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
第16节

作者: 曲昌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尽管从意境和华美程度来看,也算不错的作品,只可惜有曹植的赋在前,曹丕虽心有不忿,却只能甘拜下风,这就叫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兄弟二人的争夺从此就拉开了帷幕,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丕出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而曹植则被封为平原侯,从职位上看,曹丕在上,然而并不意味着曹植没有机会。
  建安十九年,曹操出征孙权,临行前,留下曹植镇守大本营邺城,曹操对曹植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这话看你怎么理解,可以理解成一句普普通通勉励的话,也可以理解成暗含玄机的话,总之此时的曹操,态度是游移的,曹丕,还是曹植,在他的心里还没有准谱。
  如果事态一直如是发展,或许曹魏的开国皇帝就会变成曹植,而不是曹丕,然而,世间的风云注定是变换的,一度领先曹丕一个身位的曹植还是被曹丕超过了。
  性格决定命运,曹植和曹丕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走向。
  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可以说曹丕很修边幅,曹植却不修边幅。

  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曹植做到了前者,却没有做到后者,因此也就注定在这场继承权的博弈中,他要以失败告终。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这一年曹丕30岁,曹植25岁,而立之年的曹丕终于得偿所愿,被曹操立为太子。据说在立曹丕为太子之前,曹操曾经命擅长相面的高元吕为曹丕相过面。
  曹操问:如何?
  高元吕曰:“其贵乃不可言。”
  曹操问:“寿几何?”
  元吕曰:“其寿,至四十当有小苦,过是无忧也。”

  曹操闻言,放下心来,看来曹丕四十岁时会遇到一道坎,过了这道坎,也就没事了,把魏国托付给他,可谓托付对人了。
  然而,曹操没有想到,高元吕的话其实是一句活话,一句可以有多种理解的话。
  “至四十当有小苦,过是无忧也”,过了,无忧,可是如果没过呢?
  无论如何,曹丕还是得立为太子,曹植这个同台竞争者就成了落寞的失意者。
  其实,即便这个时候,曹植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只要曹操还健在,只要曹丕还是太子,曹植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然而,遗憾的是,仅存的翻盘机会也被曹植浪费了。
  在一次酒醉之后,他居然“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这是皇帝才有的权力,连曹操这样的权臣都不会侵犯的皇帝的权力,而酒醉的曹植却侵犯了。
  不是没有政治素质,而是太没有政治素质。
  在这之后,曹植其实还有一次机会。
  建安二十四年,蜀汉大将关羽围困曹仁,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打算派他率军救援曹仁。然而等到曹操命人召唤曹植前来受命时,曹植却迟迟没有来,为什么呢?因为曹植喝醉了!
  跟谁喝的呢?以饯行名义招待他喝酒的曹丕!此时纵使曹植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曹丕只是饯行而已,谁让你喝多呢?你不喝难道人家还硬灌你不成?

  有了这次经历,曹操对这个儿子彻底失望了,看来文采和政治素质是完全不搭界的两回事,一个人可以是文坛巨匠,同时也可能是政坛的矮子,曹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建安十五年开始,到建安二十二年结束,曹丕与曹植的兄弟之争结束了,曹丕最后胜出,而曹植只能无奈接受这个无言的结局。从曹丕得立太子开始,曹植一生的悲剧就此埋下伏笔。

日期:2009-10-30 09:49:02

  古往今来,在争位的斗争中从来没有并列第一,也注定不会有兄弟你好我好的结局,此时的兄弟已经不再是兄弟,而是天敌。
  在曹丕得立天子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20年,那个“治世能臣乱世枭雄”曹操去世了,33岁的曹丕正式踢开汉献帝,开创魏国,自己登基称帝,史称魏文帝。
  此时等待曹植的又是什么呢?除了憋屈,还是憋屈。
  曹丕即位之后,马上秋后算账,曾经辅佐过曹植的丁仪、丁廙被诛杀,另外丁氏一门男丁全部被诛杀。幸亏杨修早就被曹操处理掉了,不然即便那时不死,此时也难逃一死。
  处理完曹植身边的人,就轮到了曹植本人,此时曹植还是临淄,按照规定,应该到自己的封地报到了,然而曹植却去不了临淄了。
  他被弹劾了!

  负责监察的官员灌均揣测曹丕的意图,弹劾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按律应当问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此时曹丕倒是出来装好人,发了一道富有人情味的诏书:
  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
  临淄侯别当了,当安乡侯吧!

  临淄在今天的山东淄博,安乡在今天的湖北常德,到现在为止两地的发展依然存在差距,况且三国乎?
  不过曹植的安乡侯并没有当多久,一年后他就被该封为鄄城侯,不过相比于众多兄弟,曹植还是高兴不起来,此时其他兄弟已经被封为公了,而他仅仅是一个侯。
  又过了一年,曹植总算跟兄弟们平起平坐了,他们集体被封为王,曹植由鄄城侯变成鄄城王。
  然而,曹魏帝国的王其实只是一个虚名,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而已。
  曹植虽然贵为亲王,可是他的手下比他还横,因为有保安官,有监国礼宾官,这些官不是来伺候他,而是来监视他的,严格演义而言,人家才是一把手,而曹植在自己的封国内只是有一个王的头衔而已。

  至于手下的士兵,满打满算只有二百来人,基本都是曹丕淘汰下来的老弱病残,以这些人为班底开个老年运动会是可以的,想用这个班底造反甚至打天下,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即便曹植已经被管制到如此程度,曹丕以及继任的曹叡对他还是不放心。
  公元223年,曹植由鄄城王改封雍丘王,搬家吧!
  公元227年,曹植由雍丘王改封浚仪王,再搬!
  公元228年,曹植由浚仪王改封雍丘王,搬回去!
  公元229年,曹植由雍丘王改封东阿王,接着搬!
  公元232年,曹植由东阿王改封陈王,再搬!

  从曹丕即位的220年算起,曹植在12年里封号前后变动了多次。
  从临淄侯到安乡侯,从安乡侯鄄城侯,从鄄城侯到鄄城王,从鄄城王到雍丘王,从雍丘王到浚仪王,从浚仪王再到雍丘王,从雍丘王到东阿王,从东阿王到陈王,短短的十二年,称谓换了八次,搬家搬了多次。
  见过折腾人的,没见过这么折腾人的。
  在这十二年里,曹植不是没有向曹丕表示过忠心,《洛神赋》里写的是洛神,其实寄托的是曹植对于君心的希望,只可惜,落花无限有意,流水终究无情,曾经的兄弟PK令曹丕终生难忘,怎会给曹植翻盘的机会。
  其实兄弟争来斗去又有何用,他们终究跳不出那个圈。
  公元225年十二月,南征无功而返的曹丕率军北返,途中专门祭奠了东汉已故太尉桥玄,桥玄便是当年预言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那位。曹丕专门祭奠,或许是感念桥玄预言之准吧。

  公元226年正月,曹丕原计划是准备回许昌,然而就在他准备回许昌之前,许昌发生了一件怪事,许昌城南门居然无缘无故的崩塌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莫非?
  还是不回许昌了,还是去洛阳吧!
  然而该来的,究竟躲不过。这一年夏天五月十七日,曹丕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这一年他39岁,四十那道坎如果过去了,或许就没事了,可惜他没有过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