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性纪——一个寻找爱寻找美寻找自由、启悟生命真谛的故事》
第42节

作者: 吴光磊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四念住是佛陀在世时教授的根本修行方法,是原始佛教修行的核心。它也叫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识等方面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以明了其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种种烦恼,而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是,自从我明白了‘觉知’的道理,我甚至觉得人们生活的真正品质,完全不是物质决定的,而是‘心’的品质,试想,你纵然山珍海味,心不在焉还不是没有好好享用,可我粗茶淡饭,也会由于专注感觉,而津津有味。”

  “嗨,这很正常,人们总是睡觉想着工作,工作又想着吃饭,吃饭想着娱乐,娱乐又想着睡觉……乐此不疲的。”
  我们专心下了那陡坡,在平缓的竹林中穿行,心不由得随着他的话而保持高度的觉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履、甚至脚趾踏地时分散开的每一个承重力,每一声鸟鸣、每一缕微风、每一回裤管儿拂过草叶的沙沙轻响……
  “在那样清晰的觉知连绵地生起后,有一天我迎来了一个质变,那是一个觉性的质变,我发现了躲在那觉知后面的我的心。”
  “你的意思是觉知只是心的某种作用,而你是找到那背后能觉知这一切的‘能’,对吗?”
  “或者也可以说它是‘自心’中某种衡定的点,彼时没有念头,没有任何思维的意念,当然,也可以说全部的念头都显现成了这个当下清醒的意识。那是你心识那时呈现的唯一状态,一种思想清零的状态。”
  “头脑的不在,直觉生起。”我想起了传说中的印地安老巫师,也想起了老泡。

  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像个猎人一样保持高度的警觉,仿佛周围虎狼环伺,毒虫潜伏,随时候着你出神念想的一刻发动攻击。在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来不及胡思乱想,每一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唤起那本能而清晰的直觉。这就像某一阶段的修行,先是要让心中这种无杂扰的直觉连片地生起,以心,而不是以头脑,去感知一切。
  就听他继续说:“从此之后,我才知道如何用心了,修行也仿佛才真正上路入门了,才真正确定了方向。我只需把心安住在这个无念而自然专注觉知的‘点’上,好好保任就可以了。绝妙的是,它就像我内在的老师,有什么问题,你安住于它,自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内在的老师——无师智。”
  天渐渐暗了下来,像覆扣的、黑漆漆的锅底,一切都仿佛被它笼罩、压抑,但没有绝望,因为,它是被凿穿的,通透着无尽的空气与阳光,那满天繁星就是它被凿穿的证据,那是一个个孔洞,一个个通道,一个个沟通另一世界光明的眼睛。
  “在那质变的一刻,外面的景象视若无睹,好像完全打不进来,心好像完全孤立了出来,摒绝于万物之外,凌越于万物之上。我也由此,更洞然发觉了一切心、物的现象都是流动的,是因缘聚合、暂存而假有的。”他顿了一下,好像在确定自己那时的准确状态,若有所思而又肯定地继续说:“是的,一切都是流动的,而没有固定的‘自我性质’。并且,以上陈述的这种种感受都是同时发生的。”

  “一切没有自性,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说,一切是一个整体。”我探问,他点点头,我们彼此相互印证着。
  “对,不过我用‘一体’,无限的一体。‘整体’又容易让人对它本身的‘自我性质’产生执着,而事实上它是空无自性的。”
  竹林里一片寂静,只有风过竹叶的淅沥声与行走间衣拂地履的音响,好像无数声音的小凿子敲打你清晰的意识,粉碎着你对周遭世界固化的认知。
  “我由此明白了——一切是一个无限的一体,一个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相互为用、无尽变化的一体。而能觉的这个也正是所觉的那个,天下就只有这一个无限运动变化的‘自然’本身——佛法中叫做法身。”

  “能、所不二,且能、所两空。”看他也是知晓名相的,我说着佛法的专有名词。
  他点着头,又像是自言自语:“这就是我得‘法身见’的过程。”
  “哈,我更关心,是什么促成了那个质变时刻的来临?”
  “茶道,准确地说,是很多次茶道的练习后,在一次与外公共饮时,他为我斟茶的一刻。所有这些感受都在一瞬间自然现起。”
  “那我一定得向你好好请教一下茶道的奥妙。”
  “好啊,等这次做出新茶,我们一起来品鉴。”

  我跟在后面强调着:“好,一言为定。”
  说话间,他竟然带我绕到了我曾经夜卧躲雨的小石屋,“这边路好走,看着绕,其实很平缓,而且我们从这儿马上就可以走出竹林,天再黑也不怕了。”
  我看到小石屋,突然想起那副对子,便问:“来这儿后看到过好几幅绝妙的对子,都是谁留下的呢?”
  他很神秘地说:“就是种下山茶王的那位明朝的名士,这四围的山中啊,都有他赋的对子,以后我会带你一一参访。”

  “明朝的名士,云南这附近的吗?谁啊,我会知道吗?”
  他卖关子似的笑了笑:“你一定听说过。”却不说了,好像感觉还不到时候,就像那‘茶经’册页中的秘密,搞得我也不便多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