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
第4节

作者: 曲昌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重俊并非韦后亲生,因此不受待见;武三思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也非常不喜欢李重俊;安乐公主心比太高,她梦想着废黜李重俊,改由自己做“皇太女”;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仗势欺人,与安乐公主动仄侮辱李重俊,甚至称之为“家奴”。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公元706年七月六日,饱受屈辱的李重俊终于爆发,他率领禁军羽林兵三百余人冲进了红极一时的武三思家,手起刀落,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活活砍死。

  武三思,没有死于大风大浪,没有死于武则天被兵谏之时,却在不经意中死在了血气方刚的李重俊刀下。
  让你狂!
  在武三思死后,李重俊集合兵马冲击玄武门,可惜经验不足,功败垂成,唐朝的第三次玄武门兵变宣告失败,唯一的收获就是让狂到极点的武三思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武三思死后,武氏的残余势力依旧在唐朝的政坛活跃,后来他的一位远房侄女嫁给了李隆基,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武惠妃。
  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如同苍蝇一样萦绕在武三思身边的文人依然在活跃,其中一个就是在诗坛留下声名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宋之问!


日期:2009-10-09 10:45:20

  3、人不能无耻到如此地步,说你呢,宋之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此风华绝代的诗句背后,竟然隐藏着一起惊天的血案,血案的被害人名叫刘希夷,而疑似凶手便是在唐朝诗坛也享有盛名的宋之问,值得一提的是宋之问还是刘希夷的亲舅舅,不过宋舅舅倒是比刘外甥还年轻五岁。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全文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的这首诗收录在全唐诗中,而在全唐诗中宋之问的众多诗篇中有一篇叫《有所思》,两相对照,让人大跌眼镜,两首诗中居然只有第二句有所区别,刘希夷诗中为“洛阳女儿”,而宋之问诗中则为“幽闺女儿”,其余部分完全相同。
  那么两人到底是谁剽窃谁的呢?至今是一桩无头公案。不过绝大多数人将矛头指向了宋之问,多数人认定,是宋之问剽窃了刘希夷的诗篇。

  关于这段公案,唐人笔记《刘宾客嘉话录》有如下记载:
  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言之凿凿)
  按照这个说法,刘希夷这风华绝代的诗篇之后确实藏着这样的一起血案,而凶手正是他的舅舅宋之问。
  不过《大唐新语》则记载说:诗成未周岁,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有此一说)
  总之,这是一起无头公案,矛头所指大诗人宋之问。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把矛头指向他,把脏水泼向他,究其原因,此人虽声名赫赫,却也劣迹斑斑,用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话说:“人品太次!”

  如果把宋之问的一生做一个梳理,你会发现,原本他也是一个勤学苦读之人,他也想靠自己的学识和诗篇为自己赢得一条终南捷径。
  宋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初征令与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分直内教,俄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旧唐书宋之问传》)
  可以说,起步时期的宋之问是上进的,是努力的,而且也曾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武则天的青睐。
  有一天,武则天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及宋之问诗成,武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锦袍以赏之,这是宋之问宦海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名曰:“夺袍赏宋”。
  然而,渐渐的宋之问发现,要想真正赢得武则天的心,仅仅靠诗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些特殊才能,比如像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那样的特殊才能。

  或许宋之问也是不情愿的,但在那个特殊的背景下,张氏兄弟红得发紫,这一切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宋之问。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论条件,宋之问也是不差的,“伟仪貌,雄于辩”。(《新唐书宋之问传》)
  那么我这张旧船票能否搭上陛下您的客船呢?
  宋之问决定投石问路,为武则天写了一首《明河篇》。

  《明河篇》的最后几句是这样写的:
  明河可望不可亲,
  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
  还访成都卖卜人。

  如此以来,宋之问便借用历史典故向武则天表明了心迹:陛下,我能登船吗?
  没想到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武则天在看了他的诗后跟崔融说道:“我并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是个有才气有情调的人,可惜他有口臭啊!”(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
  这是唐代孟棨《本事诗·怨愤》的记载,未必属实,但是宋之问一心向武则天靠拢的事实不可更改。
  或许是伤了自尊,或许是另辟蹊径,搭不上武则天客船的宋之问转而抱住了张易之、张昌宗的粗腿,为了表示忠诚,宋之问甚至抢着为张易之倒夜壶,真是豁得上去啊。
  然而,好时光总是短暂,短暂到你应该为它买上一份保险。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出了点小事,事也不大,也就是被实行兵谏的张柬之他们把脑袋搬了家。
  宋之问的天塌了下来。
  作为张易之、张昌宗的党羽,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被赶出了洛阳,贬到泷州做一个小小的参军。泷州是今天广东云浮市下属的罗定市,在唐代,那里是典型的瘴疠之地。

  有宋之问的诗为证:
  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纵横。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
  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猿躩时能啸,鸢飞莫敢鸣。
  环境如此恶劣,宋之问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难道就在这瘴疠之地坐以待毙?难道就这样错过洛阳的花花世界?不,绝不!
  不久,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居然未经皇帝批准,便从泷州逃回了洛阳,宋之问的一个名篇就是在这次逃亡路上写就:

  岭外音书断,终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两只叫做宋之问、宋之逊的流浪狗不敢公开露面,而是躲进了张仲之家里,对于张仲之而言,这一次不是引狗入室,而是彻彻底底的引狼入室。
  当时张仲之正在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划彻底铲除武三思以安李唐皇室,张仲之和王同皎情绪高昂,话语激动,他们以为是在自家私宅不以为意,却忘记了家里多了两条姓宋的流浪狗。
  宋之问在门外听的清清楚楚,里面人的谈话让他心惊肉跳,同时又心潮澎湃,自己一直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不就是机会吗?
  用恩人的血染红你的顶子?没错!

  在宋之问的授意下,宋之问的侄子宋昙火速向武三思做了密报,结果毋庸多言,张仲之、王同皎死于非命,家产被没收,而所有的告密者都得到了重用。宋之问、宋之逊这两只流浪狗再也不用流浪了,从今以后,你们就在洛阳为官,加授朝散大夫,从五品,享受副局级待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