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第49节

作者: 张港
收藏本书TXT下载
  传说中的这个仙人本叫钟离权,钟离是古代常见的复姓。
  《列仙全传》中说,钟离权,燕台人,号云房先生,本是五代时北汉的大将,因征吐蕃失利,一个人骑马逃入深山。走到山里迷了路,夜已很深了,遇见一个胡僧。这胡僧引他走了好几里地,见到一个村庄。胡僧说:“这里是东华先生成道的地方。”说完就作揖而别。过了好久,钟离权听见有人说:“一定是绿眼睛胡人多嘴多舌,引来了这个人。”这时,见一个老人披着白鹿皮的衣服,拄着青藜拐杖,大声问道:“来者莫非是汉大将军钟离权?你为何不跟着山僧同住学道?”钟离权一听大吃一惊,知道这不是凡人,于是就下决心学道,求老人教他度世之方。这样,老人教了他“长真诀”,又传给他炼金的火候、青龙剑法。学会后,钟离权告辞老师,刚一告辞,回头看时,那个村庄已经不见踪影。钟离权继续求学,先后拜华阳真人、王玄甫为师,得了长生不死的秘诀。居崆峒山紫金四皓峰,成为神仙。

  传说,那个老人就是铁拐李。后来钟离权又将吕洞宾度为仙人。
  本是“钟离权”,怎么变成了“汉钟离”?
  据《宣和书谱》说,这钟离权,写过一幅字,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都督、都统、都头,“都”意思是大、最,“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是钟离权的自嘲,意思本为,我钟离权乃是天下最大闲散之人。后人误解,在“散”字后点断,将“汉”当成了姓,变成了“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逗号一点,“钟离权”变成了“汉钟离”。

陆羽原本无姓名(1)

  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是我国唐朝的陆羽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茶经》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陆羽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和技术都作了阐述。有了《茶经》,我国的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苧翁,又号东冈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天门)。
  其实,陆羽这个人原来是没有姓也没有名的,他到底应该姓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竟陵有个龙盖寺,寺中有位智积禅师。有一天早晨,寺里的和尚听到外面不断传来大雁的叫声,智积就急忙跑出去看。来到河堤那边,有三只大雁正围着一个婴儿叫,并将羽毛覆盖在孩子身上。智积禅师怕孩子冻死,忙将他抱了回来。可是智积是个出家人,不能收养孩子,就把这孩子送到了一个叫李儒公的人家里。李儒公原来只有一个女儿,看到又来了个男孩很是高兴,就收下了。因为不知道这孩子的姓名,李儒公自己的女儿叫季兰,李儒公就根据孩子脸上的伤痕,依行字取名季疵,“疵”就是毛病的意思。

  陆羽七八岁时,李儒公一家要迁回原籍,陆羽不能同行,就到寺院里当了智积和尚的杂工。智积禅师看季疵这孩子聪明、好学,就想让他皈依佛门,成为自己的弟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可是,这个进入佛门的季疵却无意向佛,一心扑在儒家经典上。就这样,季疵一直在寺中做杂役苦工。
  智积是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智积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智积也是个饱学之士。智积好茶,陆羽随智积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从这时候起,幼小的陆羽已经对茶学产生浓厚兴趣。龙盖寺的杂役生活,就是陆羽成为茶事大家的第一步。
  到了十一二岁时,为了生活,季疵离开了山寺,投奔了一个江湖杂耍班子。到了这里就是进入了社会,再用那个难听的“季疵”也不行了,他就琢磨为自己取个正式的名。儒家的经典《易经·渐》中记:“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头一句话的意思是:鸿雁向茫茫陆地远飞,夫婿出征迟迟不归。妻子怀了婴儿,可是得不到养育。第二句的意思是:鸿雁飞到了高山,其羽毛可以用来做舞蹈的道具。他就取了这两句中的字,自名陆羽,字鸿渐。这个名正好与他婴儿时被大雁的羽毛覆盖的传说相吻合,又与他游走无定的戏班生活相符。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陆羽作戏时,为竟陵太守李齐物所赏识,李齐物帮助陆羽离开了戏班,陆羽得以专心从师研习儒学,并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后来,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难民离开竟陵,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相对安宁,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积累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又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从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而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陆羽二十###岁时,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以后又经十几年的增补、润色,最后才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茶经》。

  让陆羽遗恨的是,直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自己到底姓什么。一般认为陆羽生于733年,其实这只是他被智积和尚救下的那年,并不真是他的出生年。一般认为陆羽是竟陵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人,其实这只是捡拾到他的地方,他的家到底在哪里也是个未知数。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连自己的姓氏也没有的陆羽,就是从这样的起点开始,不懈地努力,刻苦地追求,最后成为一代茶学大师,写下了不朽的《茶经》,这种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

太监“李莲英”还是“李连英”

  大太监小李子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有的书叫他“李莲英”,有的书称他“李连英”,这人到底是“李莲英”还是“李连英”?
  小李子入宫前叫李英泰,据说“李连英”是“老佛爷”给他起的名。“莲英”意思就是荷花,是那个时代女孩子最常用的名。明明知道人家是男的,但割了物件,就给人家起个女名,这等于是公开的侮辱,对于太后自己来说,也显得太过分、太粗暴、太无礼了。因此说,慈禧不大可能给得意的手下太监起个女孩子的名。
  历史教师纪连海在《百家讲坛》说过,“李连英”跟他是同一个“连”。
  作家霍达说过,他写《补天裂》时,为“李莲英”还是“李连英”犯了愁,翻了许多资料,一直查到李连英的墓碑碑文,终于确信大总管头上没长“草”,应该是“李连英”。
  早年在北京恩济庄有一块巨大的石碑,高35米,宽1米有余,碑铭:“皇清花翎二品顶戴内廷大总管李公墓志碑”,现在这碑已经下落不明。据说墓志碑文中记载,公姓李氏,讳连英,字灵杰。

  既然是叫李连英,可是,不但现在有人写成“李莲英”,就是一些当时的文献也是让他头上顶草,这是为什么?
  有人估计,是当时的一些官员对宦官参政不满,而又不敢公开反对,就拿太监的名开涮,给他加个草字头,暗示这人不男不女。
  有趣的是,“莲英”这个过去女孩子最常用的名,后来却少见了,这可能与“李莲英”的鼎鼎大名有点关系——哪个女孩子愿意跟这么个人同名?

《红楼梦》的人名密码

  有人统计过,《红楼梦》中总共写了975个人,其中有姓有名的732个,人称《红楼梦》是“一姓一名皆具精意”。解读这些人名的含义,对理解《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有重要的意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