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这天人们的活动有好几项内容:要祭扫先人墓,要到郊外踏青,在这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孩子们还要玩风筝。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路上行人”,想着家中亲人是否安好,先人的墓地是否有人祭扫,心里当然很苦。清明顾名思义是天气晴朗,其实,我国古代有不少民俗是非常忌清明雨的,有“清明晴,万物成”、“清明前后,夜雨无麦”等俗谚。可是,这“行人”赶上的偏偏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又给“行人”增加了一层苦。
悲苦得无法解脱,所以就有了借酒消愁的想法。可是那个有酒的村子又很“遥”,想弄点儿消愁之酒,仍然还得承受雨中之“遥”。那遥远的村庄,又偏偏开满了象征美好的杏花,这“杏花”与“行人”的处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在“行人”冷却的心上又添上一层悲苦。
看出来了吧,“行人”之苦是一层一层加上去的:清明—清明雨—遥—杏花。这“杏花村”,可以说是浇在“行人”身上的最冷的一瓢凉水,于是这时候,“行人”才真的有了“欲断魂”之感。
最后要说一句,只要是好酒,连巷子深都不怕,管它是哪个村,管它是什么花,好喝就行,争个“杏花村”意义不大,别争了。
东北有个东京城
现在我国有北京、南京,过去的西安可称西京,但就是缺个东京。其实,我国也是有东京的,一个是现在的开封,北宋时叫东京,另一个一般人可就不知道了,那就是黑龙江省的东京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脆弱的都城》,写的就是这个地方。
东京城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南部著名的风景区镜泊湖南,距镜泊湖不足20公里的宁安市南。这里就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渤海国的都城。
在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东北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渤海国,渤海国的范围包括现在东北北部、俄罗斯外兴安岭以南,共有东京龙原府、西京鸭渌府、南京南海府、中京显德府、上京龙泉府五个都城。755年,渤海国从中京显德府迁都至上京龙泉府,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都市,这座都城完全是依照长安城建设的,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为长安城的五分之一。
从现存遗址上看,内城的北半部是五座宫殿,是统治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御花园、湖泊、亭榭。有一口汲水的八宝琉璃井,至今仍能打得出清冽的甜水。
926年2月23日夜,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率领铁骑兵分两路,翻越长白山,经过六天六夜的疾驰到达上京城,包围了这座都城。上京城被围三天,渤海人突围无策,渤海王被迫身穿孝服,举起素幡,到阿保机马前投降。3月5日,阿保机遣近侍康末恒等13人进城索取兵器,却被愤怒的渤海士兵所杀。阿保机大怒,从东、西、南三面攻城,上京失陷,历时200多年的渤海国就此灭亡,全境纳入契丹人版图,在原渤海故地建立了东丹国,上京城则改名为“天福城”,成为东丹国都。
三年后,在别人的土地上建都的契丹人心存狐疑,忐忑不安,总感觉这个都城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反叛情绪。契丹人决定迁都东平郡(今辽宁省辽阳市),强令渤海人随迁。为使渤海人彻底断绝回乡和复仇的念头,契丹人决定火烧京城府邑,“帝王宫阙、公侯宅第,皆化为榛莽瓦砾”。大火烧了半月有余,渤海国200多年的文明尽毁于火。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此次迁居辽东等地的渤海遗民总计9400余户,而契丹灭渤海后所得的103座城池在这次迁移中也多数被弃毁。海东盛国只留得“零落荒城对碧流”,而渤海国的文史资料、文章典籍也被付之一炬,只留下宫殿、城堡和陵墓的废墟,留下瓦砾、箭镞和覆满红锈的铁器。繁华盛世,就在一夜之间复归草莽洪荒。
盛极一时的都城消失了,渤海国被人们遗忘了,这一片土地,成为寒冷而荒凉的无人区。一直到清朝,历经700年都没有人居住。
到清朝时,渤海国早已湮灭于尘土中,而距此不过20里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成为流放革职官员和大兴文字狱文人的人间地狱,大批江南文化人被流放宁古塔。
这批流落雪域边陲的中原文人,终于发现了这座荒城废墟。其中就有江南才子方拱乾、吴兆骞。二人在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因科场案被判流戍宁古塔,写出了《绝域记略》、《宁古塔志》等。在这些著作中,提到了一个巨大得不可思议的废墟,但是这些博学的才子也说不清楚这是什么时代的城池。
1961年渤海国都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可见的遗址有上京龙泉府遗址、古井址、禁苑址、街坛址、寺庙址、古墓、古桥址、兴隆寺等,主要遗物有石灯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龟、文字瓦等。现在地方政府正力图将渤海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铺”地名密码
赵本山他们铁岭那儿的人,一见面就问:“你是哪铺子的?”贺敬之《回延安》有“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我国带“铺”字的地名,可以说随处可见,而且常常是在“铺”前加上数字,如十八里铺、二十里铺。有的人误以为,这个“铺”就是店铺的“铺”,其实,这个“铺”跟店铺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古代邮递制度留下的印迹。
我国的邮递制度周代就有了,但主要是传递国家、军队的消息。秦代实行车同轨,驿传有所发展,驿道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汉高祖刘邦就是干这个出身的。唐代以后驿传鼎盛,唐律规定了驿使的级别、驿传凭证、乘传速度。
到宋代驿传机构称为“急脚马递铺”,简称“急递铺”或“铺”。递送文书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水递四种。军情急件交急递,其余分缓急交步马递。递铺距离不等,长的二十五里,短的十里。
到了元朝,递铺兼管政府公文投递,并成为常设部门。《元史·兵志》中记载:“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
明朝时,铺递已经在全国确立了。明朝人叶子奇著的《草木子》卷三记:“传命,陆有马站,水有水站。州县凡十里立一铺。大事则遣使驰驿,起船马有札子。小事文书以铺兵传送。”可见铺的设立是十里一铺。三十里铺,并不是铺与铺之间的距离,而是从某州县所在地算起的第三个铺。也有的是在地名后加上“铺”,如张家铺、清河铺。
清朝人黄六鸿写的《福惠全书》中说:“夫铺递之设,盖以供送各衙门之公文者也。有本州县申报上司之文,其在中途,有彼省传送邻省,及京部院之文,每昼夜须行三百里。凡所到地方,铺司于公文套上填明某日某时到,即为前送,如有稽迟擦损,定行查究……”看得出来,管理手续是非常严格的。
到了19世纪末,随着铁路、公路的建设,西方现代的邮政进入我国,铺递驿站被废除,铺递制度也只得退出历史舞台。
“铺”的地名,多数是在北方,而南方则不多。这是因为,铺递是陆地传邮方式,而南方水网密集,递送多用船,所以铺递较少。
后来,有的地方“铺”写成了“堡”,但是读音多数是pù,一般不读bǎo。
宋代无“汴梁”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隆力奇杯第12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有一道知识题:说出北宋、南宋的首都分别是哪两个城市。大赛评委老师点评时说:“北宋都城开封汴梁。”
开封古称汴梁,但是北宋时,并无汴梁之称。这是一个“通俗错法”,因青年歌手大赛影响极大,老师的点评也极有权威性,故借此对这一流传极广的错误给以纠正。
开封其实是个很古老的地名,但原来不是叫开封,而是叫启封。
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了一个“启封”城,取“启拓封疆”之意,以后这地方就叫启封了。到了西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改启封为开封,原因汉景帝名叫刘启。中国古代有种避讳制度,就是皇帝、圣人的名字中的字,别处不可以再用,就得用同义字、同音字代替,或者写的时候少写一笔或增加几笔,如姓邱的邱,本是姓丘,因为孔子名丘,就给丘姓加个耳朵。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启封从此改成开封。
《辞源》“汴梁”条:“地名。今河南开封市。战国时为魏大梁地。晋时东魏置梁州,隋唐改汴州。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皆建都于此,北宋称汴京。元至元二十五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明洪武元年改开封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