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性纪——一个寻找爱寻找美寻找自由、启悟生命真谛的故事》
第60节

作者: 吴光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2-11 10:34:23

  这两天发的看似讨论诗歌,其实是在讨论文化及其根源以及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等等,这些更能让人体会出禅,或者说东方式直觉体验的可贵与高妙,等于还是在聊“禅”这个命题。
  发上今天的——
  “那,你是说禅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要误解,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认知到心髓,我们就会知道儒、释、道都是共通的,甚至与西方文明的各传统根源也是不冲突且极为融合的。只不过,禅的确是认知心髓、认知种种本质、根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它培养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它让你直接发现的就是你的直觉。”
  “那你又凭什么断定现代那些所谓的先锋诗人是断了东方的‘根’的呢?”

  “他们只能打破,不可能依循传统推陈出新。因为如上所述,他们如断了奶的孩子,从没真正喝过自己的母乳。依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他们一开始有意识,受的就是西方文化的启蒙,思维模式更多是西方化的。”我顿了顿,继续说:“而如果没有传统的根,便谈不上在原来基础上的创新,只能重新按着他们受的西方的理念建立新的系统,另立系统。所以对一切只能颠覆,无论从内容实质到外在形式都要颠覆。凭什么证明这一点,说他们的作品根本就不是东方意识的产物呢?很明显,西方文明重的是理性,所以他们的作品,会蕴含一些内在的哲理性,有思考的品质,这充分说明他们整个的思维模式就是泛西方化的,这很好,没什么不好,同样闪烁人类智慧中理性的光辉。但是,请注意,这断然不是中国传统的诗意特征。具体到诗歌,他们读的更多是翻译体以及西方的诗论,他们的模板都是西化的,写出的所谓现代诗已经不像你想象中的中国诗就可以理解了。”

  “那相对于西方充满哲思的趣味,中国传统诗意又是什么特点呢。”方峻来了兴趣。
  “东方,特别是中国,讲究的是意境,有着某种更深化、细腻的品质。中国人是内向的,中国人讲的是心意,是向内走的劲儿,是某种直感。即便是诗句中的‘境’也是呈现‘意’的。诗意是诗人内心的托付,鉴赏者也要深入同样的心直接来品、玩味,而不是浅薄的思索。你如果找一个典型的普通西方人,打死他也理解不了中国画中寥寥几笔水墨所蕴含的意境,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外在花里胡哨肤浅的形式感。之所以,西方思维模式无法理解意境,是因为它是形而上的,它不是来自理性思考,那甚至对体会意境是一种破坏。就像顶级大师、顶级先锋——可爱的毕加索,发现了人类固化的思维存在某种问题,终其后半生都在解构,肖像中,五官都得拆开来放,以颠覆你惯常的思维、审美定式。饶是这样,苦心积虑,费了牛劲,把画儿整得越来越‘难看’,越来越看不懂,也不过如此,都找不到更加完美的诠释方式,无法趋入伟大高贵的意境。”

  我都没想到自己乘性之下,会有这么精辟而稍嫌偏激的评述,我他妈得说我再一次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倍感荣幸、倍感自豪。我如今流着传统中国人的血,我接通了传统中国人的文脉、文化的血脉,这一点不用任何人、任何组织钦赐、御批、承认,也不怕任何人的攻讦与质疑,我知道,我自己内心深深地知道,尽管可笑的是,我他妈其实是半个满族人,还据说有八分之一的俄罗斯血统。
日期:2010-02-11 12:57:04

  方峻迫不及待地问:“理性的分析、逻辑不能达成意境,那意境来自什么?“
  我看着他,笃定地说:“来自心灵的直觉。”
  他显然接收了我的讯号,恍然大悟一般,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看着我的眼睛说道:“可不可以这样说,高明而好心的毕加索那样做,既是表达他眼中‘点、线、面’的世界,也是为了拨开西方人固定、僵化了的思维与表面形式感,以发现内在的直觉。而真正中国传统的艺术,是直接站在直觉高度的完美表达。”
  我点头,坏笑着挤了个眼:“所以说,西方是外在的,要有一个走进去的过程,而东方是内在的,高手儿早就直接以直觉直感呈现了。于是,就成了孤高的状况,无论创作也好、鉴赏也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趋入。”
  方峻也点着头感慨道:“话说回来,即便是毕加索的解构,又有几人能理解、意识到呢。”
  “艺术也暗含着修炼的过程,都是心灵境界的呈现。真正的艺术都是直觉的、性灵的转化,美都是性灵的产物。”怕他偏执,我又进一步补充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西方作品都没有意境,大师的当然都会不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与双眼、凡高挣扎而歇斯底里的向日葵……怎会没有意境或者说他要表达的强烈意志呢。我说的只是大多数普通典型西方思维模式的人与他们呈现出的主流状态。”
  “对,就像东方,没意识的人还不是一样多。还是说说诗歌吧。”对于打开的这扇门,方峻显然更关心自己文化特征下的东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