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第48节

作者: 张港
收藏本书TXT下载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到爷爷和爹爹死了,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就暗中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戴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王莽亲孙子,但出了这种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妙,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王莽还是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的名字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改成“王宗”的,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他那个时候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数了,但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范围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名现象得以延续,一直到三国时。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某人是什么时代的人,看名字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阿斗的名怎么读

  刘备的儿子阿斗,愚蠢、无能,不听诸葛亮的忠言,最后弄得蜀国灭亡,自己也当了俘虏。成了阶下囚后,司马昭问他:“还想不想你的蜀国了?”这个浑蛋竟然说:“此间乐,不思蜀。”因为这样,阿斗成为无能、愚蠢的代表,与诸葛亮形成了鲜明对比。阿斗是小名,他的大名是刘禅。可是这个“禅”字经常被人念错。
  “禅”读chán,又读shàn。前一读音常用,后一读音很少用。读chán时,只能用于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禅杖、禅院、禅师、坐禅。读shàn的“禅”很少用,我国古代帝王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别人,称作禅让。传说,尧让位给了舜,舜让位给了禹。
  刘禅的时代,佛教才刚刚从印度传入中国,当时只是在下层社会有少数信徒,在上层人物中还没有信徒。刘备、诸葛亮这些人也跟佛教不沾边,起名不可能用佛教的“禅”,因此说,刘禅的“禅”,只能读shàn,不能读chán。
  “禅”的读音还可以从刘禅的字看出。
  刘备在刘禅出生前,认了个养子,取名刘封。刘禅出生后,给这孩子取名“禅”。封禅是帝王为祭拜天地的活动,登泰山筑坛祭天,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称“禅”。这个“禅”,读shàn。一个儿子名“封”,另一个儿子称“禅”,是有联系的。

  古人的名与字是有联系的,一般是以字解说名,如诸葛亮字孔明,以明解释亮;周瑜字公瑾,以瑾解释瑜;曹操字孟德,以品德解释操行;马超字孟起,以起解释超。
  刘禅,字公嗣,“禅”是帝王行为,“嗣”是继承,意思是要继承父业,继续当帝王。

唐僧不是一个人(1)

  总统、老师、先生、大校、二哥、局长等称谓,在特定场合起到了人名的作用,但并不是人名。后来,有些称谓有了变化,如总理是一种职务,总理不止一个人,但中国人说的总理,一度专指***。以职务、称号称呼人是经常的,但有些名人总是被人们用职务、称号称呼,久而久之,他的真正姓名反而鲜为人知了。这些称号、职务被“独占”,人们误以为这就是他的本名。

  唐僧是悟空的师父,是去西天取经的和尚,其实,唐僧根本不是人名,凡是唐朝的僧人都是唐僧,现在却成了“私人所有”,只用于玄奘一个人。玄奘本名陈袆,生于洛州缑氏(现在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法名玄奘。他遍研经书,深感国内佛经译本缺乏,译文不准,决定到天竺国取经。与《西游记》中讲述的不一样,悟空、八戒、沙和尚还真没跟着玄奘去,马倒是有一匹,后来也在途中死了。玄奘在天竺国游学十多年,回长安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玄奘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三藏是佛经、戒律、论述或注解的总称。因此,玄奘又叫三藏法师,这已是“西游”之后的事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成吉思汗是个叱咤风云的名人,但是他的真名并不是成吉思汗,应该叫他铁木真。铁木真原来也不是他的名。他出生时,父亲战胜了塔塔儿部落,杀死了塔塔儿首领铁木真。为了纪念这次战争,以铁木真为他命名。铁木真后来统一蒙古草原,蒙古各部尊他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尊称,意思是强大有力的汗王。
  在成吉思汗以武功震撼欧亚时,出现了一位给蒙古文化以巨大影响的人,他叫八思巴。八思巴原名罗追坚参,他是藏族的宗教首领。因为7岁就能读几十万字的经书,9岁就能为别人讲解经文,被誉为八思巴。八思巴也不是人名,是藏族语神童的意思。八思巴参照藏文字母,创制出蒙古新字,对以武力著称的蒙古族的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的真实姓名是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他生于释迦族贵族家庭。传说他35岁那年大彻大悟,成了“佛”。以后,在恒河两岸传教,他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同情不幸者,宣传因果报应。他的教义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因此信徒很多。人们尊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还被称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他还有如来、大雄等十几种尊号。

  阿凡提,人人都喜爱这个机智、幽默的老人。他可不是虚构出来的,他不叫阿凡提,“阿凡提”是维吾尔语先生、学者、老师的意思,他本名叫纳斯尔丁,是13世纪中亚一带一位学识渊博、富有正义感的诙谐大师。后人将他的故事编成书。因为人人都喜欢他,中国、中亚、西亚各国人民都把他说成是自己人,于是阿凡提有了“多重国籍”。因为他是智慧的象征,凡是机智、幽默的故事都成了他的。纳斯尔丁先生的逸事不断增加着,阿凡提作为先生、学者、教师,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古希腊有两部英雄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它们是人类早期活动的记录,也是欧洲文学的源泉,它们的作者叫荷马,因此这两部史诗又合称《荷马史诗》,古希腊氏族制度解体的时代也叫荷马时代。“荷马”在古代爱奥尼亚土语里意为盲人。荷马的真实姓名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可能是生于公元前9至公元前8世纪间的一个民间唱诗人,是个盲人。

  印度有许多人名中有“辛格”,“辛格”不是人名,而是流行于南亚的锡克教的标志。“辛格”意思是狮子。锡克教创于16世纪初,由那纳克结合印度教和###教的因素创立的,反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莫卧儿王朝的压迫。1699年,第10代祖师高义德·辛格召集来自不同种姓的教徒举行仪式,每个人名字后都加上“辛格”,实行戴梳子,留须发,穿短裤,戴铁手镯,佩腰剑等特殊装束。名字中有“辛格”的人多勇猛善战,在争取民族独立战争中表现出色。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马头琴和着激昂的男声,在草原上飘荡。嘎达梅林成为蒙古人民的骄子。“嘎达”意为幼子,“梅林”是官名。嘎达梅林名叫那达木德,汉名叫孟庆山。1929年反抗达尔罕王与东北军阀相勾结霸占牧民草场,领导了蒙古牧民的起义,最后战死在辽河边。
  《西厢记》有两个,一个是金代董解元写的《西厢记诸宫调》,被称为“董西厢”;一个是元代王实甫写的,称为“王西厢”。董解元,并非姓董名解元,“解元”本是科举乡试第一名的称呼,后来应举者都俗称解元,成为对读书人的一种尊称。“董西厢”的作者,只留下了姓,却没有把他自己的名留下来,人们只好称他董解元了。
  华佗是我国汉末的医学家。生于沛国樵(今安徽省亳州市),卒于208年。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长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能利用麻沸散,对患者施行麻丨醉丨手术。他还创五禽戏等,强调体育锻炼。后因不从曹操征召被杀。
  “华佗”二字的古音与梵语中“药”相应,“华佗”实为药神之意,因其医术高明,人们都将他尊为具有印度神话色彩的“药神”,而称之为“华佗”,并一直沿用下来。而他的本名“旉”倒反不为人所知了。

逗号点出“汉钟离”

  “八仙过海”的八仙里有一个大肚子汉,人称汉钟离。这个人的名字可真是有意思,是被逗号点出来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