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山寨”》
第14节

作者: 一个小人物的奋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小品《卖拐》中,由高秀敏扮演的“大忽悠”媳妇,本性不坏,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大实话,但是不仅没有让“受骗者”范伟认清“大忽悠”的本质,反倒帮了“大忽悠”。
  就像各种报道里面的“权威机构”一样。
  “错币”中说的各大银行机构,告知记者币是真币,专业角度来看,这个没错,很多骗子改造的假“错币”,就是拿真币“变造”的。
  但是“银行鉴定”四个字,已经深入人心。银行的“实话”让骗子的“忽悠”更具说服力。

  还有假收藏品中的质检部门证书呀,某某收藏协会证明呀之类的,真假先不考虑,关键是这些“证明”“证书”其实根本证明不了什么,其作用只是让老百姓更轻易的掉进“套”里。
  小品《卖拐》开始的时候,范伟本来是骑着自行车一路前行,也就是说,他根本不具备卖拐的动机。
  后来,“大忽悠”赵本山说了几个敏感字符“有病”“晚期”之类的,将范伟引入“局”里,导致后来范伟买拐上当受骗。
  收藏品也是如此。
  假“错币”经常用“惊现”“天价”“罕见”这些词吸引眼球,假收藏品或者低价收藏品也是常用“超值”“升值”“限量”“黄金白银”之类的词。
  最后买这些假东西的受骗群众,很多都是被这么“忽悠”后,才决定买的。
  小品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受骗者”范伟不相信自己的腿脚有毛病,“大忽悠”赵本山想证明范伟的腿脚有病,于是让范伟用力玩命跺地,几次之后,问范伟:“麻了吗?”范伟答:“麻了。”“大忽悠”媳妇问:“他咋麻了?”“大忽悠”回答:“你跺你也麻。”

  猛地跺地,可能能感觉有一下麻,但是连续跺地,就会长时间麻。
  如果我单独卖一件人民币收藏品,比如第三套人民币大全套,网上会有相关报价,第三套人民币全套全品,价格在2万元左右,我若卖2万元以上,估计没有人会买。
  因此想赚钱的话,就得“多跺几脚”。
  搞个什么第一,二,三套人民币珍藏册,第三,四,五套人民币全套册之类的,再加上连体钞,金银缩微币,或者来个人民币冠号,尾三同号,尾四同号,全同号,要不行再加上硬币全套,某纪念钞等等。
  总之,就是一套“组合跺”。
  东西多了,价格就自然不好估计了,奸商的目的也达到了。

  这个小品里面,最逗的是,范伟被骗之后,还对“大忽悠”赵本山说了声:“谢谢啊!”
  当时所有观众都笑了,觉得被骗者太“傻”。
  而在现实世界中,买到了所谓“错币”,所谓“超值纪念币”“限量收藏品”的,不外乎一个想法,升值赚钱。
  大家之所以用收藏品做投资,一定以为这笔投资肯定会赚钱,才会放心购买。
  但是买这些打广告的收藏品的人,百分之一百会“亏”,“亏”的还很多。

  每个“买家”其实都像小品里的范伟一样,被蒙骗之后很高兴,甚至感谢提供“假货”的卖家“太够意思了。”
  最近总是在说“假货”,其实在我看来,它只是一个道具而已,像小品里面的拐一样。
  卖什么东西,根本无足轻重,主要看“大忽悠”如何“忽悠”。
  因此,这些恶果的缔造者,不是造假者和他们制造的假东西,这些只能是道具,他们不做假收藏,做假飞机,假坦克也一样。
  关键点,在于宣传。

  媒体才是应该反思的主要责任人。
  中国最大的忽悠群体,包括造假者,炒作者,电视广告,新闻,报纸,网络,咱们老百姓日常能接触到几乎所有信息载体,全部存在着这些“大忽悠”。
  小到街边收币的小贩儿,价值上千元的东西,他们100元收,还得说:“您赚了。”
  大到大型网站,电视台,报纸。
  人数无法统计,战绩笔笔皆是。
  总之一句话:满行尽是大忽悠。


日期:2009-10-29 09:01:00

  第三章 假钞
  第一节世界上最大的假钞集团
  各位看官如果看过畅销书《货币战争》,及有关金融书籍,就会明白一个问题,打仗打的本质上是钱,金融才是最可怕的战争武器,破坏一个国家的金融秩序,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制假钞。
  法国的拿破仑曾经秘密批准印制假冒的奥地利与俄国纸币;美国内战时,南北两方阵营为了打击敌方的财政系统,广泛使用假账单;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也在伪造大量美国大陆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就通过约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向伊拉克输送大量假钞;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西方国家将大量假币再次输送到伊拉克,使伊拉克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降低,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伊拉克人民因此对萨达姆政权产生抵触情绪,萨达姆的影响力降低,可以说是假钞为2003年“倒萨”的伊拉克战争打好了基础。

  我国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日本与国民党政府都曾大量印制假钞,甚至于我国1949年建国以后,台湾还有大量假钞流入大陆,扰乱正常经济。
  下面说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假钞集团——德国纳粹
  1939年9月,德国的刑警长官亚瑟提出的制造假钞的建议,得到保安负责人海德里希的支持。之后,海德里希发布了一份最高机密文件,正式宣告行动开始。文件中写道:“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制造假钞,而是经过批准的复制纸币。这些纸币必须是最完美的复制品,必须让哪怕最有经验的纸币专家也无法辨别其真伪。”
  但是生产假英镑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行的英镑拥有精美的细节: 委任专人设计的大不列颠墨印,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能手做出的水印,很有质感的亚麻纸覆盖层,特殊的多层次手工制作,以及非常复杂的序号计数系统。总之,这些纸币简直可以称之为艺术作品,几乎不可能被假冒。

  几乎不可能,不是完全不可能。
  1940年末,德国人将一包试验性纸币送进了瑞士银行进行兑换,又通过英国银行对防伪标志、英镑的序号,纳粹生产的纸币被当作真钞,存入银行。于是,第三帝国开始投入了大量的“生产”假钞。
  1941年初,德国纳粹党卫军少校亚尔弗列德负责生产的假钞在所有德占区被买卖和兑换。亚尔弗列德更重大的使命是使假钞在全英国流通,加速提高通胀率,风暴式地袭击被夸大繁荣的英国经济。到那时,英镑贬值,整个英国社会的秩序将被完全打乱。
  这一行动被纳粹内部的人事斗争一度中止。
  在海德里希的陷害下,亚尔弗列德被迫辞职,开始服刑。他负责的所有行动,包括假钞阴谋,都被中止了。德国一年来的精心工作制造了超过400000英镑假钞,大多数是未被使用过的。然而,随着另一名叫本哈德的军官接手行动,另一个更加扎实可行的假钞阴谋开始了。
  1942年6月,假钞阴谋再次启动。本哈德建议采用纳粹最容易控制的资源:犹太囚犯。
  这个差点毁灭英国的行动,命名为:本哈德行动。

  本哈德在集中营里,挑选出134名犹太籍囚犯,组成一支世界上技术最精湛的造假队伍。在莫里茨的书《19街区的伪造者》中,他回忆道:指挥者走上前说:“你将见到你所不该见的,你将听到你所不该听的。我们在这里有一个印刷车间,从现在起,你们属于我们。这个街区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它和整个集中营没有任何关系。禁止任何尝试与他人的交流,破坏和不听从指挥都将被判处死刑。”

  犹太办公室盖世太保长官罗伯特·杜瓦尔曾要求一名被带出的犹太人返回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一命令被拒绝了,造假车间的长官回复道:“我很抱歉地通知您,我们不能归还这名被询问的犹太人,我们也不能告知您理由。我只能告诉您,他在为德意志帝国服务。”
  1944年12月,战局对德国极为不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