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汉书·陈胜项籍传》中,虽然几乎是同样的语言,却没有用“西楚霸王”,《汉书·陈胜项籍传》:“羽自立为西楚伯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然羽非有尺寸,乘势拔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兵灭秦,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政繇羽出,号为‘伯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霸”变成了“伯”。
朱东润《史记考索·〈史记〉纪表书世家传说例》说:“项羽自为西楚霸王,霸者,‘伯’之借字。伯,长也,犹言诸王之长也。羽既为诸侯长矣,故《本纪赞》曰:‘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可见,“西楚霸王”实为“西楚伯王”,意思就是诸侯之长。
《左传·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疏:“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
《荀子·成相》:“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曹聪孙《古书觉误读字字典》认为:“五伯即五霸。”
从情理说,“霸王”是项羽自封的,如果真的是取意强横、霸道,那也太“牛”了,那等于是自己宣称与诸侯为敌,项羽即使内心有这种想法,也不会公开亮出旗号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对刘邦说:“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霸天下”与“臣诸侯”是同义语。“霸天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这两个“霸”都不是贬义,都有“领导”的意思,也就是“伯”。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西楚主伯,项籍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西楚主伯,项籍始”,可以理解为诸侯中为首的是“西楚”,并不是项羽这个人。可能是因为这个,《项羽本纪》中只提了一次“西楚霸王”,以后皆称项羽为“项王”。
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1)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一直被看成是英雄壮举。
《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不肯过江时,倾注了无比激情,成为《史记》最精彩的片段。《项羽本纪》是这样写的: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这段流传千古的文字,让多少人为之心潮澎湃,多少人扼腕唏嘘。项羽不肯过江一事,自然也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议论评说的热点。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歌颂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项羽不肯过江的态度。
杜牧的《题乌江亭》一诗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认为,项羽应该渡江,以图东山再起。
今人《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说:“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李宗吾的意思是,项羽脸皮太薄,太爱面子,不够“厚黑”。
总而言之,人们认为,项羽是有条件渡江的,只是受不了委屈。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是项羽渡过长江,也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他并不是碍于面子,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
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连连败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
到了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这时项羽本来是“欲东渡”的,他跑到江边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原来的计划。可叹的是,迎接项羽的只是一舟一桨一亭长,给项羽的只是渡江的条件,并没有“足王”的踪影,若是一支大军,估计他还是要过江的。这乌江亭长,本意是救项羽,可是,项羽一见孤零零的一个小亭长,反倒失去了信心。
考察当时的形势,项羽即使是过了江,即使是手中尚有一些部队,过江后也没有好结果的,因为江东早已不是他起兵时的江东了,这时的江东已经是刘邦的地盘了。
朱东润《史记考索·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讲到项羽败亡时说:“其间堂邑侯陈婴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羽虽渡江,天下事已无可为者,此则时势所趋,不特愧见江东父老已也。”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这已经清清楚楚说出了,楚汉战争一开始的时候,东越人已经占有今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湖北东南,并且“不附楚”;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东越人是站在刘邦一方的。江南广大地区已经不是当年项羽起兵时的局面,已经成为刘家天下。项羽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军队,要在江南重新打下一块地盘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这些他项羽自然了然于心。
然而,一息尚存,还要挣扎,于是,项羽还有渡江一搏的想法。可是,看到了亭长,心又凉了。亭长说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明显是安慰项王的假话。这对项羽反而是一种不良刺激。
项羽见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还不如死得“丈夫”一些、慷慨一些,于是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
汉高祖写得一手好诗(1)
唐朝有个叫章碣的人,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焚书坑》,诗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就是因为这“刘项原来不读书”,成了不读书才能干大事,或是读书人干不成大事的有力论据。
刘邦与项羽到底读没读过书,到底是读了多少书,他们的文化程度如何,所学专业是什么,这些全得专门考证,但是有一点,这两个人的诗全写得不错。项羽的《垓下歌》是妇孺皆知的,这咱先不说它,这里单说一说汉高祖刘邦的诗。目前能确认的,刘邦的诗也就是两首,一首是著名的《大风歌》,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了;还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那就是他的《鸿鹄歌》。
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攻打黥布,黥布败走,刘邦对手下人说:“你们哥们儿几个去追吧。到了俺老家了,我得回家看看。”就回了老家沛。这老刘家的老三,大伙是全知道的,当年是个小亭长。可是现在我刘老三回来了!我高祖还乡了。排场自然是要讲了,吃、喝、玩、乐。喝得高兴时,高祖就在酒桌上即兴唱起来了,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现在能看到的就只是这么三句。我国的古诗极少有三句的,从《诗经》起诗就讲究双数,就这首出了单。多数人对这诗没有怀疑,喝多了点,就忘了是单是双了,这也可能。但是,我总是觉得,“安得猛士兮”前面,还应该有个什么兮什么。因为看这诗写得这么好,不像是醉得不行了,不至于乱来。是不是当时用的竹简丢了一根——这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