,要把衣钵传给六祖,就在半夜把所有的窗户堵上,用袈裟盖住给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这次六祖恍然大悟:万法万物不离自性!当即作了个偈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就是没想到的意思。
  他悟到了什么?他悟到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佛和佛国土,包括所有的众生和他自己,包括能想像到的和想像不到的,一切都是由自性化现出来的。
  这次的“悟”跟最初的“悟”有个根本的区别,这是证悟到《金刚经》的骨髓了,也就是把金刚经的经络理出来了。
  印光大师曾说:《金刚经》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遍修六度等之规范。《金刚经》就是成佛过程中的一个路标,如果不懂这点,读《金刚经》就会味同嚼蜡。

  就好比在一间黑屋子里有一个非常小的开关,一个人天天在里边摸索着乱摁,也许不知道哪一天就摁到了那个开关,“啪”,跳出去了。但是更大的可能是怎么也摁不到,为什么?因为没有真正按金刚经的路子来修持,这是非常遗憾的。
  同时,《金刚经》也是修念佛禅,渐次修行证“一行三昧”过程中的指路标。也可以说,如果没有《金刚经》,修念佛禅就很容易走邪。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
  因此,我们在这里尽可能不讲那些名相的东西,而是尽量把《金刚经》的脉络梳理清楚,让大家知道这部经到底说了什么。
  五、诸佛诸法之母
  这部经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这一部《金刚经》其实就等于六百卷《大般若经》。同样,一部二百多字的《心经》就等于一部《金刚经》。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倒过来看:
  《心经》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即是关键所在。
  再看《金刚经》上讲,“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然后是《大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是诸菩萨摩诃萨,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直没有离开过般若。
  般若是什么东西?就是一个心性修证的脉络,也就是智慧,或者叫方法。

  这个方法不是那种如何赚一百万的小方法,也不是如何成转轮圣王,而是能入无余涅槃,非无余涅槃,是名无余涅槃的方法。
  这也就是修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应该学到的真正精髓。
  如果把这点东西搞明白了,那么这部金刚经就能了然通透。你就会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在修行,哪些不是,自己在什么地方着相,等等等等,一切都了然于心。这时候,你自己自然就知道路该怎么走了。

日期:2009-6-19 16:32:00

  六、上上根的“遮遮眼”
  这部经的经题翻译版本有八种,单就这个写篇论文也足够写十万字,这里就不耽误太多时间来讨论名相了。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前面提过的几位大德的著作。
  如果是上上根的修行人,一看这个经题,他就明白了这部经书的意思——本来就没有意思,是名意思,只有用来“遮遮眼”了。
  因为三千大千世界乃一合相,本来就是一个幻觉,不可说,不离自性。这样就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随顺自然地进入“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的自性大光明藏寂灭海中去。
  然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当一个人贪着享受,就往下堕,福报随之就丢失。最后落到地狱里,受苦之后又想往上跑。靠自己的智慧、定力,慢慢地把心升高,一直升到天界。这时候因为贪念仍在,继续贪婪、享受、放逸,于是又流转轮回。
  众生总是执着自己自性所形成的幻相,就如同一只狐狸总是掉头去咬它那个尾巴。因为在它的概念中,从来不认为那个尾巴是自己的,总以为是别人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