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错币”“错体钞”的一些类型
漏印:在印刷纸币图案、文字或颜色过程中,因疏忽或者机器故障,导致其中的全部或局部没有印上,分为漏印图、漏印字、漏印色等。
摺白:纸张在进入印刷机时放得不平整出现了摺叠,导致印刷之后,摺叠内的部分未印上图案,打开来出现空白长形,就叫做摺白,也叫折白。
轧字:因机器转动失灵的故障,导致纸币数字的不完整,缺少一个数字或者数字的一部分。
错号及错字轨:在同一张纸币上,左右或者上下字轨或号码不在一条直线上。
福耳:有些纸币的一角或多角出现耳朵或蝴蝶状,就是“多”出一块,这种现象叫做纸币的福耳。
裁切移位:因印钞厂裁切不当,使纸币上下左右空白处不均匀和整体的图案没有位居纸币正中,其中明显的错位就叫移位。
水印变体:纸币水印出现倒置、反置,移位或直式水印变横式水印等现象。
日期:2009-10-21 16:05:27
第二章:市场很多事
第一节 吃药与开门(一)
各位看官不要误会,这“吃药”与“开门”不是两个动作,而是两个“行话”,“吃药”代表买到假货,“开门”代表真货。
如果您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声称自己没买到过假货,那这个人绝对是骗子。
如果您遇到另一个人,这个人说自己经常买到假货,那这个人是傻子。
玩收藏也好,搞人民币投资也罢,每个人都“吃过药”,“吃药”也分等级,小数额的叫“药”,大数额的叫“毒药”,尤其是刚刚玩收藏的“新人”,百分之一百都“吃药”。
我刚开始拿“高仿币”当真币买,“高仿币”做的很真,什么水印呀,冠号呀,一应俱全,蒙初学者蒙的十分到位。
后来懂了相关知识,又吃了回“药”。这次是“古币一元”,说明白点就是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面额“古币与五角星水印”纸币,这个币种很有收藏价值,而且这枚绝对是真币。但是后来经过鉴定,纸币是真币没错,但是“古币水印”是假的,这就是一枚普通的一元面额纸币,市价10元左右,而“古币一元”市价在150元左右,我花了50元买的,真正的“古币一元”,五角星水印是空心的,我那个是实心的五角星。
还有“忽悠”大师。
这些做钱币买卖的人,都快活成“人精”了,他们能将手里的“破烂”,编成一段段精彩绝伦,惊世骇俗的故事,并且为这些故事找到相关“证据”。
我认识一位朋友酷爱“红色收藏”,毛主席像章,语录,各种杯子,皮带,只要是那个时代的,这个人都喜爱收集。
有一次他联系到了一个老红军,“介绍者”说对方有一大堆“老物件”,朋友也叫我去“凑热闹”。
一进老红军家里,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那种我这个年岁的人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光景”,那个年代的物件摆了很多,还有老红军当年当兵时候的照片等等。
屋子里的“古气十足”,同时我对这位老红军战士“肃然起敬”,我朋友也是“毕恭毕敬”的询问老红军收藏的“老物件”,他与老红军谈了一会,“老红军”表示拿出“东西”不放心,让我朋友看看他身边的“东西”。
老红军拿出一个册子,翻开,里面有一张人民币。
我朋友从不碰人民币收藏,对旧版人民币也不了解,于是说:“我不玩这个,不懂,咱们还是看看别的吧!”
老红军却拿出一副很认真地态度:“这个是新中国的第一套人民币,值大钱了,我本来存了好几张,都被别人买走了,就剩下这一张,是49年开国大典的时候别人给我的,我为了纪念一直没舍得卖,这不年岁大了,想留下点钱养老,看你小伙子人不错,就让(卖)给你了。”
我朋友对人民币收藏简直就是“文盲”,于是叫我过去看看这张币。
说实话,我对旧版人民币的鉴定,当时还处于“启蒙阶段”,更别说鉴定让许多高手大腕都“走眼”的第一套人民币了。
但是我还是看了看这张人民币。
这一看,我心里只有两个字:不对。
这是第一套人民币一百元面额的“帆船”,全品纸币得好几万,我说过,当时我对鉴定还不甚了解,看人民币票面真的看不出“破绽”,我之所以认为“不对”,是因为老红军前面的一番话。
老红军说,这张纸币有纪念意义,是49年开国大典时候别人送给他的,但是我十分清楚的记得,第一套人民币一百元面额“帆船”,虽然票面年号为“一九四九年”,但是其为1950年1月20日开始发行的。(我当时正在写一篇关于人民币年号的文章,因此对这个印象很深。)
这个就足以证明,这位老红军,在说谎。
以后的日子里,又遇见什么“老收藏家”“老学究”,还有古朴气息十足的名片,写得也是“天花乱坠”,接触多了,也就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道”。
这些“老红军”“老收藏家”,其实只有这个“老”字是真的,确实是个老头,但是他们讲的生平和关于他们的收藏品故事,基本上都是编出来的。
他们先放出风,又“东西”要出手,就像那个老红军,你慕名而来,如果你是收集“红色藏品”的,他就给你看手里的旧版人民币,你如果是冲着旧版人民币来这,他就会拿出毛主席像章之类的“红色藏品”。还有“老收藏家”,我有一次去买旧版人民币,可是对方左拐右拐,都能拐到粮票,布票之类的老票证上,当然,你要去买老票证,对方一定劝你收集旧版人民币。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这些人专找买家的知识弱点,他们手里全部是极其逼真的“高仿品”,或者“改造品”,不是专业人士,平常不会碰自己不了解的“那一块”,但是在一种氛围下,就像老红军家里那种特殊年代的感觉,再加上一个垂暮老人,一段动听的故事,买家大部分对其说的话坚信不疑。而且“东西”的卖价往往比市场价要低很多,买家这时候便沉溺在“高回报”当中,就算不了解的“东西”,很多也都买下了,自此,便吃了一剂“毒药”。
日期:2009-10-21 16:37:58
第二节 吃药与开门(二)
有一种“忽悠”叫“无声忽悠”。
既然是“忽悠”,那起码得说话,“无声忽悠”如何解释?
说简单点,卖家摆一个“局”,买家看“货”的时候自己把自己“忽悠”了。这个“局”只能骗骗初学者,“老手”压根不会往“局”里走。
请听我细细道来。
有一次到了一家市场,有个店外面卖“处理纸币”,放了一堆,标明“20元一张”,我去看了看,只能说这些币太假了,图案很模糊,我一个初学者都看得出来这个绝对假货。
唉,等会,这时候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一张,画面清晰,有水印,跟周围的“破”纸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第三套人民币两元面额“车工”券,市价得300元左右,我当时心想:这下可让哥们捡到“漏”了。高兴之余,又在纸币堆儿里“捡漏”,最后挑了2张“车工”,付完钱后心里美滋滋的。后来经过验证,这2张均为“赝品”。
这些商贩将“低仿品”和“高仿品”放在一起卖,两种差别十分明显,初学者意识里只有“真”“假”两种,一种是假货,另一种与其有明显区别,那就是真的。这些“堆儿”货着实骗了不少人,高仿币一张不过3元钱,其20元卖出,很“暴力”。市场里还有“银元”“袁大头”“古钱币”“纪念币”,很多都是“低仿品”和“高仿品”混在一起,新手上当必经之路,绿叶配红花,没有一件“开门”货。
另外一种“无声忽悠”,借助的是各种收藏类杂志,报纸等媒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