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密》
第3节

作者: 猛犸象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抬起头,用混沌的目光看了看女记者,意思是谢谢你。女记者笑了一下,他发现这是个漂亮的女孩子,长长的睫毛,眉眼如画,一头黑亮的长发,正用一双如秋水般的眼睛似嗔似怒地盯着自己。
  胖学者的讲演热情高涨,不时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连他自己也觉得飘飘然。张思翰叠好纸条放进上衣口袋,接着双眼一闭,照睡不误,好像没有把女孩子的提醒放在眼里。女记者立刻火冒三丈,但是这个场合似乎不好发火!她又用手肘碰了碰他的软肋。
  这一次,张思翰连眼皮都没有抬,只是略略地点了一下脑袋。
  台上的讲演进入了一段高丨潮丨,可是巴老的脸上没一丝喜悦,脸沉似水,索然无味地对一个头发光秃的老者说:“做研究,也要重创意,研究不是模仿,不是剽窃,这些高论已经被人咀嚼过千百回了,不是老调重谈,就是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胡乱拼凑,夸夸其谈,我实在听不下去了。”
  头发光秃的老者低声说:“巴老,等这个人讲完之后,研讨会就此结束,但是总要给年轻人一些自信和展示的机会。”
  巴老点点头,总算耐着###子听下去。
  巴老的###子可以###耐,但女记者却对年轻人的无礼###无可###。她愤怒到了极点,用尖锐的小肘对准张思翰的软肋,不轻不重地给了那么一下。
  “哎呀!”张思翰惊叫一声,从椅子上扑通一声摔在地上,显然女记者的用力有些过猛。
  严肃的气氛顿时变得僵硬无比,无数惊异的目光盯着从地上爬起来的张思翰。他满脸绯红,却没有责怪女记者的意思,要引人注目就必须用些手段,他温和地说:“抱歉,我听得睡着了。”


二 故宫惊会(3)

  台上那位满面红光的胖学者,脸色变得十分的难看!
  张思翰用手向那个学者招了招手:“不好意思,请继续。”一屁股又坐到椅子上,众目睽睽之下又做沉睡状。
  会场里更加寂静无声。胖学者脑羞成怒,问道:“这位朋友,难道我的见解,你一点兴趣也没有么?”
  张思翰点了点头。
  胖学者感觉受到了羞辱,追问道:“那你认为《清明上河图》是不是国宝?”

  张思翰说了两个字:“废话。”
  顿时,会场如同抛下一枚丨炸丨弹,严肃的会场让这两个字弄得非常尴尬。所有的人都在想,这小子真是狂妄自大!
  胖学者语气冰冷地问:“阁下也懂《清明上河图》么?”
  张思翰一扫邋遢混沌的模样,双眸之中射出两道明亮的光泽,说:“略知一二,你知道的我都知道,你不知道的我也知道!”
  胖学者被激怒了:“我很想听听你的见解?”

  巴老却用鼻子哼了一下,喜上眉梢:“这个小子有点意思。”
  几名保安迅速走上来,要把这个搅闹会场秩序的年轻人赶出去,巴老一挥手,几名保安恭恭敬敬地退了下去。
  胖学者很不服气,双手一背,问:“你知道些什么?”
  张思翰说:“清嘉庆四年,它收藏在紫禁城内延春阁中,并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里,但是《石渠宝笈》对它的记载不够准确。”
  胖学者冷笑一声:“《石渠宝笈三编》乃是大内权威,无数鉴赏家、收藏家都以其中的记载而求宝若渴,你竟敢怀疑它的真实###和严肃###?”
  张思翰说:“记载的没错,只是《清明上河图》并不只有一丈六尺五寸长,它的长度一共是将近九丈!”
  九丈的巨幅!
  宏伟的绘画篇章!

  胖学者哈哈大笑着问:“你不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吧?”
  张思翰郑重地说:“不是,明朝鉴赏家李东阳曾在图后题跋考证,说《清明上河图》前应当有一段远郊的山水,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签题与双龙小印。还有的专家推测,其实在《清明上河图》后也有大段的描绘。画面应该到古代汴梁城西的金明池为止,可惜今天我们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是古城汴梁的东远郊到城内便桥附近。按照比例推测,此画原有九丈左右,也不为过!”

  胖学者道:“那只是一种猜测,没有证据?”
  张思翰自信地道:“一点都不是猜测。图前不仅有宋徽宗赵佶的题字与钤印,卷尾还有一首小诗:我爱张文友,新图妙入神。尺缣该众艺,采笔尽黎民,始事青青蚤,成年白首新,古今披阅此,如在上河春。”
  胖学者说:“这是明朝人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的记载,不足为凭。”
  张思翰反问:“如果你不相信这些记载,又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些记载不是真实的呢?”
  “你,你?”胖学者有些难以强对了。
  这时候,巴老呵呵一笑,清了清嗓音说道:“年轻人,请你上台来说,我很想听听你的见解。”

三 图中之密(1)

  会场一片哗然!
  张思翰抖擞精神走上讲台,顷刻间无数目光围绕着他的身影旋转。女记者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漂亮的脸蛋上泛起两朵桃花般的红晕。胖学者见势不妙,赶快溜下讲台,溜到一个角落。
  张思翰走上讲台,先正了正衣襟,然后深施一礼,说道:“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三个疑问。”
  “是什么疑问?”台下有人问,质疑的语气显示出十足的火药味。
  张思翰说:“第一个疑问是《清明上河图》画的究竟是秋景,还是春景?”

  “你说说看。”巴老笑着问。
  张思翰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这样一篇鸿幅巨制,不是一两天能够完成的,他从春天画到秋天,画中兼顾了春景和秋景,因为在杰出画家的心目中,这两个季节是古代汴梁城最美的季节。艺术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凡是美的东西,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呈现在画面之上。”
  哗!
  有人已经###不住开始鼓掌。
  张思翰说:“第二个问题,《清明上河图》上运送和骑乘工具多用牛和毛驴,缺少羊,马则很少见。已有学者指出,这幅画###了北宋的军事秘密,由于北方金人入侵,马和羊成了急缺的战备物资,马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则要制作御寒的营帐与军衣,这一点应该不会错。但是汴梁城内怎么会没有马,那么多马匹哪里去了,因此马匹的去向成了一个谜。”

  会场内静静的,都等着他的解答。
  张思翰说:“第三个问题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败笔。画的开端部分,在远郊山水上有棵烧焦的枯木,状如长剑直插青天,看起来极为扎眼,或许有人说,那是残中求美,有点残缺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其实那只是一种臆想罢了,是画家不得已画上去的,那棵枯木应该是一种标记。”
  巴老咳嗽一声:“请注意,你还没有解释第二个问题?”
  张思翰说:“别急,如果把这三个问题联系起来,就很有意思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没错,但是这幅画里好像隐藏着什么秘密。”
  “是什么秘密?”女记者忽然来了精神,发出清脆的喊声。
  张思翰顽皮地瞪了她一眼,用低沉嗓音说:“按照我的推断,这个秘密该与历史结合。《清明上河图》画于北宋宣和年间,从画面上的商铺上看,人口虽然众多,但是生意清淡,连卷尾的衙门也是寥寥无人,暗示着政事颓废,百业凋敝。在《清明上河图》画成后不久,大金国挥师南下攻破汴梁,俘获了徽钦二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试想在那样一种军事形式极端危急的情况之下,宋徽宗还会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么?”

  巴老捻了捻胡须说:“根据史料记载,宋徽宗任用蔡京、童贯等六人,被称为是疏斥正士,狎近奸谀,造成北宋末年政事荒废,民不聊生,积怨如潮。”
  张思翰道:“史料也记载了宋徽宗并非是一个低能儿。”
  有人在下面发出轻笑,严肃的会场气氛竟然变得活跃起来。
  张思翰说:“史料记载,宋徽宗登基的初始阶段,曾经三次放宫女出宫与百姓通婚,繁衍人口,而且提倡团结共处的政治方针,极少对外用兵。他是想做一个好皇帝,只是用错了人,在晚年退位前,他曾有过反悔之意。”
  台下有人发问,“你的意思是《清明上河图》的秘密和宋徽宗有关?”

  张思翰道:“关系相当密切,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你如果是宋徽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