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性纪——一个寻找爱寻找美寻找自由、启悟生命真谛的故事》
第34节

作者: 吴光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2-28 10:58:02

  生命这样刺激,这样新鲜,每天都千奇百怪地生出这么多花样儿,我是说,即便冒险,即便现在身处险境,也是一件很性感的事情。性感嘛,就是极度的感性,让你所有的关注力都被吸引到那里,心驰神往,如临绝色美女,不愿有丝毫的错目。
  而我现在的感性也被发挥到了极致,下午我又开始爬行了,在每一寸的蠕动里体验身体无力的抗争。为了防止脱水,我艰难地爬到河边喝了一些山泉,结果还没爬回来,半途中就又开始水泻,最后还弄到身上裤子上一些,狼狈不堪。我有点傻眼了,我知道这已经是“里阳不足,清阳不升”的表征了,感觉丹田那一点点真火是那样的微弱,它仿佛只够点燃那一丝心神的明澈了,再严重下去恐怕意识就会模糊了,那就是弥留之际了。爬回去,耗到晚上,又开始发起了烧。浑身壮热,疼痛,同时还拉稀。我知道中医管这叫漏底伤寒,非常严重,是脱阳厥逆的前兆。这时候姜桂附——干姜、肉桂、附子以及人参这样救逆回阳的药都得上了,可又哪里会有呢。有的只是那极度的感性,每一次喷射出清稀的水液,都惊心动魄,每一寸的疼痛都刻骨铭心。感觉自己在脱壳一样,我只能尝试沉入深细的禅定,让绵细而空灵的心与病痛相合,超越粗重痛苦的身体感觉,度脱自己苦难的身执。

  最后的记忆是第二天,也就是来到这里第五天的上午,在朝阳红着脸照到我不堪入目的屁股的时候。我最后看了一眼西边我爬下来的那道山岭。旭日射崖,如金色的凤凰于火中涅槃,真的,那山崖太像凤凰了,还有美丽的长尾,任谁都会这么说。
  我已经开始做临终的准备,裳儿,那一刻,我想到了你,你已是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那一念深深相系又一无可依,眼泪扑簌簌地无声滚落,不是害怕,不是委屈,甚至不是留恋,只是觉得遗憾,为我们两个的姻缘遗憾,深深地遗憾……。
  就那样,支撑着残存的一点精神,调整心绪,在心里为你做了最后的祝福祈祷,算是最后的告别。接着,我要随时准备迎接本真之道的认证,拥抱死亡,这是“向死而生”更深的密意。
  ……感觉世界越来越清,越来越薄,意识漂渺,模糊中把持着它最后的一点附着,又仿佛飞在半空越来越远离……周遭的图像、声音,越来越淡,我仿佛在从这个世界一点点剥离。黑暗,亿万年的黑暗,仿佛宇宙尚未诞生,又仿佛在穿越时空隧道,进入无所不在的光明……无声,没有丝毫的声息,完全寂静。那黑暗全然静谧、无物、深沉,包容莫大的安宁,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爱恨情仇,一切的过往,乃至令人迷恋的奇伟瑰丽之物都在重新历经并丧失意义,没有了丝毫意义,都为这个黑洞所湮没……一切又仿佛充满意义,在某种无与伦比的至爱中冉冉上升……

日期:2009-12-31 13:52:09

  裳儿,你一定想赶紧知道最终我是怎么度过险境的,但是且慢,且让我再多说两句关于死亡的话题,因为这很重要,它不仅是一个基础,它也直接关系到开悟,所谓不知死,焉知生。而即便我这样来回不厌其烦地阐释也是不够的,更何况它散见于很多段落。在收到这些信后,你要把这些有关的讨论从各处抽出来,集结在一起来看,兴许会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当然对于其他的话题,比如明心见性,这个方法也适用。所有的阐述都会有一个明晰的线索,其中蕴涵觉悟的密码。

  “人死如灯灭”,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就是失掉一切。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这是一种对生命不敏感、对死亡又本能恐惧而故作无畏的抗拒心理。人们脆弱而迟钝的心被拘闭在对死亡想当然的否定与惊恐反应里。甚至连提到它都是一种忌讳,像一只慌忙中把头扎进沙土的鸵鸟。
  试想,如果没有生死延续、心灵的进化,如果一切只是机械、物质的存在,生活、生命不仅是极端枯燥、无趣、没有任何艺术感与灵性的,而且是没有美、没有爱、没有任何终极意义的。人类会完全陷入自私自利的自我主义深渊,可以肆无忌惮地道德沦丧,可以打着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幌子残暴掠夺,永远笼罩在一种短视、贪得无厌、丧心病狂的末日情节里。往昔的世界大战,今日的恐怖主义,每一次,其根源都是一种真信仰的缺失。

  一个这样的唯物质论者,就像一个教条的西方医生一样愚蠢。看病的时候只知道关注身体,从不问人的内心感受,充斥着化验指标,药理分析,却从不把人身心的互动、精神情绪与疾病的互动当做一体来看。
  说白了,不把人当人,不把人当一个富有心灵情感的人,而只当是一个能够开刀、吃药的物体。(当然,现在一些开明前沿的西医也已认识到身心相互影响的问题,但殊不知,传统的中医千百年来就是这样认识的。)
  所有有情众生之于无情物体的区别就在于心灵。正如良心也即可以作为人心中皆具神性或曰佛性的证明——应该问一问那些狭隘死硬的物质论者,他们有没有见过一个完全没有良心的人。“虎毒不食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我们客观清醒冷静地去观照,良心只会一时蒙蔽而从不会没有或因为什么彻底消失。任何人任何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人都会曾于某一时刻、某个层面或者针对某一特殊对象闪现过人性“善”的光辉。所以,“真、善、美“也才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尽管对于何为”真善美“的标准是那样的千差万别、格格不入,甚至彼此完全相左。

  另有一些人则认为死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每个人都会死,甚至认为死亡能解决他们正面临的一切难处和问题,所以他们想当然地预以轻视。
  而更多的人则是忽略,忽略对死亡的观照,以及它带来的积极意义,事实上这个外在假合的肉身的死亡不仅必定来到而且不可预期,随时随地均可发生。而它既不是可怕的终止,也不是可以自然解决一切的事情。它是一个课程,从你生下来活着开始,从你知道它的那天起,它便是一个课程。它是敦促你寻求人生答案的提示,对你的忽略它会不断在周边,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施以冰冷的警醒。
  你越是细细地想过,懂得生命的脆弱与它蕴藏的无限可能,你才越会知道生命有多可贵。它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你获得完全的爱,超越生死系绊与一切执着的,获得永恒幸福的机会。所以,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珍惜有限的生命,好好生活,庆祝每一个正在活着的日子,不再像我过去那样愚蠢地自杀,以致置“灵魂”于最孤苦难办的死后境地,也只是“向死而生”最初级的意义。
  深入来讲,它更意味着对于一个修行者,整个的生命其实都在为死亡这件事做准备。这与大多数人的认识与做法多么不同。通常,人们都极力回避这件事,仿佛这样的字眼都会带来不吉祥。可是,你越拖延对它的正视,越保持对死亡的无知,你对它的恐惧与不安全感才越会堆积。这让我想到佛陀最精辟的论断——众生之所以轮回,只是因为逃避与自欺。我们长久以来的逃避与自欺,长久以来的不肯正视,不肯面对,轻视与不知敬畏。

  就是这样,修行人总是与世人相反的,这一点也不奇怪。就像自己有什么好处人们都要宣扬出来显示,而修行人却藏在内心。自己有什么不好处,修行人都要发露忏悔出来,而人们却拼命掩饰,生怕别人看见,像一个垃圾爱好者一样,收藏在内心,让它慢慢沼气一样发酵,生出腐化身心的恶臭与病毒来。
  现代社会是一个用“文明”掩饰得越来越到位的光鲜陆离的世界,一切涂脂抹粉打扮得都像娱乐圈的明星。人们被干净整洁、被和和美美、被时尚炒卖、被娱乐至死、被一切表面的蛊惑人心的东西遮蔽蒙骗了,在日常的生活里几乎看不到死亡的影子。但这并不能掩盖那巍峨堂皇的高楼大厦,那风光旖旎的时代公园,那粉墨登台的人生剧院其实只是一个个粉刷妖娆、繁华饰锦的大坟场。你有没有注意,即便死亡还没有来临,我们大多数人也已经是住在里面的活死尸。

  裳儿,你不是说只要能开悟宁愿被棒喝吗,这便是当头的第一棒——死亡。在永恒的终极解脱来临之前,我们的生命也是相续的,另一个世界不完全独立于这个世界而是这世界的一部份,我们每天所做的,都是在打造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那是我们自己的道路。但是,显然因为其他事物的转移蒙蔽,因为麻木,因为恐惧,因为困惑,因为无知无觉,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地想一想死亡这个问题,也就看不出这个世界本质上的无常短暂与残缺不全,更无从谈起去寻找一条正确的走向解脱,走向永恒幸福的路。就好像自杀的人,其实他们并不厌弃生命。相反,他们太热爱生命从而渴望圆满的生命,盼望扭转不利的局面,好让残缺遗憾的生命变得完全,很可惜的,只是他们没有走对路。而冷静下来想一想,如此浑浑噩噩的我们,何尝不是一个昏沉昏庸、自渎自纵、慢性自杀的人。

  对于死亡的修行,也就是对于解脱的修行,它就象一面镜子,有利于我们看清真相。不管这个话题多么刺耳,也无可逃避。年华老去,大限临头,又一次手足无措,心中没有任何依止与信靠的时候再去懊悔,则悔之晚矣。
  无可逃避,它确然无可逃避,毕竟,终究,在这一生,以致未来的某一生,我们确要完成那个寻觅——究竟什么才是超越生死,一以贯之的那个东西,那个广袤、空无又蕴含无限自然智性的生与死的背景,那个我们内心的甚深本质或曰生命的真谛?
  最后,有一个问题古老而现时,那就是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死,而即此每天、每时每刻也都在出生,这看上去如此不同的两种现象与理解他们的方式及其后果,有何异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