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
第29节

作者: 民非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湖南这个地方很特殊,在和平时期,没有人愿意用正眼瞧一下,甚至从湖南走出去的也没几个愿意回去造福家乡的;但是在战乱年代,这里又马上变成了香饽饽,基本上只要打仗,就一定少不了湖南,而且一般来讲,这里仗的数量一定远超各地的平均值。所以我们看湖南人一定要看战乱时期,这个时期湖南人是最露脸的,一定有很多在战场上出头的,比如中共建政后册封的十大元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一共有三个湖南的,仅次于拥有四个名额的四川,但是,最要紧的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是湖南的,一个顶几个。

  所以说,中共其实就是湖南帮和四川帮,而国民党是浙江帮,在战乱年代,基本上没几个地方的人是干的过湖南人的,有句话叫无厢不成军,说的就是湖南人打仗牛逼,而浙江人虽然在战乱和和平年代比较均衡,都挺牛逼,但也比不上专业打仗的湖南人。
  从晚清到民国,湖南人一直都是主角,从曾国藩到毛泽东,汉人荣耀的开始和顶峰都是以湖南人为代表的,而这两个人又都是靠打仗发家的,所以说,湖南人天生就会打仗,遗传基因好。你让江苏人去打仗就不行,江苏只能出点像周恩来这样比较善于调和的人,但是我们江苏人在和平时期还是牛逼的,比如中科院院士,数江苏最多,没办法,教育大省嘛。

  好了,扯远了,一会要被别有用心的人看出地域歧视来了。湖南从太平天国起,就开始打仗了,到了民国当然就更得打了,两湖嘛,打仗都得从这俩地方来。要说湖南,确实挺乱,这个乱到了护法战争时期达到顶峰,简单的说,一个湖南基本上各派势力到齐,直系的,皖系的,奉系的,西南的还有原先湘系的,整个一杂烩。湖南是护法时期南北战争的主战场,各方面,不管中央的,地方的都得过来掐架,湖南也是在各派手里转来转去,最后弄了个平分秋色。南方的程潜,风向多变的赵恒锡,绰号甘草的谭延闿,以及北方的汤芗铭,张敬尧都曾经掌管过湖南,就从这点来看,我们就知道湖南有多乱了。

  直皖两系撕破脸皮,矛盾公开就是因为吴佩孚领兵攻湘,但最后湖南的督军却被张敬尧领走了,所以恼怒的直系就私自和南方议和了,南北战争就此终止,但是这也同时埋下了湖南以后混乱的种子,因为督军张敬尧并没有掌握全境,而且即便在张敬尧的统治区长沙,也有直系的部队在内。
  当然了,如果张敬尧好好干,确实能够治理好湖南,跟各派搞好关系,其实也不太闹得起来,毕竟老百姓都不愿意闹,但是湖南之所以能打起来,就在于老百姓都自愿去闹,理由当然是张敬尧这个人确实不是东西。张敬尧一家四兄弟,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尧、舜、禹、汤,按说他的父母也知道要孩子以后发达了效仿先贤,但是可悲的是,张敬尧兄弟实在是玷污了自己的名字,他们以尧舜之名,行桀纣之实,整个一群披着羊皮的狼。

  张敬尧的恶行罄竹难书,其部队号称是北洋军中军纪最败坏的,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张敬尧自己也是搜刮钱财的一把能手,只要能来钱,就不问手段,贩毒,盗矿,基本上能赚钱的他都干。就这样一个货,居然被我们的老段安排去湖南这么个老百姓极有血性的地方当督军,能不出乱子?要说段祺瑞确实没什么用,用的人不是徐树铮这样的,就是张敬尧那样的,反正逃不过一个字,就是恶,所以段祺瑞最后败了也是有道理的,他确实当不了一个好领导。

  当然了,长沙百姓对“张毒菌”是相当的不满,他们的想法是能把他换了就换了,整个好点的来呗。于是,他们把能去请愿的地方都去了一遍,南方政府,北方政府,吴佩孚那(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吴佩孚当时还在衡阳),然后是上海和会,但是统统的没用。原因是当然湖南的局面很复杂,各派势力相互纷争,撤换张敬尧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免不出乱子,当然了,张敬尧是皖系的,段祺瑞总不能抽自己的耳光吧。

  湖南人也知道先礼后兵,请愿不成,那就只能请子弟兵了,毕竟湖南人自己的部队总该比张敬尧强吧。湖南民风确实彪悍,但是真要打仗也不是闹着玩的,湖南人这次决定请人来打仗,确实是不堪忍受张敬尧的淫威,把兔子逼急了还会咬人,更何况是根本就不好惹的湖南人。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子弟兵确实实力有限,此时的湘军归赵恒锡管,赵恒锡也是老革命党人,职业军人,曾经跟过大名鼎鼎的蔡锷。此时赵恒锡的这支部队要啥没啥,没钱没枪,更关键的是,还有一部分是杂牌军。本来湘军是和陆荣廷的桂系联合作战的,我们前面在护法战争的时候也讲过,但是大家也知道陆荣廷是个什么货,简单的说,他是个投机分子,打仗的时候从来都先上别人,后上自己,看着不行就溜,反正湖南这地方不是他的,能拿最好,不能拿也犯不着赔上老本,所以,湘军只是孤军作战。

  无奖竞猜,同志们猜一猜,最后谁赢了?肯定有人说是张敬尧赢,因为赵恒锡的部队确实不行,有没有说是赵恒锡赢的?恭喜你,答对了。让我们听听名宿吴佩孚的意见,当时,他已经从衡阳撤兵了,毕竟他是有大志向的,不想在湖南趟浑水,吴佩孚认为肯定湘军赢,因为湘军穷,打仗不要命,而张敬尧的部队都发了小财,肯定惜命,一打就溜。

  实际情况是,吴佩孚真是神仙啊,全对。张敬尧除了连连向北京求援,就只剩下逃跑的份了,湘军虽然军力有限,但是天时地利人和,老百姓都巴着他们赶跑张敬尧呢,甚至有些老百姓还亲自上阵打游击——看来打仗这项运动在湖南确实是群众基础雄厚,就这么些个没路数的穷兵蛋子就打得张敬尧的部队满地跑。
  张敬尧求援,段祺瑞也确实放在心上,毕竟是自己下属,当老大要给小弟负责的嘛,他说这是南军单方面撕毁条约,应该起兵征讨,但是大总统不同意,徐世昌知道湖南是怎么回事,他也收到过请愿,他的说法是这是地方自己的问题,跟南北和战没啥关系。所以任凭张敬尧求爹爹告奶奶,反正就是没人回应,北京方面还发电报奚落张敬尧,意思是你有七、八万的人马,还收拾不了这帮乌合之众?还好张敬尧没收到这个电报,要不然非得气死不可,这不是赤裸裸的嘲讽吗?张敬尧之所以没收到电报,是因为他已经在电报到达之前开溜了,要说开溜,张敬尧绝对能耐,还没怎么打,就忙着布置把老婆孩子先撤离了,一个主帅,不想着先迎敌,而是先撤家眷,这个仗还打得了吗?

  最后的结果是赵恒锡大胜,谭延闿风风光光的过来掌管湖南。一帮穿着破破烂烂,仅有三千支枪,弹药还严重不足的部队打跑了七八万的正规武装,看来,北洋系中确实有很多军队不行,尤其以皖系为最。
  最后介绍一下张敬尧的归宿,他逃离长沙后,去了岳阳,先杀人放火解解气,然后就撤了,最后投靠了伪满政权,然后在1933年被国民党暗杀,如果给北洋系中的负面典型找个代表,张敬尧毫无疑问应该入选,不单是为人贪腐,而且还没有民族气节,整个一败类。
  但是,湖南的混乱并没有终结,北军虽然走了,但是南军内部又要互相较劲了。自赶走了张敬尧之后,湖南一下变成了鼎足而三之势,谭延闿,赵恒锡,程潜三派势力成掎角之势,混乱也是一触即发。小小湖南,经济本不算宽裕,又兼遭受张敬尧盘剥,已是不堪重荷,湖南人早有独立自治,不问外事之意,无奈,外敌虽走,内乱难平,军人主政大抵如此。此时湖南的领袖是谭延闿,其素有甘草之名,行冯道之术,纵横官场多年,于满清,北洋,国民党之间四处逢源,八面玲珑,虽有立宪派之名,但其实派性色彩非常浅,或者说是个没有什么派性色彩的人。谭延闿是个文人,看不惯武人嚣张跋扈的模样,加之湖南民生凋敝,军队粮饷无着,因此便有裁兵之念。

  但是当兵的刚刚抛头颅洒热血赶跑了张敬尧,本想着可以从此翻身做主当老爷了,不承想谭氏竟有裁兵之意,将领们当然不乐意,毕竟,没有了部队,将军就成了空头司令,一生奋斗成空。程系人马率先发难,理由是省里欠饷,他们虽然地盘少,但是战斗力确实不错,一开始声势挺大,直逼长沙。关键时候解决问题的还是赵恒锡,他以开会为名,将程系叛将捕杀,自此程派湘军宣告解体。

  谭延闿和赵恒锡本来是一体的,在倒张之役中也是合作颇佳,但是谭延闿在程系的叛乱中失去省长之位,而赵恒锡获取军政全权让谭系势力颇为不忿。他们想借着搞掉临时省长林之宇的机会顺道倒赵,以此迎回老大谭延闿充当老大,为此他们颇费心力,但是最终也没有成事,反倒是赵恒锡看穿了他们的把戏,坐稳了湖南的第一把交椅。

  湖南这个地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颇多,民众饱受其苦,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各为主张,民国时期的湖南就是乱世的缩影,南北外争,而后南部内斗,总之,为了些许小利,百姓也是不甚其苦,乱世中受灾的总是百姓。

日期:2009-04-24 09:06:05

  陈炯明收众广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