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第18节

作者: 张港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是1946年的冬天,牡丹江一带正是冰封雪裹,气温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徐肖冰同志扛着机器,跟着一个剿匪排艰难地行走在林海中搜索。中午,排长命令休息吃饭,大家就在一个避风的坡下生火,徐肖冰也把已经冻得不能转动的摄影机凑到火跟前。忽然,放哨的战士跑来报告,说在前面发现了几个人的脚印。在这样的天气,老百姓是绝不可能到山里来的,这脚印一定是土匪留下的。排长命令分散搜索。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看到有一个小庙,有几个衣衫褴褛的人,其中一个胖子正跪在地上喃喃地祈祷。战士喝令他们举手缴械,可是这几个人不但不听,还向我战士开枪射击。经过一阵枪战,两个土匪被击倒,剩下一个胖子,以一棵大树为依托继续顽抗。战士们分几路包抄过去。徐肖冰也冒着飞射的枪弹,冲了上去。

  徐肖冰将摄影机架好对准那个土匪,并打开机器。这个大胖子正靠着树射击,猛地看见一只大口径的“武器”已经瞄准了他。吓得他一哆嗦,枪就掉到雪里了。这个大胖子冲着摄影机不由自主地举起了双手。战士们上去将这人捆了个结实。一看,这人正是大土匪谢文东。
  谢文东虽然是久经沙场的人了,可是从来没有见过摄影机这种“先进武器”,当时真的是吓破了胆。因为他是对着镜头投降的,这一场面也正好被摄入了镜头。

去台湾前,蒋介石只当了几个月“总统”

  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不管什么时间,都称蒋介石为“蒋总统”,这可不对,因为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就当过几个月“总统”。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国开始出现了“总统”,但当时的名称不是“总统”,而是“非常大总统”、“大总统”、“代理大总统”、“摄行大总统”,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这里咱也不管了。咱单说说蒋介石这位“总统”。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南方各省逐渐脱离北洋政府。1925年孙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为了统一全中国,中国国民党于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以汪精卫为主席。1926年11月,国民政府北迁武汉,史称“武汉国民政府”。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等12人为政府委员,胡汉民为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8年2月3日至7日,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等议案,会议推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政府设主席1人,委员10至12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国民政府于1938年迁都重庆,是为重庆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结束后,重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蒋介石被表面的胜利冲昏头脑,于1946年11月15日下令召开由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这次大会。12月25日“国民大会”闭幕,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行宪国大”,选举总统、副总统,4月19日,国民大会正式举行总统选举。蒋介石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总统。
  这时候,解放军节节胜利,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反蒋呼声日高。1948年12月24日,白崇禧通电提出要求蒋介石下野,紧接着,李宗仁等又提出要蒋介石下野,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省相继通电响应。内外交困的蒋介石人人喊打。蒋介石无计可施,只得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当日,蒋介石乘飞机到杭州,次日到溪口。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11月,李宗仁因不堪当蒋介石的傀儡,也从南宁飞往香港,接着从香港“赴美就医”。蒋介石于1949年12月10日到了台湾。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以后,许多黄埔生称蒋介石为“校长”。
  1932年3月6日,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在洛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推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直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段时间多称“蒋委员长”。
  1938年3月以后,蒋介石一直任国民党总裁,故又称他“总裁”。
  蒋介石的“总统”、“校长”、“委员长”、“总裁”,时间不同,对象身份不同,使用时不可乱来。


“靓女”,古已有之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
  这个“静女”,许多人解释为娴静的少女、安详的姑娘,这是误解。
  诗中的话是一个小伙子的口吻,从诗中看,“静女”是很爱这小伙子的,对小伙子又是送礼物,又是约会的。可是,她明明跟人家约好了在“城隅”相见,到了时候她自己却躲了起来,让人家“爱而不见”,弄得小伙子“搔首踟蹰”,她却在一边儿角落里偷偷地笑。这么一看,这个姑娘哪有一点安静的样子,纯粹是个爱玩爱闹的疯丫头。这“静女”解释为安静的少女、幽静的姑娘,是不合诗意的,是不妥当的。

  中国古代的那些约束妇女的“规矩”,是随着历史一步一步形成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完备”的。先是周代的“周礼”,这主要是约束贵族的,对下层人不大管用,后来是汉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再往后是南宋朱熹的理学。到了南宋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才算是真正完善,所以不可以用朱熹以后的封建理学来解释整个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诗经》的时代,各种让女孩子安静的礼俗还没有形成,当时的社会也不见得需要女孩子安静,女孩子自己也用不着像后来的闺中之女那样以“静”为美约束自己。

  《静女》本是一首充满了天然的活泼的极富动感的爱情诗,如果突然冒出来了一个安安静静的“静女”,诗味就大减了。
  解释《诗经》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就是宋代朱熹的《诗集传》。朱熹的《诗集传》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前人的注释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但是同时,他也时时不忘通过解释《诗经》,阐发自己的理学思想。朱熹在解说这首诗时就说“静者,闲雅之意”。今天许多人对“静女”的解释就是源自这里的。
  “静女”的正确解释应该是“靓女”,“靓”通“静”,读jìng,意为美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引用贾谊《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静”,可是,到了《汉书·贾谊传》这句话就变成了“澹虚舟乎若深渊之靓”,“静”成了“靓”,可见,这两个字在古代是相通的。《汉书·扬雄传》:“稍暗暗而靓深”,颜师古注“靓,即静字”。《说文句读》:“靓者,静字之假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既然是有“琴瑟在御”,应该是载歌载舞,怎么可以“静”?这个“静”也就是“靓”,美好的意思。

  “静女其姝”中“静”、“姝”是同义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翻译过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孩约我在城外相见。若译成:一个安静的女孩约我在城外相见,那多没意思。应该恢复历史的真面目,应该将“静女”解释为“靓女”,美貌的女子。
  现在人很讲究“靓”,以为“靓”是个很时尚的新词,其实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靓”了,就已经讲“靓”了。

《诗经》中的“小说”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是《诗经》最杰出的一首,这首诗产生在今陕西南部。
  两千年来对这首诗已有许多解说,也有许多人翻译。可惜的是,这么多年,它让文人放了太多的添加剂,使原本自然、淳朴的民歌,失去了天然本色,现在,很少有人能看出它的天真、清新的本质了。
  诗歌善于抒情,小说便于叙事,有的题材适用于诗歌,有的题材适用于小说,各得其所,各见其长。《诗经》的时代,当然还没有小说,但是若是将《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当成小说来读,就更能体会到这首诗的天然的活气、原始的魅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