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山寨”》
第13节

作者: 一个小人物的奋斗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电视台,知名报纸,造币厂,香港金币制造有限公司,各级经销商。
  这些都是“硬参与”,就是直接参与。
  还有“软参与”,属于“推波助澜”那种,国家质检部门,国家工商部门,国家税务部门。
  各位看官可能还不太明白,下面介绍“真相大白”的经过,大家就明白了。
  登场人物:王海。职业打假人。

  这里我要说,这个人,是个英雄。
  王海先生觉得这个事,有蹊跷。
  因为68.6克纯黄金按照当时价格也有1万5千多元,加上工本费,广告费,还有范曾先生的相关授权费用,几乎是平价卖呀。
  也就是说,这“范曾十二生肖大全套”几乎不赚钱。
  不赚钱的生意谁会做?

  带着这个疑问,王海先生买了一套“范曾十二生肖大全套”拿到相关部门检测,检测其黄金含量,因为广告上及金币上注明,每枚币含纯黄金2.8克。(2.8克,12枚,共33.6克。)
  如果接下来的故事是:经过相关检测,金币的黄金含量不足每枚2.8克,这套收藏品是骗人的,那王海先生只能算是个打假成功人士,不能算是英雄。
  事实的检测结果是:每枚金币,确实含有2.8克黄金。
  OK,王海先生,没话了吧,早点洗洗睡吧。
  但普遍的价值规律和奸商的一贯作风告诉他。

  “这个,不能有。”
  于是,他想起另外一件东西,那张含纯黄金35克的《五牛图》。
  另一场验证开始了,与上一场不同,这场复杂的多。
  正方:王海和记者。
  口号:打假在行动。
  反方:“范曾十二生肖大全套”之《黄金五牛图》

  口号:放心得去验,用不用拿个碗搞个滴血认亲之类的。
  行动目的:验明《黄金五牛图》真实黄金含量。
  《黄金五牛图》很嚣张,因为它有嚣张的本钱。
  为什么?
  因为相关检测部门由于仪器限制,无法检测黄金画《五牛图》的含金量。
  记者拿着这幅《黄金五牛图》,找到了中国收藏协会副秘书长王邦华先生。
  这个人,也让我敬佩。

  因为他说了一句话:“我敢保证,20年后,(如果)我还在这个世界上,(这幅画)能升值一分钱,我负全部责任。”
  并说明,所谓金箔画,其实都是钛金纸,黄金含量微乎其微,商家为了赢利对外宣称是黄金。
  他用名誉担保,这个金箔画,绝对是骗人的。
  事实证明,他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
  因为不久以后,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可以检测金箔画的机构。
  但是又遇到一个问题。
  如果要检测其含金量,必须进行“破坏性检测”,把这张《黄金五牛图》部分破碎。

  若此张《黄金五牛图》确定是没问题的画,那破碎之后,画的拥有者王海先生会损失一大笔钱。
  王海先生最后同意了“破坏性检测”,因为他想知道“真相”,还大家一个“明白”。
  损失自己利益,成全更多的人,这才叫英雄。
  此张《黄金五牛图》最终检测结果是:
  号称含35克黄金的《黄金五牛图》,只含有不到1克黄金。
  到此,这套“范曾十二生肖大全套”,每套至少少用黄金34克。

  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当我们看到电视台只会收钱,不管真假都会“打广告”,明星代言只认钱,报纸只认钱,大型网站只认钱,通过“广告”他们可以赚到许多的钱。
  奸商靠不法商品获得利润,与媒体“双赢”或者“多赢”,最后吃亏的,唯一的输家,就是老百姓。
  但是,在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里,至少有一个叫王海的人,是个为民直言的“打假英雄”。至少有一位叫王邦华的人,以一个收藏者的“真知”告诫这种骗局,更敢以自己名誉担保,为的是不让老百姓上当受骗。至少有那么一群记者,为了追逐“真相”,锲而不舍。至少有那么一家鉴定机构,可以鉴定相关“假货”。
  在此,我向以上所有人致敬,你们是好样的!

  说说这件事情的后续吧,也解释一下“硬参与”与“软参与”,还有“无奈”的原因。
  后来经过记者相关调查,“范曾十二生肖大全套”发行方香港金币制造有限公司是个“空壳公司”,连个办公地点都没有。经销商也是“子虚乌有”的,其所开具的发票,也是假的。
  还记得我前面说过的内容吗?
  纪念币,金银币,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金币总公司经销,所以有心人看到这些广告内容,不管媒体多强大,也应该知道这就是一个骗局。
  还有“专家”,说实话,我个人最讨厌专家,因为他们成为专家之后,基本没有实话,如果他们的鼻子可以像匹诺曹一样,说谎话就长长,估计90%的专家鼻子都能够到南极去了。
  这个纪念币其实就是“垃圾纪念章”,根本没有收藏价值。

  奸商这次卖出5000余套。
  成本为:33.6克黄金乘以黄金价格当时200元每克,总成本每套6720元。
  加上包装不会超过7000元。
  利润:18800-7000=11800元
  咱们就算每套净赚1万元。
  5000套,就是5000万。

  奸商凭借“范曾十二生肖大全套”获利至少5000万。
  这是一个阴谋,从始至终都是。
  一家假公司,一个假经销商,一堆假宣传,一套假收藏品,却敛走老百姓5000万。
  为什么会这样?
  《经济半小时》有一句评论:
  不负责任的媒体,质检部门对伪造文件的视而不见,工商部门能让假公司注册,假发票不受税务部门追究。

  更加可笑的是,在“真相大白”以后,记者打电话向相关部门举报,但是过了一星期之后,假经销商还在“照常营业”,此事竟“无人过问”,相关管理人员竟然“集体选择性失明”,直到本人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这套假收藏品还有很多地方在卖。
  这些章节叫《今夜请将我遗忘》,我不能教大家如何维权,此路之难,不亚于上青天,只是想通过我的作品,让大家知道很多“局”,让大家不会钻进“圈套”里,大家不上当受骗,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些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让他们轻轻的走,正如他们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老百姓一分血汗钱。”

日期:2009-10-28 15:09:10

  第十二节 中国最大的忽悠群体
  在2001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赵本山大叔在小品《卖拐》中,演绎了一个叫“大忽悠”的经典形象。
  小品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们就让这个小品与收藏品结合,来说说他们是如何忽悠的。
  主演:赵本山(大忽悠)
  扮演者:各大电视台,报纸,网站

  主演:高秀敏
  扮演者:各大权威机构
  主演:范伟
  扮演者:广大人民群众
  道具:拐

  扮演者:各种假收藏品,破收藏品,烂收藏品
  小品中“大忽悠”赵本山说了一句话:把拐卖给腿脚好的,得到范伟的自行车之后,再把自行车卖给腿脚不好的。
  也就是说,卖的是什么东西不重要,卖给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赚取的利润。
  很多媒体,包括电视台,报纸,网站,全是收钱办事。据说报纸刊登整版广告也就5,6万,奸商卖的假收藏品,只要卖出10来套,广告费就赚出来了,所以会不遗余力的打广告,奸商最后基本都赚个“钵满盆足”。
  前面提到的假“错币”,假收藏品,如果没有媒体的“大力参与”,根本骗不到那么多的人。

  因此,“大忽悠”这个角色,并没有给“奸商”或者“骗子”,而是给了不负责任的媒体机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