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三年,一点经历和感受》
第11节

作者: 土行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佛陀时代,类似于婆蹉种这样的游方者不乏其人,他们在和别人讨论时,为了辩论而辩论,时常用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来同别人争辩。其中十个有名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一、有关宇宙的问题

  1.宇宙是永恒的吗?
  2.宇宙不是永恒的吗?
  3.宇宙是有限的吗?
  4.宇宙是无限的吗?
  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5.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三、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

  7.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
  8.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
  9.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
  10.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
  佛陀对讨论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问题时,佛陀总是沉默不语。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首先,这些问题与佛陀的教诲没有多大关系。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

  而在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前四个问题是有关宇宙的期限和广度的问题,这是宇宙论,它们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对佛教来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无从说起。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佛陀悟证的超凡境界只能通过修行而悟证之。对普通人来说,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这种超越现世的境界,即使佛陀为他们解释。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学的问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你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释。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为什么?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我不知道。’”

  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日期:2010-01-21 14:49:15

  继续典故介绍: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
  “同样,我所知的法如同尸合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槃。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
  因此,斯里兰卡著名的佛教学者jayatilleak:“并不是因为某些事佛陀不知道,而是因为语言的限制,佛陀无法将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佛教反对热衷于讨论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而提倡求实的精神。所以,在宏扬佛法的方法上,我们也应向佛陀学习,结合当今现实社会的需要,多讲些通俗易懂、对日常生活又有指导作用的佛法,少讲些空洞的玄妙的大话。并且以身体力行的行动来实践自己的信仰。也就是佛陀提倡实在的修行来自己证悟那些感受。
  比如禅定的人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你若说给别人听,有人会觉得是天方夜谭,可是事实却一再证明他们看到的是发生的事情,那要怎么办呢?唯有自己好好的学习,去实修和证悟,对吗?
  非常感恩这位师兄的提问,给了自己很多的思考,感恩!


日期:2010-01-21 15:27:52

  实在惭愧,我才粗学浅,恐怕不能解惑,希望诸佛菩萨加护,以后能福慧双增,辩才无碍,阿弥陀佛!
  有兴趣的话,不如看看佛教的书籍,也许会有更清晰的思路,现在社会上很多说法似是而非,根本不是佛法的内容。

日期:2010-01-21 16:34:14

  世间法和出世法本来就不可分啊,暂时分开也是方便降伏自己的凡夫心所为,真有大善根之人,年纪轻轻学佛,个人觉得倒不错啊,至少学佛不会变坏。
  而且在红尘中,可以用佛法来印证佛理,也可以通过佛理指导人生,挺好的啊。
  尤其是年轻人,怎么投入社会,怎么面对竞争,怎么应对社会不良风气,如何面对情感和男女关系,如何孝敬父母等等,都是很应该学习佛法的。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哦。

日期:2010-01-21 18:03:14

  其实在这个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的世界,事情一般无法完美,只能是两相权衡,利害选择,很无奈的事情。
  他既然做得不好,损害了公司的利益,那么在一再提醒帮助无效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公司的损失,给予处理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师兄说的很对,也许是前世因缘了,凡事报怨行,随缘行吧。随喜师兄智慧!

日期:2010-01-21 18:47:42

  关于痛苦与烦恼:
  曾经有位朋友对我说,因为自己经常觉得生活很苦恼,兼脾气不好。问我该怎么办才好。
  我不想和这位朋友探讨佛教中的人生八苦,只是讲了个佛教的小故事:
  有位弟子,脾气很不好,而且烦恼很多,于是他跟着一位禅师修行,指望着禅师能够磨自己的性子,让自己也慢慢的放下烦恼和臭脾气。可是三年了,他从来没见过禅师生气,反而自己一直在为禅师和自己所遭遇的种种事情生气烦恼。
  于是有一天他终于又大发脾气。
  禅师说:你帮我去买一包盐巴。弟子去买来了。

  禅师说:去茅庐旁的湖里舀完水里。弟子去舀来了。
  禅师说:把买来的盐巴分一半到碗里的水中。弟子去分好了。
  禅师说:现在喝吧。弟子喝了,然后吐了出来,因为实在又苦又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