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12-26 13:09:00
53、
师兄一直在通过一些故事来阐述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而事实上这些故事和文化的产生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一时无法理清思路,只能不断的提出我的问题。
----儒家的出现是不是在道德上做了一个规范呢?
----可以这么理解。儒家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和团结,要想团结人,就必须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种关系被定义为“仁”;而要想建立起互亲互爱的关系,就必须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这个方式被定义为“义”;而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一规范就是孔子毕生提倡的“礼”;而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必须要有相当的智慧这就引申出了“智”;有智慧还不够,还必须要有诚信,这个就是儒家所谓的“信”。
如此,凭借诚信和智慧,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这就是儒家的“道德观”的发展基础。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意思是说:引导民众要有相应的理论依据,要树立典范和榜样,民众会因为与典范的差距而产生羞耻感,并尽量向榜样学习来消除自己的羞耻感。要建立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这样民众就会对羞耻的行为有自己的度量,换句话说就是民众有了道德的标准。
孔子的这一句话,是对道德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的一个总结。在一个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典范和榜样,就会使民众群起而效仿;因为有了典范的行为方式,人们就会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方式对不对,如果不符合典范的行为方式,人就会产生羞耻感。如果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典范的行为方式一样,那么人们就会坦坦荡荡的面对任何人和事。
总之,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就是:用智慧(智),用真心诚意的态度(诚信),寻求一种最佳行为方式(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礼),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仁),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空间以及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使自己和别人都能从中获得幸福和快乐。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仁、义、礼、智的概念。孟子说,当一个人看见别人的苦难能够心生恻隐,这就是“仁”的发端了;当一个人做了丑恶的事情而心生羞耻,这就是“义”的发端了;当一个人见到利益懂得谦让,这就是“礼”的发端了;而当一个人能够明辨是非,这就是“智”的发端了。
儒家的“道德观”并不是一个简单、抽象、空泛的观念,而是具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观念。比方曾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类,都是十分具体的行为规范。而地球文明发展到现在,“道德观”只剩下一个简单、抽象、空泛的外壳了。什么叫有道德?什么叫没有道德?一些人认为有道德的,另外一些人会认为是没有道德。比如某人因为“见义勇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很多人认为这人有道德;但同时也有人认为他不道德,理由是他为着一个不值得的原因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就是对父母亲不道德,对妻子儿女对家庭不道德,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不道德,对国家的培养不道德。
……
日期:2009-12-26 13:13:00
54、
师兄的话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思考,这些都是我从未思考过的问题。那么道德和政治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还有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呢?
师兄继续用故事对我加以引导:
----春秋时的鲁国有三家大夫:孟氏、叔氏和季氏。这三家的上卿地位是世袭的,他们的子弟生下来就有官做。尤其是季氏一家,权利很大。到了季康子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就当上了鲁国的正卿。当时孔子已经周游列国后回到了鲁国,被尊为“国老”。季康子这个年轻的当权者向孔子请教如何从政、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说当权的管理者要“正”,如果当权者带头走上了“正”道,老百姓又怎么敢不走正道?
当时的鲁国盗贼很多,季康子问盗贼太多怎么办?孔子的回答很简单: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就是说,如果当权者不贪求钱财,对于民众来说,就算是有奖赏了,民众更加不会去盗窃了。换句话说,如果当权者贪得无厌,一些人就会有样学样,未必是因为迫于生计就沦为盗贼了。反之,如果当权者不那么贪,而是注重自身德行的修炼,则百姓也会有廉耻心,自重自爱。
季康子接着继续请教:如果我把那些盗贼的杀掉,去亲近那些品行高洁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治理国家何必要用杀人这样的方法呢?你有心为善,百姓自然也就跟着为善了。你作为当权者的言行表现就像风一样,而普通百姓的言行表现就向草一样。风吹在草上,草一定跟着倒下。
孔子的初衷是希望当权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德行和仁政来感化民众。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还说:舜只是以端庄恭敬的态度坐在王位上,就把国家治理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舜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先修养自己的德行,作为当权者,成为了“善”的典范,老百姓自然就会朝着善的方向走。这其实就是儒家的无为而治的概念了。孔子十分推崇舜的“无为”,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是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无为而治其实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是什么?这个道就是《宇宙法则》。
事实上所有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都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形态。譬如我们的这个星球,已经没有了阶级之分,人人平等。不需要一个类似舜这样的领袖来引导大家,所有的人遵循《宇宙法则》,并不断地修炼和提高自己。在修炼和提高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愉悦!
……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