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性纪——一个寻找爱寻找美寻找自由、启悟生命真谛的故事》
第50节作者:
吴光磊 日期:2010-01-22 14:13:36
(七)
就是那一天,我瞥见了内在;就是那一天,我洞明了自心;就是那一天,老泡师父向我讲解了他引领我的路径。
他说你有没有注意到,虽然抛开种种的“身份认同”与“身心(无时不在变化的身体、思想、情感……)认同”后,我们并不能确知我们到底是谁。但是,我们从小就有一种观察者的感觉,我们一直在向外观察着这个世界,观察着周边发生的一切。那给了你一种“自己”的感觉,可是这个“自己”、这个“我”在哪里呢?
他说人的意识就是这样,从来都是朝向外在的,沉迷在繁琐庸杂的事物、情绪、念流中,来不及也不知道寻找突破的路径。
由于这过度的关注,本是时刻无常变化而有其虚幻性的外在被错认为“固化”的“真实”,内在某种潜藏的可以洞见真实的东西则因此沉睡。
可是,当我们改变那个向度——放下外在,让注意力转向内在,觉知内在、真正进入内在的时候,那个沉睡的觉性就会醒来,那时,豁然洞见外在的虚幻将是如此显明、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
你内在的眼睛——心灵、性灵的眼睛将就此睁开。你将发现你的“能觉”的心——你的“灵魂”、你的那个“自己”、那个“我”真正依附的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很遗憾,大多数人是浑浑噩噩,没有“灵魂”的,所以他们的知觉系统有不同程度的麻木、钝化。
而当你真正看见了“心”,你也就知道如何用“心”去看见,正如英文中的(SEE),这与过去表面的肉眼的看——望见(LOOK)是完全不同的。这种用“心”的看见,是对现实世界最直接的感知,一种超越言语理性的洞悉。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依赖于一种思维的、概念化的描述,一种我们不知不觉学习而来,并一直相续维持的惯性反应。你一直在给一切人、事、物贴标签,而遮挡了你内在的直觉,只有在停顿了这种惯性的描述之后,“心见”才会发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想真正认识这件事情,你必须忘记你的头脑,找到内在那不是思想、头脑、情绪……的某种内心感受,到达一个停顿的时刻,一个“抽刀断水、拨云见日”的时刻,才得以让意识瞥见内在,转而向内。
还记得《心经》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观“自”在有一种隐喻,就是观照自己的存在,找到内在的你自己,那个能感知一切的“能”。
他总结说——那是一个“意识”的大回转,也是“回头”在证悟之路上最浅一层的真义。
日期:2010-01-23 10:53:15
听着这些,我在一一和自己一直以来的感受对应。我发觉,事实上,在老泡茶馆第一次惊觉之后,我就确认了这一点,我的心很自然地就比过去专注向内,专注力明显增强,很容易、也很愿意一直放在那个了了自知的“觉”上保任。即便念佛的时候,心中默念的每一声佛号也比过去清晰而深刻,仿佛原来只是念在表层,而现在却是念到了骨子里,明晰得仿佛是一刀刀在心上刻出来的。“孤空露弦月,明明刻如刀”——我是这么形容的,形容那“心”版上铭刻般的凸显与清晰。
我于是问他那种惊吓是不是就是起到一个切断的效果啊?他说虽然理论上是这样,但你必须先要做好准备。你必须先要让那念头之流缓慢下来,让那遮蔽“慧日”的云层稀薄下来。
“也就是要让心比较清静、比较专一,先要念佛,以一念代万念——以念佛之‘一念’代替杂念之‘万念’就是这个目的吧?”我索性刨根到底。
“可以这么说,这都是在修定或者说修‘止’,有了一定的‘止’力,内在心的觉知力就会加深加强,当觉知成片稳定地生起,它就会成为一个质变的衡定,仿佛突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你就找到了你的能觉之心。
“此时止力增强,随意生起,而伴随着‘止’的,是殊胜的‘慧观’——静定之下自然出生智慧与以智慧对事物的观照。于是,‘止’、‘观’自然双运、天然结合。你观照、照见万法无常、五蕴皆空、三界唯缘的洞彻之力自然现起,如是,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等持。
“你会发现这天然就蕴含着完美止观的“能觉”之心是你本有的,那是一种内在的醒来,一种了解,而非刻意的努力、修持所能得来。前面修行都只是一种准备工作,就像不断擦拭镜面的灰尘,而它本是那铜镜,它的鉴照之力是本来的。这又像一杯水,只要你不搅动,它会慢慢沉淀,终归清澈。
“惊觉,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在你就要准备好之际,加快了你见识它的进程。前面的功夫还是要下的,因为,事实上,瞥见它的机会随时出现,只是人们不能把握而已。”
“不只惊吓之时?”
“当然,酒醉、性、重大变故、危险紧急,甚至打哈欠、打喷嚏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灵光一闪。事实上,你时时刻刻都在用着它。只是你对它不足够的了解,也无一定止观的感受,当然无法摄持并确认了。”
我言下深深地体察了一下,发现它的确如此,它可以闪现在我们一切行动坐卧必然的知觉里,却被习惯性地忽略,真是日用却不知。想来老泡茶馆那一次惊觉,我本就应该瞥见而确认,也许是当时还没准备好,忽略以致当面错过。
它只是无念而当下的确定,当下的了然自知,只有一个意识、一个内在意识的点,无余其他。我一开始听他讲述的时候,就非常认同他用的“意识”这个词,认为那是既能确指而又富于现代性的一个好词,我想以后我也会籍此做更深入地探究与阐释。
“那六祖大师开示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此时的本来面目,是不是就是这个呢?” 我继续问。
“同样是这句话,依不同境界,认识便是不同的。依入门来讲,认为它是本来面目亦无不可。但实际上,‘能觉’的境界并不是真正地本来面目,不过它却是去认识真正本来面目的一个阶段,尽管上根利器的人甚至直接就跨越了这样的阶段。”
“为什么说瞥见能觉之心只是入门呢?”
“开悟的境界千千万,甚至每一次新的领会你都可以称它为一次开悟。但是,有几次根本性的、质变性的开悟却迥然不同,是一悟即得,永远确证的。在过去禅宗的参悟里,这通常被描述成三关:初关、重关与最后的牢关。而瞥见能觉之心也只相当于禅宗初关——明心的阶段,甚至它还依旧只是停留在凡夫妄心的基础上。”
“什么叫凡夫妄心呢?就是刚才说过的思虑心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