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第34节

作者: 张港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的“丧家之狗”,“丧”读sāng。“丧家之狗”就是有丧事人家的小狗崽。
  再看看《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我们知道,那个郑人其实并没有骂人的意思,只是说,孔子一个人待在那里,样子像办丧事人家的小狗。大家忙于办丧事,没人搭理小狗了,这时的小狗样子有点儿可怜。实话实说,比喻而已,并无贬义。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其实是对恰当比喻的欣赏,觉得人家说的一点儿没错,而不是“感到耻辱”。

  “丧(sāng)家之狗”确实是“丧(sàng)家犬”的源头,但是,意思却不是原来的了;在别的场合“丧家之狗”与“丧家犬”也许可以没有区别,就是在说孔子这个故事的时候,它们不一样了。这类成语有很多,写文章的人不知道是不行的。

孔子假说

  国学热,最热是孔子。于是乎,到处都是“子曰”,到处都是“孔子说”。然而,有一些“子曰”、“孔子说”并不是真的“子曰”、“孔子说”,是假说,孔子根本没说过。
  《咬文嚼字》杂志在上海公布了2006年中国出现频率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告子说的,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成为“十大”差错之一。
  请看:
  “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

  孔子说:“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又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上面文字出自《光明日报》的《中国人的人生智慧》,这同一篇文章,就有两处误用了“孔子说”。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有子的话。有子即孔子的学生有若。原文是:“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见于《论语·尧曰篇第二十》,也不是孔子说的,这些话只是文中陈述,并不是孔子语录。
  其他场合误用的就更不用说了。孔子说,误用多,问题很严峻,大家很生气。

  下面将常见的假孔子说列出。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第一》)
  言而有信。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第一》)
  温、良、恭、俭、让。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篇第一》)
  三思而后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长篇第五》)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篇第八》)
  任重而道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第八》)
  循循善诱。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篇第九》)
  四海之内皆兄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篇第十二》)
  日知其所亡。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第十九》)
  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第十九》)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篇第十九》)

  误引孔子的话大致有四种情况:一、孔子学生说的,当成孔子说的;二、孟子等人说的,不见于《论语》,说成孔子说的;三、《论语》中弟子说孔子的话,当成孔子自己的话;四、《论语》中陈述的话,当成孔子的话。至于对孔子话的误解,那就更多了,这里没法说了。

“白起,小竖子耳”是骂人吗(1)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自荐”一节说,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到了楚国,按剑而前,对楚王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中学教材及其他注释对“小竖子”的解释全是:相当于“小子”,是古代骂人的话,在这里有轻视白起的意思。

  如此注释,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和文章的语境。“白起,小竖子耳”应该译成:白起不过是个小官罢了。“小竖子”解释为“小官”,才符合原意。
  《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凡小事。”“竖”本来是一种小官的名称,后来才变成了骂人的话。
  白起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大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只说了“白起者,眉人也”,没有介绍他的先人家世,可见白起并不是出身于名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左庶长”这是有记载的白起最初的官爵。商鞅变法后,明确规定了秦国爵位为20等,从最高的二十等至一等分别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即大良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其中,公乘以下是民爵,五大夫以上才是官爵。左庶长,在秦国二十等爵中属于第十等,是官爵中仅高于五大夫的爵位,刘劭《爵制》:“左右庶长即左右褊裨将军也。”《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自左庶长皆将军也,所将庶人更卒,故以为名。”可见,左庶长是统领庶人的,从左庶长开始才刚刚够得上将军,左庶长不过是最小的将军。与白起后来的官爵比起来,这左庶长只能算是“小吏”了。当然在左庶长之前,白起一定还做过更小的官。《史记·穰侯列传》说:“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一个“举”字,证明了白起的地位原来并不高。可是在短短的时间内,白起由左庶长、左更、大良造,一直达到被封为最高地位的君。这个白起正是一下子由褊裨副将的“小竖”升上来的“暴发户”。这样的人,是最容易让人揭“小竖子”这老底的。

  白起的最高爵位是武安君,这也是当时秦国的最高爵位,白起得到武安君的爵位,原因恰恰就是攻打楚国,《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一个本来不大的褊裨小官,因攻打各国有功而屡屡升迁,这已让六国之人很难受,而因打楚国有功白起升为武安君,这对于楚人来说更是难以承受的耻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