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自己来说北京的落后——从吃开始》
第10节作者:
咕咚法师 至于第一个吃到肉食的猿是捕获到的活物,还是捡到的尸体就不得而知了,那么到底是先发明的兵器还是先发明的餐具,也就成为永久的悬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原本草食类动物的猿自吃上肉的那一刻,他们就踏上人类的进程了,他们大脑中的灰质和白质得到快速发育,他们开始聪明了。
在这个过程中兵器和餐具起到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在人类进程漫长过程中,兵器和餐具是难以分清楚的。
其实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餐具都拿兵器来替代,匕首是短剑可以防身,也是吃烤制食品的良具。
现在世界上人类进食的工具主要分为3类:欧洲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饭三器并用;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名誉教授怀特调查后说:“用刀叉、手指和筷子吃饭的3类人,都以强硬态度维护自己的餐具。”特别是以手抓食者,常被人看作不文明,可他们却自我感觉良好。
用手抓饭咱们就不用多说了,那是人们最朴实的用餐方法。以筷子为用餐工具也是相当古老的传统,因为毕竟铁匠比木匠出现的晚的多的多,人们在还不知道金属的冰冷的时候,已经享受钻木取火的温暖了。而且用筷子用餐显然比用接近兵器的刀叉要领先、文明的多,表现在其烹饪手段上已经不只是生吃火燎的的低级别阶段,而有了煎炒烹炸的更高层次,因为这煎炒烹炸的更高层次所产出的食品更加熟烂,更加方便咀嚼,不需要太强调人的牙齿的力量,而生吃火燎所产出的食品必须经过刀叉切割才能通过牙齿粉碎进入人的胃,否则牙齿和胃将受到严重的考验。
食色,性也。《金瓶梅》在色的描写上虽说到位,但与其在“食”上的描写还是差些。
《金瓶梅》第二十三回。“(惠莲)走到大厨灶里,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的一根长柴禾安在灶内,用一大碗油酱,并茴香大料,拌的停当,上下锡古子扣定。那消一个时辰,把个猪头烧的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
“皮脱肉化”是用筷子吃肉的前提,而西方人吃牛排很少吃全熟的,甚至有吃全生的牛排,不用刀叉简直不可想象,就是吃生牡蛎用筷子也很是困难。
由此可见中国人或用筷子吃饭的人更讲究烹饪的方法、技巧和工夫,而用接近武器刀叉用餐的人显得很草率、随意和略现无知了。
在大清朝人初见到洋人跟看动物一样希奇,其中最不为他们理解的是洋人怎么不会下跪,怎么不会磕头?!即使洋人不情愿地下跪、磕头,在自小经过很专业训练的中国人看来,洋人下跪、磕头的样子还不如撂地摊卖艺的猴子准确到位。直到进化论传到中国,中国人从洋人的理论中惊喜地找到了答案:洋人是没进化彻底的猴子,洋人的腿不会弯曲,头无法低下,于是中国人原谅了他们的落后。
现在想来用刀叉吃饭也是很危险的,用刀或叉杀个人很是方便的,用筷子杀人就希奇的多。说用刀叉吃饭风险大于筷子是有根据的,说用筷子更和谐是实事求是的;宴请用筷子显然对宾客也是种安全的保证和好客的善意释放。
由于用筷子吃饭需要五指协调一致,通力配合,需要自小的磨练和大人的言传身教,可以断定其所需要的技巧更高于用刀叉,更有技术含量(用刀叉吃饭只存在吃相好看不好看的问题,用筷子吃饭则存在吃的着和吃不着的这个根本的问题),甚而至于说用刀叉吃饭比用筷子吃饭更野蛮、更落后是公允的。
在北京过去吃饭有很多讲究的,一般家里吃饭都在炕上,炕边放个小桌,男主人坐在里边,女主人做在侧边,如果是小老婆,妾婢之类的就只能依着炕沿儿站着吃饭,不论主人多么讨厌大老婆,怎么喜欢小老婆也要如此,这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盘腿对于京外(除了和尚、尼姑等专业人士)的人很困难,在北京人来讲也属于基本功课,不论年龄多大,身体多么肥胖,会盘腿是必须的,所谓“坐如钟”,就是盘腿的坐姿要求。
给人敬茶后放下茶壶如果壶嘴对着人,就等于在骂人家,遇见脾气大的就是把茶壶砸到你脑袋上也是应该的。
亲朋好友聚餐的时候,正向朝南的座位一定要留给辈份最高的人,这种习惯可能由来已久。早先人们住平房,正房就是坐北朝南的;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正房也就是北房。所以正向朝南的座位叫正坐儿。现在呢,楼宇大厦,很难说的是正向的了,若要讲这个礼儿,那则由主人指定一个正座,或是对着门的位子是正座,其他人则以此依次排序。
如果正座儿确定了,那么正座右边的这个位子就是最有面子的了。古汉语里有句成语:无出其右。意思是没有超过的了。大概这就是源于“右者为尊”这种排序上的认定。
老北京也有这么一讲儿:姑父头次到丈母娘家的时候,也被列为贵客。特别是京郊农村,早些时候家里都是土炕,那么要在炕上吃饭,这家人通常会把姑爷安排在背窗而坐,以示上待。清朝时男人留辫子,入有“小辫靠窗户”之说。《水浒》里有一回是“梁山伯英雄排座次”,那说得是论功行赏,其实还是论资排辈的意思。 老北京是很讲究这些的。
请人家入座不能象赶牲口似的吆喝,要微哈下腰(不会哈腰的就是没进化彻底的猴子),以臂带手指引位置,并说:劳驾,这边请您 。
劝酒时要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进一步的说法是:“茶七,饭八,酒十分。”茶倒到七分满的程度刚好;盛饭到八分满,过了叫“碰鼻梁”,对客人不尊重。另一方面,讲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后不再添饭的意思。吃饭的时候不论主客,应该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您也得用手扶着碗沿。 别人给您斟酒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旧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要是细究的话,食指和中指应该是弯曲起来在桌面叩击。 这儿有个传说,乾隆微服私访,扮成个跟班的,他在给下人倒茶的时候,下人没法当庭下跪,便以食指和中指代替双腿,做成下跪的形状以谢罪。有没有这回事,恐怕是无从考究了。
另外,到餐馆吃饭绝对不可以用筷子敲打盘子或碗,您可以高声喊叫,大爷的嗓门都大,越大越牛,没人敢因为您的嗓门大而鄙视您,相反会高看您,您就可劲的叫唤吧。您就是别用筷子敲打盘子或碗,用筷子敲打盘子或碗这是客人在表示最强烈的不满,接下来的动作必定就是掀桌子,砸馆子了。掌柜的见有人用筷子敲打盘子或碗,第一的反应就是把刚才招待您的伙计勒令下岗,让那伙计抗着铺盖卷从你眼前走过,然后告送您:“刚才这王八羔子不懂规矩,我已经让他现在就滚蛋了……”,接下来再问是怎么回子事。所以伴随着您的用筷子敲打盘子或碗是要导致有人要下岗的,自然下岗是待业吗,待业是等待就业的意思啦,等您走了,那个被勒令下岗的伙计会再上岗、再就业的。
在老北京人看来食品加工的越深,礼节越细,才越表明你有身份,有教养,有地位,越能体现你高贵的出身和渊广的见识,越能够被别人赏识,越能够得到发展的机会,也就越有出息,越有前途,也最能表明你是个人。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在几百年前就被北京人发挥到了极限,发挥到了“细节决定是否是人”的地步了。
用刀叉吃饭是餐具和武器不分,缺乏科学性;吃牛排是成熟不分,缺乏文化性;不会下跪磕头是人猴不分,缺乏人的根本利益性,人和猴子都分不清楚了,还谈什么人的尊严,还提什么利益。
由此可见中国特别是老北京的饭桌上的文化最能代表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能代表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能代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绝对不是调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