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山寨”》
第4节

作者: 一个小人物的奋斗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篇新闻的编辑可能还是觉得“不搞笑”,新闻末尾还有这么一句:
  “大头娃娃是如何出现在钞票上的,这还是个谜!”
  各位看官乐了吗?
  在我家附近,这种东西连小学生都知道,在《楚天都市报》那里竟然成了一个“谜”。
  估计相关记者编辑的心智,连脚气成因都可以列为“人类十大未解之谜”了。
  这种“弱智级”报道,竟然可以上报刊登,怎一“牛”字了得。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也应该被这些新闻“恶心”到了,坚持住,下一节能让你吐。

日期:2009-10-18 23:58:05

  阅读小贴士
  练功券
  大多数人对练功券比较陌生,练功券又称银行练功专用券,出纳点钞专用纸,点钞券等。银行印制练功券是为了提高银行工作人员,企业出纳人员的点钞技能。练功券并不在社会上流通,其纸质,纸幅与真钞极其相似。
  练功券1989年才“出生”,经历了20余年,其品种有数百种之多。练功券有雕刻版,胶印版,券面上印有行名,行徽,厂名,编码,面额,年份,花边,底纹,暗记,甚至水印,具有真钞的基本特征。练功券上有不同的图案,名胜古迹,现代建筑,动物人物等等,有些练功券上印有“点钱专用纸”,“练功专用”等字样。
  例如: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的1元练功券,券幅与第四套人民币1元券相同。该券采用绿色为主色调,左中方有建设银行行徽及中英文拼写,左中方有幼圆空心字“练功券”三字。还有面额及花边。背面为长城。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的练功券,券幅与2元人民币相同。该券采用单一翠绿色调,左上方有交通银行行徽,中间是交通银行大楼,右面有黑体空心字“练功券”三字,此钞还有水印和编号。
  随着中国外汇业务的发展,又出现了“外汇练功券”,有美元,英镑,日元等票样,大多数是依照真币图案印制的,正背面均注明“练功券”“练功专用”“禁止流通”等字样。

日期:2009-10-19 11:42:52

  第四节 错还是残(四)
  有个事情我疑惑很久,“错版人民币”也好,“错币”也罢,到底价值几许?
  相关网站还有信息,据说有的地方拍卖过“错版人民币”,虽然这个概念是错的,但是“拍卖”写的“有鼻子有眼”的,尤其是一种币,在“错币”中最值钱,就是“水印倒置”。
  还是举例子,这个例子在网上转载最多。
  中国新闻网引《兰州晨报》新闻《兰州老人珍藏罕见错版人民币 市场估价50万》

  这篇新闻是我见过关于相关类型新闻中,字数最多,篇幅最长的报道,但是,语多必失。
  其一,新闻中不断提到“银行验明为真币”。
  我要说的是,这些“假错币”,全部是拿真币“改造”而成的,没有破坏真币的防伪,当然在银行检测为真币。
  其二,新闻中说兰州古币市场一些收藏专家说这个就是“错版人民币”,市场估价为50万。
  说出这种话的专家,基本可以去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从来没有什么“错版人民币”卖出50万。
  其三,新闻中有专家提醒,错版人民币单张开价均在30万元以上。
  又是专家。
  不断有一个问题出现,所谓“错版人民币”真的价值“天价”?

  答案是:不,绝不。
  “天价”完全是别有用心的人“炒作”出来的。别的不讲,单是“错版人民币”拍卖这件事,就是假的。
  银行等相关部门也不断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没有举行过“错版人民币”的拍卖。
  我看过网上写的,北京有一家拍卖公司以“高价”拍出过一张“水印倒置”的“错版人民币”,我这个人比较较真,按网上的地址去找过拍卖公司,到地方一打听,压根就没有这个地址。
  “天价”基本就是个“局”,“内行”套“外行”的“局”。
  就拿“水印倒置”来说(我在天涯连在这部作品的时候也有人提出“水印倒置”),这个应该是十分稀少的才对,各位看官可以去百度“错版人民币”吧和“错币”吧浏览一下,有太多太多的信息是卖“水印倒置”币。好像这种币“批量生产”一样。
  曾经有记者暗访造假者,造假者开出3000元便能“变造”一张“水印倒置”币。
  真正的收藏者,也绝对不碰“水印倒置”币,因为其“变造”品太多,并且难以分辨。
  上面举《兰州晨报》的例子,在网页下面还有相关内容链接。
  “百元错版人民币,防伪灯下出现水印重叠,‘变’成‘10000’的万元大钞”。这个是另一篇新闻的标题。这张纸币是1990年版的100元面值人民币,是否为人为“变造”的我们暂且不论,出现‘10000’的,不叫水印,是防伪专用的荧光油墨印刷在人民币上的荧光面额数字,本来应该为‘100’。记者和编辑连最基础的油墨和水印都没分清楚,就敢写新闻,这些新闻的质量可见一斑。

  “错版人民币”这个“伪概念”,“天价”这个“伪价值”,还有将“正常币”人为“变造”成“错币”蒙骗老百姓的“过程”。
  这些章节我所写的一切皆有据可查,比如搜索人民币连体钞,再按照例子中相关新闻一对照,真相一目了然。
  不得不说一句,如此泛滥的“假新闻”,为何会出现?
  前面所说的“币”,全是人为“变造”以牟取暴利的,那相关持币人得到人民币的经过肯定是假的,没有人“改造”半天,还按面额兑换给别人。
  银行从来不鉴定“错版人民币”。

  也就是说,相关报道中的“故事”和“银行鉴定”全部是“瞎编”的。
  还有那些标注“15万不卖”,“1万没卖”之类的,潜台词就是,可以出比这个更高的价格,持币者或许就卖了。
  相关“收藏界人士”在这里扮演的,就是“价托儿”,高价都是从他们嘴里喊出来的,既然那么有价值,他们为什么不买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持币者很能“编”,把记者和编辑骗了,记者和编辑也很能“编”,“编”出个“银行证明”之类的,再找个“二手的专家”,像连体钞一节里那位“收藏家”一样,业内人士常识性的东西,在“二手专家”那里变成了“不知道”,于是,一篇“天价”假新闻诞生。
  第二种,记者和编辑完全知道“真相”,相关收藏专家也知道,记者和编辑为了新闻的“噱头”故意隐瞒了“真相”,收藏专家为了“上镜”也“忽悠”读者。
  如果是第二种,那太可怕了。
  关于“错币”,这些章节涉及了许多大型网站和知名报纸,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大家可以举一反三的看,如果这些算“暴料”的话,这些章节的“料”已经很足了。

  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些只是这部作品的开始,只是开始而已。
  再说一句:人为制作“错版人民币”属于“故意损毁人民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3条规定:故意损毁人民币的,由公丨安丨机关给与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利用“错版人民币”进行诈骗的,有关执法部门将依法制裁。
  借用一位朋友的话:其实这些不是人民币“错版”了,而是人心“错版”了。

日期:2009-10-19 13:29:53

  看到大家喜欢这部作品,我很高兴,点击一天上万,为了增加回复,也为了和各位支持我的看官“互动”,我后面发表的文章,可以由大家选择“类”。
  A:我开始进入这行的经过。
  B:现今古玩市场和收藏品市场。
  C:假钞的相关内容。(合法)
  各位看官可以将自己想看的内容回复一下。

日期:2009-10-19 20:00:34

  阅读小贴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