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性纪——一个寻找爱寻找美寻找自由、启悟生命真谛的故事》
第21节

作者: 吴光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2-03 13:23:24

  竖日清晨,我备好一整天的干粮,便上路了,没带手机,估计当天也就回来了。
  玉龙瀑的对面是解脱坡。名字的由来是明清的时候,这里曾有禅院,参禅的僧俗道众每日出坡劳作,权当悠游解脱。《鸡足山志》里有“解了一切,脱然自恣,虽曰粗因,实梵细行。”一句,即是明证。读来欢喜,印象深刻,
  可惜现在禅院毁弃,僧众无闻,周围一片莽莽竹海,再无形容的那种层层叠叠参天碧树,参差错落腾地朱箩的胜景。又赶上枯水期,瀑布水势微弱,两相结合,这里也就没有了“奔涛舞雪,涌翠凌苍”的宏大气象。
  站在玉龙阁这个小亭子上,只能看见白白的一条细线悬空而下,静静地蜿蜒,和我预先怀想的反差太大了。心想即便有请李太白驾临,也只能厚着脸以“一线足以济苍生”,强作赞誉,聊以自慰了。
  当然,下到近前,的确还能感到溅沫飞散,沾衣欲湿,就姑且权当许它鸡足八景之“玉龙吹霰”的一点理由吧。

  可是后来,雨季水势最盛的时节,慧灯庵的小尼净如又引我去过一次,迥然不同的气势让我大吃一惊,才觉见了它的真身。
  站在观瀑亭上,云雾弥漫,龙吟震天。
  远望,怒劈青山,斧凿天际一般,那瀑布宛若一条银鳞披拂的巨龙,奋力撑开两壁岩崖的夹迫,犹如挣脱系身的枷锁,穿云破雾,直上云霄,射日流光,神采飞扬。
  而当阳光与水气织成虹霓的幻歌,当和风荡起云绸雾缦的厮裹,她苗条的曲线时隐时现,又婉约得好似一匹柔韧的白练当空飞舞,曼妙飘忽……
  及至近前,水气凌空,石击轰鸣。向上仰望,锵锵乎鱼贯而下,耸突的青岩雕花琢浪,或如珠玑,或如碎玉,或如崩融之冰雪,或如不尽的流苏。真个是素帛翻细蕊,云锦腾轻波,畅然,飘然,或湍急奔涌,或烟飞与共……

  一时,诗性大发,身心电麻,乘兴写了这首《玉龙飞瀑》——
  白练当空舞
  悬岩若流苏
  玉龙吟云翼
  飞天势欲出
  靠,敢问古今多情客,欲与天下一比骚。

  此诗一出,端的让那小尼也大为惊讶。因为她正实实在在见证着这诗与景高度的契合呢,一定要拜我为师学写诗,我笑说我还自学成才想找老师呢。她说那你无师自通更神奇了,你得告诉我怎么会的。我说你就先按着我告诉你的方法,把佛号念个底儿掉吧,真静下来了,你自会在心里找到你的老师。
  小尼净如忽地面色飞红,便不再多问。回去后果然很用功,后来,竟也像我开始的时候一样,告诉我说这心里竟会时不时自己冒出几个像模像样儿的偈子来了,佛经似乎也比过去能看得更深了一些似的。定能生慧嘛,我知她是渐渐上了路,得了些许清净的觉受,便鼓励她继续用功。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那天,我过了涓细腼腆的玉龙瀑,就顺着小溪一直往下走。

日期:2009-12-07 11:34:59

  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便会在密林中呈现出一小块一小块空场,上面有往昔庙庵的遗迹,陆续也会看到有隐居者的茅棚。又走了一段,在最大的一片开阔地上,我看见蒿草丛生,有三个土坯茅草房呈犄角之势,各自占据着风水上佳的位置。并且,每个都以篱笆跑马圈地一般围出了一大片田地,种着绿油油的青菜。我在草丛中找了块岩石坐下来打歇,也顺便观察一下如果还有好地方,也打算在附近起茅棚安居下来,毕竟在庙里住不是长久之计。

  这里被一个明式圈椅似的连绵山冈环抱着,山冈上长满两三丈高的翠竹。前面一条小河,清清亮亮的,弯曲展转,在不长的一段流域里也似要九曲连环。故而水势缓慢而舒放,静静地映出它心外的景物——平铺云麓,坦承翠微,云与竹就这样被它以本色的安然呈现着,却天就美仑美奂的图画。
  不一会儿,土坯房门开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和尚拿着串珠走出来。眼望了望天,嘴里却还在不停地念着,手也一刻不闲地拨弄着。我走上前,做礼问安。他很客气地走过来,打开篱笆门,让我到屋里喝口水,歇一歇。
  我们坐下来随意攀谈,才知他居然也是北方人,东北千山的,已经在这里住了五年。当初因为在庙里不知怎么总是与别人处不来,就在几个居士的供养下搬出来独自清修了。水喝了几杯之后,我又询问了一此诸如这里气候怎么样,日用如何采办之类的话题。
  和尚看我开始闲扯,就习惯性地开示起来,都是些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皈依三宝之类的老生常谈。他若是沉默着挺圆满的,说得越多反而会露出底细。因为句句都无法直指人心,说到问题的裉节儿上。
  我毕竟早过了见着穿袈裟就顶礼膜拜的迷信阶段,尊重是应该的,但若论见地,眼睛里却揉不得沙子。我是开了眼的,早知宗旨与脉络,遇人三五句话便知他足跟所踏之地、根底深浅。恕我直言,大和尚仍未得“见”,就等于门儿朝哪儿还不知道呢。尽管看得出来他还是很用功的,比一般俗人还是清净得太多了。
  我当然不会明说,更不会争论。他已经算很好的了,至少真的在修行。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佛混子骗吃骗喝,好吃懒做,逃避者、自欺者一点都不比世间少。
  十几年前刚接触佛法的时候,有一次我去天台国清寺,想那是智者大师的开山之地,鉴真东渡的发祥之源,是何等殊胜啊。在背人的寮房里,我请问一位叨着烟卷儿听着流行歌儿的年轻和尚,国清寺有没有修行好的师父,他挺认真地想了想 ,然后说了一句话,我鼻子立码儿就歪了。他说某某师父修行好,他那磬打得,节奏就是准;某某师父功夫更是了得,他的唱功无人能及,也就是当了和尚耽误了,要是脱去袈裟,保证能进青歌赛的前三名。

  打听了一下路径,和尚说顺着小河下行就出山了,而要站到后面的山冈上,会看到一道道山梁。他也只是几年前翻过两道山梁,后面就没路了。具体什么样,他们这儿隐居的也没去过,只听采药的老人说能通到鸡足山后山无人的原始森林去。
  我一听原始森林就来了情绪,马上又联想到回岚隐眏,异卉丛生的古洞。但没敢明说,怕他担心,只说自己随便转转就回祝圣寺了。临走,供养了和尚一百元钱,算是对修行人的敬重。他也硬塞给我三个自己做的馒头,直送出篱笆门外。
  爬上后面的山冈又顺着羊肠小道下到山谷,已是晌午。歇下来,就着谷底的泉水吃了祝圣寺的馒头,还有前一天在宾川买回来的大块酱牛肉,顿时又觉得自己体力充沛,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爬上第二道山梁,发现是悬崖,探头向下,不由得脚底发软,眩目飞花。果然像和尚说的身临绝境,无路可走。隐隐地能望见远方,层峦叠嶂,郁郁葱葱,仿佛蓬勃的生命在向我召唤。难道就这样望峰息心半途而废,颇不甘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