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
第55节作者:
曲昌春 日期:2009-12-14 10:41:59
在洛阳城遭受劫难时,史朝义正龟缩在莫州城,他把希望寄托在范阳城,只要到范阳城调兵,他就还能撑下去。
大将田承嗣建议他亲王范阳调兵,由田承嗣留下守城,一直坚守到范阳援兵的到来。
史朝义想了一下,同意了!
就在史朝义带着三千兵马走出莫州城后不久,田承嗣下令逮捕史朝义的“皇后、皇子、皇太后”,随后以这些为投名状,向唐朝政府投降。
莫州丢了,史朝义唯一的希望就是范阳了。
等到史朝义来到范阳城下,心彻底凉透了,范阳守将宣布不再听从他的指挥,转而向政府投诚了。
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史朝义唯一得到的补偿是在范阳城下草草吃了一顿饭,然而此时人心已算,范阳籍贯的士兵纷纷跟他打过招呼,转身离去。
史朝义把最后仅存的希望又寄托在广阳城,然而到了广阳城下,又吃了闭门羹,此时他已经是一只无家可归的老鼠,不仅无洞可钻,而且追兵一直跟在身后。
史朝义把最后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奚族或契丹族上,或许北上投奔他们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还是来不及了,追兵又追了上来,这时史朝义看到了一片树林,他顿时明白了,原来他的归宿是一根树枝。
到这时,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个安史之乱的首领一一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然而方式不同,却是殊途同归,别人在手中传递的是红色的绣球,而在他们手中传递的却是死神的通知书。
此时已经是公元763年,那个从风暴中心范阳刮起的“安史之乱”持续了整整八年。
在这八年里,国破山河在,城中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杜甫看到了一个盛世王朝所遭遇的切肤之痛,而数千万民众则在这场浩劫中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将大唐王朝的江山一统击的粉碎,在安史之乱后,江山一统成为过去时,江山人在,一统已成泡影。
那些安禄山曾经的势力范围均由他的部将接管,他们以口头投降的方式宣布接受朝廷的统治,然而从此之后,统治已大打折扣,田赋、军队、人事均不由朝廷控制,这些区域再也不是朝廷传统意义的郡县,取而代之的是地区的高度自治。
八年的安史之乱,从唐明皇李隆基的天宝十四年开始,整整持续八年,耗死了唐明皇和唐肃宗父子两任皇帝。父子俩相互猜忌达数十年,却在安史之乱结束的前一年,在一个月中相继撒手人寰,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唐肃宗未必能够成为皇帝,然而有了安史之乱,他所接受的又是怎样的表里山河。
时光永远不能倒流,如果能够倒流,让安禄山和史思明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他是否还会选择搅动盛世,发起安史之乱呢?
如果李隆基可以选择,他是否会早早将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呢?
其实,该你遭受的,你一样也逃不掉,即便没有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也会有其他时间的叛乱,当边将手握重兵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仅仅靠所谓的忠心是远远不够的。
烽烟已随风去,往事未付红尘!
日期:2009-12-15 13:15:22
李白的归宿
安禄山有了归宿,史思明有了归宿,大诗人李白也在安史之乱中有了归宿。
其实,李白原本与安史之乱没有交集,原本他可以继续过自己的放歌纵酒的生活,只是因为不甘寂寞,他卷入了由安史之乱产生的插曲之中。
在李隆基一篇中我曾经提到过,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皇帝李隆基前往蜀地,而太子李亨则率领另外一批人辗转到了宁夏灵武,大唐王朝的皇权在这时遭遇了非典型更迭。
远在蜀地的李隆基还不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太子李亨奉为太上皇,从此他不再是皇帝,而只是皇帝的爹。
由于那时没有即时通讯工具,李隆基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变成太上皇,他还在按照皇帝的思路发布命令,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永王李璘等亲王都各有任用,李璘的职务是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
一个月后,李亨的特使到达蜀地,向李隆基通报:李亨已经称帝,现在你是太上皇。
如果倒退十年,李隆基或许会火冒三丈,跳起来下诏诛杀“大逆不道”的李亨,朕不给,你居然敢抢!
然而,公元756年的李隆基已经72岁了,他已经老了,他心爱的贵妃杨玉环已经在马嵬坡香消玉殒了,此时的他对于权力看的已经很淡了。
贵为皇帝,连自己的贵妃都保护不了,还算是皇帝吗?
现在李亨已经即位,那就随他去吧!
李隆基认命了,永王李璘却不准备认命,在一个月前他刚刚被委任为四道节度使,让他就这么白白放弃,向李亨俯首称臣,他有些不甘心。
其实,单从个人情感来说,李亨和李璘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李璘的生母去世的早,李亨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经常给予李璘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在李璘小的时候,还是李亨抱着他睡觉,哥俩的感情原本非常不错。
现在不一样了,李亨自说自话地在宁夏灵武称了皇帝,如果永王李璘两手空空,毫无资本,或许他也会乖乖地向李亨俯首称臣,然而他偏偏手中有资本。
李璘所属的四道总部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安史之乱后,江淮各地运往朝廷的贡品以及田赋全由江陵周转,这样李璘就取得了对贡品和田赋的控制权,手中便有了钱。
而原本李隆基同意李璘招募兵马对抗安禄山,这样经过招募,李璘手里又有了兵,即有权,又有兵,让李璘再对李亨俯首称臣,就有点难度了。
李璘本人还在犹豫,而他的儿子襄城王李瑒却心动了,李瑒勇猛有力,又酷爱军事,再加上麾下还有几个蠢蠢欲动的高参,割据的念头油然而生。在他们看来,安史之乱后,北方烽烟四起,而南方大体平静,而此时李璘手握四道兵权,控制的疆域有数千里,如果能顺势占领金陵(今南京),自立政府,这不正是比拟东晋王朝的基业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