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的第一节是:“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这儿的“鸡鸣”和“昧旦”是古代的两个时段,鸡鸣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昧旦在鸡鸣后,相当于3点至5点。“子”是第二人称“您”。“兴”是起来的意思。“弋”是射的意思。这节诗本来是小两口儿床上亲热的谈话。变成小说就是,女人说:“才是鸡鸣时,天还早哩,咱俩再躺一会儿。”男的说:“不对吧,该是昧旦了。得起来了,趁天还没亮,我得去射凫射雁。”
女人说:“你瞎说!没到昧旦,才是鸡鸣。”男的说:“你才瞎说,是昧旦了。”“那咱打赌!你看看外边,看看星星,看是谁对。”
小两口儿从热被窝出来,揭开窗帘一看,哇!外面星光灿烂。“你输,你输,你输了!”女的说,“咱们俩还能躺一会儿。别起来,再躺一会儿!”
于是两个人就安心躺下了,男的就对女人讲用绳箭射凫和雁的故事,女的就听男人讲用绳箭射凫和雁的故事。
第一节到这儿就完了,接着是第二节:“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第三节:“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第二节和第三节是两个人从凫和雁,接着往下说,说的是:
“记不得啦?咱俩结婚那天。人家都说咱俩是天生的一对,我和你喝了酒,我还说了,和你白头到老不分手。就那天,琴瑟特别的好听,我觉着自己特别好看。你说,是不是呀?”(这应该是女的说的。)
“记得咱们刚认识的时候不?我送你的玉佩?其实呀,那天,我是早就知道你非得打那儿走,就在那里等着你的。你这个人啊,就是爱美,就是喜欢玉佩。我于是就弄来了玉佩,让你高兴。就这么的,你就和我好上了。”(这应该是男的说的。)
“你坏!你坏!你坏!”她捶她的男人,捏他的鼻子,给他“吃酸枣”。
“啊呀!糟了!不好,你看天,都大亮了。凫和雁都飞走了。”
《诗经》是古老的,但是,情感永远不会老。看,这是多么纯正的感情呀,这是多么实在的生活呀!《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就是人民群众对自己普通日子的真实记录。
《诗经》是文艺还在童年时的作品,其中的《国风》,大部分是叙事之作,这些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那时候,还没有儒教,没有理学,人们的思想没有受到后来的种种桎梏的束缚。《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是没有受污染的、纯粹的、绿色的,它是诗,也是让人读后心醉的“小说”。
“鸡鸣”不一定是鸡叫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有:“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有人解释这里的“鸡鸣”为“鸡叫”;有的不加解释,那意思是这个“鸡鸣”就是一般的鸡叫,用不着再解释。这是不对的。“女曰鸡鸣”,如果真的是鸡叫,人已经听得到了,就用不着“子兴视夜”爬起来撩窗帘看星星了。这个“鸡鸣”并不是真的鸡叫。
《孔雀东南飞》中有:“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也不是真的鸡叫,而是古代计时法中的一个时段。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朱熹《诗集传》:“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传疏》:“昧旦后于鸡鸣时。”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古代,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见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的例子。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
地支计时名称十二时辰名称相当现在时间
子时夜半23时至1时
丑时鸡鸣1时至3时
寅时平旦3时至5时
卯时日出5时至7时
辰时早食7时至9时
巳时隅中、日禺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日跌、日央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日晡、夕食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日落、日沉、傍晚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名日夕、日暮、日晚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定昏21时至23时
西周时就已使用十二时辰制了。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早食、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慷慨激昂的请战书——《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岂曰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吗?”回答:“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话外之音,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山鬼》说背景(1)
《九歌》是楚人祭祀的古曲,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屈原依原曲填了新词。《山鬼》是屈原的《九歌》十一首诗中的最摄人魂魄的一首。《山鬼》,写的是一个美丽而幽怨的女神,这个女神出自一个美丽凄婉的楚国传说。也就是说,《山鬼》这首诗,实际上是对一个传说人物的具体描写。
郭沫若、马茂元等人考证诗中的“采三秀兮於山间”,“於山”就是巫山,这山鬼就是巫山女神。(许多现在诗选将“於”简化成“于”,不妥。)《宋玉集》、《洛神赋》、《山海经》都涉及了巫山女神的故事,可见,这是流传得极为久远的民间传说。
楚王最疼爱的小女儿,名叫瑶姬。瑶姬是个轻盈、美丽的姑娘。在楚王的呵护之下,瑶姬和同伴们,整天嬉戏于清秀明丽的楚山、楚水之间。这时候,她爱上了一个潇洒翩然的公子。两个人幸福地在山间追逐野鹿和雉鸡,到湖里采摘莲藕,用带丝绳的箭射凫和大雁。两个人的婚期已经定下了,他们就等待着那幸福的一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