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霆和常荫槐是东北军中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处决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奉军新败,大帅刚死,内是人心混乱,外有日本觊觎。要是杀了这二人,多么严重的后果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杨宇霆、常荫槐两个人又不可不除,不除张学良的政策就推行不了,甚至于还有被取代的可能。杀还是不杀?当机立断还是等待观望?少帅张学良是心乱如麻,举棋不定。
1929年的冬天,一天夜里,27岁的张学良遇到父亲死后的第一道难关,张作霖的老部下杨宇霆、常荫槐前来大帅府,在大青楼一楼老虎厅逼迫张学良在分裂文件上签字。张学良气色不变,笑说饭后再议,然后来到二楼自己的卧室与发妻于凤至商议如何应对。
于凤至递给他一枚银元,说:转三次大洋,如果每次都是“字”,就动手杀,反之则从长计议。没想到,三次转后的结果都是“字”。心地善良的于凤至不忍丈夫杀人,便说是不是“字”的那一面有问题,还是选背面试一试。结果又转了三次,都是背面。
看到这一结果,于凤至一下子哭了出来,低声说这是天命呀。至此,张学良决定动手:杀!
1月10日下午,时任东北军参谋长的杨宇霆和黑龙江省督军常荫槐又来见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以常荫槐为督办。张学良以“铁路牵扯外交,应从长计议”阻止。二人竟以他们写好的字条,逼迫张学良签字。张学良从容地应对他们,称饭后再作决定。杨宇霆带着常荫槐回杨府吃饭。张学良立即找来警务处长高纪毅,向他下达了枪杀杨、常的命令。当晚8时,杨、常二人再次来到大帅府老虎厅。当他们刚刚坐下,高纪毅、谭海率领六名卫士持枪冲进老虎厅,对杨、常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俩人阻挠国家统一,着即将二位处死,立刻执行。”当场将杨、常二人杀于老虎厅内。
杨、常二人死后,东北局面不但没乱,反而人心日渐统一。为了纪念,张学良将这一枚银元藏进了保险柜。
蒋介石与“中正式”步枪(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淘汰和多余的各式枪械大多被卖到了中国,加上国内各派系控制下的军工厂自产武器,使得当时国内使用的枪械庞杂,口径互不相同。中国当局多次试图统一步枪口径,几经周折,却没能成功。
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兵器制式化会议,决定将德国M1924 792毫米毛瑟步骑枪定为制式步枪。该枪在德国也只有少量生产,在当时为最新型的步枪。
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厂订购了一万支M1924步骑枪装备税警总团,兵工署技术司向毛瑟厂索取该枪的全套图纸,以及料表、检验样板一套,交给位于河南省的巩县兵工厂筹备仿制M1924步骑枪。可是由于毛瑟厂提供的图纸及检验样板有误,于是兵工署技术司委派曾就学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巩县兵工厂厂长毛毅可,向德国有关部门正式商洽购买M1924步骑枪及检验样板、图纸。经过一番周折,到1935年7月,巩县兵工厂终于开始试生产。因1935年是民国二十四年,此枪定名为“二四式”步枪。
“二四式”步枪筹备、试生产过程中,受到蒋介石的重视,1933年、1934年先后两次偕夫人宋美龄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并对“二四式”提出改进意见。蒋介石认为毛瑟枪的枪长是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而中国士兵比欧洲士兵身高矮一些,建议将枪托略微缩短、刺刀加长。为表示对其尊重,1935年8月,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枪匣上的印记也改为“中正式”三字。“中正式”枪身短了,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但刺刀加长了,在拼刺刀时还是不吃亏。蒋介石的建议符合步兵紧凑化、轻型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国情,使“中正式”成为中国士兵喜爱的步枪。
由于蒋介石对“中正式”的钟爱,生产“中正式”的主要生产厂巩县兵工厂,也从原来的旧式工厂变为较为现代化的大规模兵工厂。
1935年10月10日,“中正式”步骑枪正式批量生产,从而开始了其长达14年的生产历程。“九一八”后,国民政府的兵工政策开始调整,逐渐形成了主要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发展国防兵器工业的基本思路,将“中正式”步骑枪定为制式步枪并开始大量生产。“中正式”的生产,在中国兵器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1943年后,第21厂、第41厂等生产“中正式”步骑枪的工厂,都采用同样的图纸、同样的检测标准,生产完全相同的步枪。
“中正式”步骑枪,口径790毫米,全长1110毫米,全重4公斤,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刺刀全长约575毫米。
“中正式”步骑枪采用792毫米×57毫米尖头弹,杀伤力极大,并可与当时广泛使用的机枪如捷克ZB26、“二四式”马克沁的子丨弹丨通用。与圆头弹相比,尖头弹弹头质量较轻,初速较高,加之弹头呈流线型,空气阻力小,弹道特性好,不易受横风影响,从而使得“中正式”的射程和精度都远在汉阳造和“元年式”之上。792毫米×57毫米尖头弹的有效射程超过600米,比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毫米×50毫米友坂步枪弹威力大。后来日本“九九式”步枪改用了77毫米×54毫米枪弹,但在弹道性能和杀伤力上仍与792毫米×57毫米尖头弹有相当差距。而且“中正式”弹头打到人的躯干部位不死也是重伤,而日本的“三八式”、“九九式”步枪都是贯穿伤。
“中正式”的另一个优点是,内部机件、构造均大体相同,包括枪机在内的大部分零件只需稍加修锉即可互换,有的可以直接通用。
“中正式”的缺点是拉动枪机较费力,加之,在持续射击时,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枪机更难拉动;射击精度、射程都不如日式。
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仍在生产全枪长为1275毫米的“三八式”友坂步枪。“中正式”步骑枪比“三八式”步枪短很多,为在白刃格斗时与“三八式”步枪相抗衡,其刺刀全长约575毫米,仅刀身部分就长达428毫米。不过,“中正式”上刺刀后的全枪总长仍短于“三八式”步枪加装刺刀的长度。
据不完全统计,1928年至1949年间,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兵工厂共生产各式步枪181万余支,其中“中正式”占三分之一以上。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重武器缺乏,士兵训练不足,但是轻武器“中正式”步枪并不比日本步枪差。可以说“中正式”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国内战争期间,国民党军虽有大量的美械及接收、缴获的日本枪械,但“中正式”仍是主要的步枪。直至国民党撤到台湾,全面换装美式步枪,“中正式”才退出了作战序列。
枪只是武器。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也使用“中正式”。解放战争中,许多解放军战士使用的是缴获的“中正式”。
“中正式”最后一次上战场,是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依然有不少战士使用缴获的“中正式”。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开始换装俄式装备,残留的“中正式”退居二线,用于装备民兵。
现在,“中正式”已经成为收藏品。
抗日战争第一枪是在哪里打响的(1)
1931年“九一八”后,国民党政府下令不许抵抗,虽然如此,中国人民和爱国的中国军队并没有放弃抵抗,发生在1931年11月4日的齐齐哈尔江桥抗战,就是中国军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反击。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九一八”后,驻在东北的中国军队并没有能够对日军组织有效的还击,以致让日寇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一路占据了辽宁、吉林两省。1931年10月日军自南而上逼近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当时,黑龙江省的东北军主力及省主席万福麟全在关内,齐齐哈尔城内仅有一个卫队团,省城周围也仅有四五个省防旅。省城内人心惶惶,投降派和特务活动猖獗。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张学良和万福麟电请南京政府,任命当时在黑河的马占山将军到齐齐哈尔代理黑龙江省主席主持省务。
10月13日,驻在白城一带的汉奸张海鹏部三个团在日军飞机配合下,向齐齐哈尔以南的泰来嫩江哈尔葛铁路桥进犯,江桥抗战从此拉开了序幕。这时,马占山尚未到省城,省督军署参谋长谢珂挺身而出,暂理省城事务,指挥卫队团对汉奸张海鹏部以迎头还击。16日,毙敌总指挥徐景隆,击退汉奸的进犯部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