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医是这样炼成的---祝由术揭密》
第54节作者:
秋叶飘伶 日期:2010-3-6 20:18:00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深,但丝毫没有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则换了个地方作新的尝试。终于拙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的源泉,而不断地更换地点的巧者一无所获。
年轻人听罢,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我明白,做人就应该持之以恒,不应该朝三暮四,蜻蜓点水,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大师只是笑笑。
第二个故事:还是这两个人,巧者在经过数次的尝试后,终于在一个地方发现了有水的迹象,于是深挖,最终找到水源。而拙者始终在原地,一如既往,埋头苦干,越挖越深,结果虽然付出了很多却始终没有找到水源。
“这?”年轻人有些迟疑,“我想也许人还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尝试最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不应该刻板教条,更不应该执迷不悟。”
大师还只是笑笑。
第三个故事:两个人虽然都竭尽全力,但无论拙者挖多深,也无论巧者换多少地方,两个人都没有能找到水源。
“为什么?”年轻人疑惑起来,“那做人还有准则吗?”
“因为这个地方可能根本就没有水。”大师从容道,“其实为人也是如此,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处世原则,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摸索和体味。”
------------------------------------------------------------
人生,真的就是那样: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鉴真和尚刚刚剃度循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了寺里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芒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芒鞋做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芒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我是不是该为庙里节省些鞋子?”
住持一听明白了,微微一笑地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捻须一笑:“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我俩在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听了,微笑着拍着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日期:2010-3-6 22:27:00
佛说人生是苦,许多人听了不以为然。
有人说:人生有苦有乐,如何只有苦呢?是呵,在感觉上,佛法也承认人有苦受、乐受。之所以说人生是苦,是对其本质的透视。
生活中,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憎嗔恚苦、五蕴炽盛苦,这是人们所共知的。至于“腰藏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类,想来不会有人觉得是苦。但以佛法的智慧来看,同样也是苦,名之为坏苦。因为这种快乐既不稳定又难持久,同时还是引发痛苦之因。
比如洗澡该是件乐事,但前提是想洗澡。若是不想洗,就成负担了。而洗澡时产生的快乐也不会持久,若是必须没完没了地洗下去,乐就转而成苦了。何况养成洗澡的习惯之后,一旦没有条件满足这个习惯,也会因此感到痛苦。事实上,任何通过欲望满足获得的快乐都是如此,终究是苦多乐少。
也有人说,因为有苦才能显出快乐。就像天气热了,清风徐来才觉得快乐;肚子饿了,饱餐一顿就成为享受。然而,佛陀却告诫人们要解脱痛苦,若是没有痛苦衬托,快乐岂不是随之消失?那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和意义呢?
承认人生有苦有乐,似乎是合理的。可人们是否都甘于接受这个现实呢?事实上,人类千百年来的所有努力,无非是为了远离痛苦,获得快乐。可见,离苦得乐不仅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共同的意欲,并非佛教特有的追求。
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是让我们认清所面对的现实,并非要我们认命,更不是想方设法地逃避。而是让我们以理性的智慧,寻求痛苦的真正起因,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它们,获得究竟的涅盘之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