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郑伯春风得意的时候,一直对其敢怒而不敢言的周天子(周桓王)再一次壮起胆子表达了对郑伯的不满。天子这次下手比较利索,剥夺了郑伯参与王室政治的权力。
郑伯本来就很少参与王室政治,所谓剥夺其参政权,估计是什么事情都不向他通报,根本不让他知道王室在做什么吧。
文件都不给我看了,我还算什么左卿士?郑伯一怒之下,不再朝觐周天子。
这一次天子终于发飙了,他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发动诸侯讨伐郑国。这是周平王东迁以来,王室第一次主导军事行动(当然,也是最后一次)。王军摆出的阵势是:
天子自领中军,也就是周室自己的军队;
虢公林父率领右军,主力是蔡国和卫国的军队;
周公黑肩率领左军,主力是陈国军队。
如果将周王室视为联合国的话,这次参与河洛风暴行动的联合国军大概就是由赤道几内亚、津巴布维和爪哇等几个国家派出部队组成的。
陈国作为郑国的姻亲,之所以也派出军队参与讨伐,是因为不久前陈侯去世,其弟公子佗杀世子免而自立,陈国人心涣散,因此公子佗想通过效力王室而获得合法性的承认罢。
面对来势汹汹的王军,郑伯还真有点怕。不是怕王军的实力,而是担心与王军作战会在国际舆论上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
多年以来,郑伯都没把王室放在眼里。在他与王室的政治博弈中,他一直采取强势的态度,玩弄王室于股掌之上。
他的策略是,打一把掌,再给颗糖。
天子的策略是,挨一把掌,再接受一颗糖。当然,他偶尔也想打郑伯一巴掌,但总有人及时制止,不让他出手,因此他很手痒,真的很痒。
日期:2009-12-11 20:23:26
郑伯与天子之间好象有一根弦,有时候郑伯拉一下,有时候天子拉一下,总的来说,郑伯拉得多,天子拉得少,但双方大体上保持了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因为天子“夺郑伯政”而被打破。道理很简单,周王室这个古代联合国之所以对于郑伯有利用价值,是因为他可以打着王室的旗号东征西讨,恃强凌弱。现在王室不肯再借与他虎皮当大旗,他便干脆连安理会都不来参加,遑论交劳什子会员费。
理性地说,天子做到这一步,本来还是占据了比较主动的地位。剥夺郑伯的政治权力,再怎么说也是王室的内政,即使大家都认为不妥,也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郑伯也不可能有什么过激反应(至多再派人来割一次麦禾)。而郑伯则失去了在外交上党同伐异的王牌,再也不能打着王室的旗号恐吓别人,政治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如果天子沉得住气,过不了多久,郑伯还会忍不住找上门来主动讨好;即使不来讨好,他受的损失也比天子受的损失大,站在博弈的角度还是天子胜利。
但天子显然没有理性地分析形势,他想进一步扩大战果,把郑伯逼到死角。
他很想看看,这位噩梦中出生的人物,敢不敢真刀真枪地对着王军干一仗。
答案是肯定的。
你把人家逼得无路可走,人家不反抗才怪。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是老虎?
根据王军摆出的阵势,郑国军队也做了相应的部署,摆出所谓的“鱼丽之阵”在濡葛迎击王军。何谓鱼丽之阵,史家历来莫衷一是,意见纷纷,我们也没太多必要去考究。
公子突再一次体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洞察力,他建议郑伯:
天子以三军而来,其弱点是左军,也就是周公黑肩率领的陈国军队。“陈国有内乱,民心不稳,如果先打击陈军,陈军必定溃败。”击破陈军之后,周天子的中军必须慌乱,而且波及右翼虢公林父率领的蔡、卫军队。蔡、卫之军斗志不强,必然也跟着陈军逃跑,郑军就可以集中力量进攻天子的中军,三面夹击,一举击破。
郑伯听从公子突的建议,命令世子忽为右翼,祭仲为左翼,自已则率领中军,在濡葛迎击王军。
战役一开始,郑国的左右两翼就率先发动进攻,陈、蔡、卫三国军队果然如公子突所料,一触即溃。左右两翼既失,天子的中军也就乱了。混战之中,郑国大将祝聃张弓搭箭,射中了天子的肩膀。
天子以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为这次失败的讨伐挽回了一点面子。虽然左右两翼都已经溃逃,他本人又身受重伤,但仍然咬紧牙关伫立在战车上,指挥部队坚守中军阵地。
战场上纷纷乱乱,血肉横飞,周室的士兵在郑军的攻击下不断倒下。天子如同一尊石像,既不躲避飞来的冷箭,也不理会左右护卫的劝说。那一刻,他的脑子里出现的是祖辈们坚定的身影,大庙里那些写在一块块木牌的名字,仿佛都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物,在他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
他终于觉得自己象一位天子,或者说有着天子般的尊严了。他不明白,接下来的年代已经不再是天子的年代,而是权术家、阴谋家、政客、外交家、军事家的年代。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一种叫做改革家的人物,他们几乎将这个世界变得面目全非……而这位受着传统的周礼教育长大的尊贵人物,势必在历史的大潮中被席卷而去。
但至少在当时,他这种悲壮的姿态,即使在郑伯看来也是值得尊重的。当祝聃前来促请郑伯发动全军进攻,一举消灭王军的时候,他不动声色地下令:“退军。”
“退军?”祝聃几乎要从车上跳起来。
“没错。”郑伯说,“以多欺少不是君子所为,何况对手是天子!我们打这仗只是为了自卫,能保住祖先传下来的江山社稷,就已经满足了。”
他把祝聃的耳朵揪过来,低声骂道:“你这头蠢驴,刚刚那箭已经够玄了,你难道还真想置天子与死地,让我在天下人面前得个大逆不道的骂名?”
当天夜里,郑伯派祭仲代表他到天子的军营中慰问天子和诸位王室大臣。
还是打一巴掌,再给颗糖。
有道是有理不打笑面人,何况是刚刚获胜的笑面人。天子偃旗息鼓,接受了祭仲的慰问,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和一群垂头丧气的士兵回到了雒邑。
《春秋》记录这段历史,只有干巴巴的几个字:“蔡、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伐郑的后果如何,一概不谈。《左传》倒是补充了一下史实,但对祝聃射伤周王的事没作任何评论。
他们装作无所谓。
日期:2009-12-12 16:30:15
接楼上
世人看来非常一桩美满的婚姻,世子忽却婉言谢绝了。他说:“结婚要门当户对。齐是大国,郑是小国,我如果娶了齐国的公主,人家会觉得我高攀了齐国。人要‘自求多福’,凡事靠自己,靠岳父有什么用呢?”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世子忽的做法无可挑剔,甚至很令人钦佩。但《左传》论及此事,评论是“善自为谋”。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意思是,忽只顾自己洁身自好,没有站在世子的立场上考虑国家的利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世子忽这个人的性格,多多少少有点孤高。
公元前706年,北戎入侵齐国。因为郑国有打败北戎的经验,又是齐国的盟国,因此齐国派人向郑国求援。郑伯派世子忽率领军队前往齐国,大败北戎军队,杀敌三百余人,并虏获其两员大将大良和少良。
世子忽的英武善战令齐僖公青眼相加。齐僖公放下架子,再一次向世子忽提出,要把女儿嫁给他。此时距文姜嫁给鲁桓公已有四年,但是没关系,齐僖公有的是女儿,没嫁出去的更年轻更可爱,只要世子忽愿意,买一送一也不成问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