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
第5节作者:
曲昌春 之后的宋之问继续着自己寻找粗腿的道路,他像一只蝴蝶一样,在武三思、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之间飞来飞去,一个倒下了,再去找下一个,一个势头弱了,立刻再去找势头强的。
武三思死了,他投向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势头弱了,他又投向了安乐公主。
在宋之问留下的诗篇中,有一首诗便是为安乐公主做的,题目是《宴安乐公主宅得空字》。
英藩筑外馆,爱主出王宫。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
玳梁翻贺燕,金埒倚晴虹。箫奏秦台里,书开鲁壁中。
短歌能驻日,艳舞欲娇风。闻有淹留处,山阿满桂丛。
宋之问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首诗,在他的眼前,似乎一片阳光灿烂,或许不久之后,他就能在安乐公主的庇护下更进一步,为大唐王朝发挥更多的光和热。
事实上,在中宗朝,宋之问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中宗选拔文学之士,宋之问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一起成为修文馆学士。后来宋之问主持典举,所引拔的人才多数都是后来知名的人物,由此可见,宋之问选人还是非常有眼光。
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做基础,再加上有安乐公主这棵大树,中宗李显准备提拔宋之问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为天子近臣,负责起草诏令,如果能够得到这一官职,日后登堂入室进而成为宰相也犹未可知。
金光大道就在眼前,宋之问离成功只差一厘米。
这时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站了出来,对中宗李显说道:“我反对!”
说这话的人是太平公主,她因为宋之问弃她而去而怀恨在心,在这个关键时刻,她投下了反对票。
宋之问完了,他得罪了皇帝尚要礼让三分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宋之问在主持典举时收受贿赂,声名狼藉。
前面便是中书舍人,宋之问却无法迈过眼前的鸿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在你眼前,你却始终与之差了一厘米。
中书舍人的梦破灭了,宋之问被贬作汴州长史,还没启程,新的任命又下来了,不用去汴州了,直接去越州吧。汴州在今天的开封,越州在今天的绍兴,前者离洛阳近,后者离洛阳已远。
睿宗即位,宋之问在越州也待不住了,睿宗以宋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钦州在今天广西的钦州,那里有防城港,那里有北部湾。
困顿在钦州的宋之问不会想到,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连钦州也待不住了。
李隆基登基后,除恶务尽,宋之问这个先后依附于张易之、武三思、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的问题人物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
关于宋之问的最后时刻,《新唐书》如是记载:
宋之问得诏后汗流不止,满地乱走,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同被赐死的冉祖雍向使者求情说“之问有妻子,请允许他们告别。”使者许之,而宋之问哆哆嗦嗦词不达意,什么事也没有交代成。冉祖雍怒曰:“我和你都辜负了国家按罪当死,你还啰嗦什么呢?”宋之问闻言,乃饮食洗沐就死。
其实,抛开人品不谈,单就诗词成就而言,宋之问称得上初唐诗坛上的一颗巨星。
《新唐书》如是评价: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
而在宋之问的身后,他的诗风深刻地影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曾经的同事杜审言的孙子——诗圣杜甫。
卿本佳人,奈何为贼?
千不该,万不该,你恰恰成为了李隆基的磨刀石!
日期:2009-10-12 15:15:04
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唐明皇
他的前半生是个英雄,人到晚年是个狗熊;
他的前半生活的伟大,人到晚年却活的憋屈;
他的前半生是霓裳羽衣,人到晚年却挑灯未成眠。
这就是唐明皇,一个将大唐带到巅峰,又亲手将大唐推到低谷的皇帝。
在中国的大历史中,少有从始至终完美如初的好皇帝,即便是千古明君李世民,也有晚年的猜忌和残杀功臣;即便被史家塑造为完美的乾隆皇帝,他的六下江南背后也给清朝留下了千疮百孔的内伤;即便被曹操所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晚年也是猜忌成性,杀机四起。
在皇帝终身制的背景下,所谓的好皇帝,也都是半截英雄!
关于唐明皇,他的开元盛世,他的霓裳羽衣,他与集儿媳与贵妃与一身的杨贵妃的浪漫故事已经被后人演绎了多遍,毋庸多言,我们眼中的唐明皇,从马嵬坡兵变后开始。
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这个日子对唐明皇李隆基而言铭心刻骨,在这一天,他失去了一生中最爱的人——杨贵妃。
在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策划下,祸国殃民的宰相杨国忠被禁军士兵乱刀砍死,曾经荣极一时的杨氏姐妹随之被一一诛杀,这时陈玄礼与士兵们将最后的矛头对准了杨贵妃,这个姓杨的依然存在,就是极大的隐患,只有这个人入土为安,参与兵变的士兵才能把心放到肚子里。
七十二岁的李隆基拄着拐杖,穿着便鞋来到驿站的门前,他准备想往常一样象征性的慰劳一下士兵,然后把他们驱散了事。
然而,李隆基悲伤的发现,自己的皇帝权威在这个时刻居然打了天大的折扣,以往的山呼万岁不见了,参与兵变的士兵居然对他爱答不理,这时他登基44年以来从未发生的事情,现在竟然发生了。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上前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李隆基惊呆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一向忠诚的部下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冷冷的看着陈玄礼,嘴里说:“朕当自处之。”
李隆基想拖,他试图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帮助自己的知心爱人杨贵妃躲过这个危情时刻,然而他始终没有想不出来。
京兆司录韦谔看到李隆基犹豫不决,知道他下不了决心,上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说完便不断叩头,额头渐渐磕出了血。
现在已经不是李隆基一个人的安危,如果群情激奋,陈玄礼也不知道暴怒的士兵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李隆基试图为杨贵妃辩解,说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这时,一个关键人物说话了,这个人就是李隆基最信任的人——高力士。
高力士开口,果然不同凡响,高力士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很明白了,今天不杀杨贵妃,哗变就不会结束,只有杀了杨贵妃,哗变才能结束,将士们才会各就各位,皇帝才能安全。
要么杀她,要么杀你,自己选!
这是一道两难的选择题,要么杨贵妃死,要么李隆基死,而一旦李隆基死,杨贵妃必然也活不成,选哪个,前者还是后者,李隆基,你还有选择权。
你还有选择权吗?
李隆基只能点点头,冲高力士挥挥手。
佛堂里,高力士出手,一代风华杨贵妃香消玉损,从此世间再无杨贵妃,只剩传奇。
杨贵妃死了,李隆基也死了,心死了!
这一年李隆基七十二岁,杨贵妃三十八岁,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就这样阴阳两隔。
盛世皇帝,大国天子,落魄之时居然连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李隆基知道,自己的时代过去了。
后来有学者指出,马嵬坡兵变实际是高力士和陈玄礼的策划,为的就是铲除杨氏一门的势力,事实上,最后的结果却是如此,只是起因是否真如学者所说,已经是历史之谜。单从陈玄礼和高力士两人而言,这两个人一生一世忠诚于李隆基,他们是李隆基太上皇岁月里的精神支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