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三年,一点经历和感受》
第12节作者:
土行者 禅师又说:把剩下的盐巴都倒进湖里去,把碗里的水也倒进湖里去。弟子照做了。
禅师又说:现在用碗去舀湖里的水,喝了。弟子喝了,很清凉的湖水,自然没有苦涩味。
禅师说:明白了吗?弟子恍然大悟。
很多时候,痛苦和烦恼只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当你的心量象碗里的世界那么大时,一点点的盐巴足以让整碗水变成苦水。可是当你的心量象湖一样大时,再大的苦恼都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当我们更多关注别人,而少关注自己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就会少很多。
人之所以痛苦,一是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而是过于在意自己追求事物的结果。
我佛慈悲!
日期:2010-01-21 18:57:27
禅语小故事:
浮生若茶(与所有努力的朋友共勉)
有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慕名寻到一位禅师处,沮丧地说: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禅师听后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禅师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说:施主,请用茶。
年轻人呷了两口,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禅师笑笑说:这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接着又吩咐小和尚说: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沸水送来后,禅师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去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袅袅溢出来。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禅师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得更杂乱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在禅房里轻轻弥漫。禅师如是地注了五次水,那一杯茶水沁得满屋生香。
禅师微笑着问: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
禅师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沉浮浮,就释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
有时浮生若茶。何不把自己看成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视作为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焕发出我们人生的幽香,足以慰人身心。
日期:2010-01-21 18:59:58
悟性如光明:
弟子问师父:“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师父便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师父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缺少的不是眼睛本身,而是那支蜡烛的光明。
日期:2010-01-21 19:04:50
曾有一位将军向白隐禅师问道。
将军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呢?”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将军答:“我是一名将军啊。”
白隐听后微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吗?”
将军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伸出一个手指说道:“此即乃地狱。”
将军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笑说道:“此即乃天堂啊。”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身处哪方,只在那刹那你的心选择哪方罢了。
日期:2010-01-21 19:08:07
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又不也是如此吗?
自己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当思忏悔自己的业障深重,心不清净,无法入道;我们遇到挫折,当思是暂遇违缘,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在无名火气时,当思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选择在我们。
如是而已,如此而已。
日期:2010-01-21 21:59:34
基本来说,我们总是抱着一种期望回报的心态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急切的希望我们的观点能够获得大家的赞赏,但是如果没有人对我们的观点表示赞赏,无人喝彩的冷遇,甚至有人中伤自己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会觉得深受打击。
因为人的我执会让我们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观点是否真的令别人受益,而是关心我们的观点是否令我们受益(满足,虚荣或者压过别人)。
显然,从内心真实的去思量的话,确实往往是如此的局面。这当然不是佛教所提倡的。这样的动机除了喂饱我们的我执之外没有任何作用。佛教教导我们要让别人获益的话才发表自己的言论。
继续延伸开来,甚至很多事情,不但是观点,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抱着希望,都希望有回报。假如回报没有迅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话,那么自我就会考虑是否有继续做下去的必要。这足以说明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动机严重不纯,我们去发表某个方面的观点,只是为了获得大家的赞赏,只是为了确定自己的知识非常渊博并且从中获得满足,很难想像出还有比这更远离佛教的心态了。假如我们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那些佛事的话,基本上无法促成任何善业的产生,假如不是恶业就已经非常值得庆幸了。
我们基本都有太强的我执在体内,这些我执随时随地的会和我们战斗,甚至以宣扬佛法和知识的面孔。,他们会非常顽固地反对你的每一个修佛计划,并且非常巧妙的对你的动机进行偷梁换柱。
所以再一次警醒自己,做事如果是如法合理的话,千万不要因为得不到别人的赞赏而退缩,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对我执低头了。
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顶礼上师三宝!
日期:2010-01-21 23:13:51
因为我们的人身很难得,一辈子时间是很难得的,不容许我们大量的去追寻外在的事物,东跑西奔无益于解脱,至于你说的现代文明,未必和人真正的身心安乐平和成正比。从佛教来说,抓紧时间修行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个对非学佛的是无法理解的。
可以去搜索下佛教和人身难得,阿弥陀佛!
愿吉祥!
日期:2010-01-22 14:36:43
我们和这个世界从来都有误会:
我们和这个世界从来都有误会,西方的哲学讲:free will,就是自由意志,认为人生来就有自由思考和探索世界真相的权利,任何其他人无权干涉。
所以相对而言,宗教在西方会比较容易得到认同,至少是尊重(不会跳起来就辱骂或者反对)。
事实上,中国的佛教经过几十年前的那次劫难,确实是有了一个很不好的断层(不管是佛教人才还是民众的认识),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因为无知所以自以为是。
其实可怕的不是有信仰,可怕的是没有信仰,或者说只信奉自己,只信奉自己的基础是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就是无所顾忌,当自己认定的价值观生成后,就不择手段的要实现,比如拜金主义,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我们常常在叹息社会的精神文明,可是我们又何曾去考虑是为什么呢?
这个课题也许太大,可是管中窥豹吧,至少宗教的失落是让我们队这个世界产生误会的重要因素。人是需要敬畏的,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概念就是一切宗教都是迷信,都是统治阶级的迷魂汤,问题是这个是真命题吗?经得起推敲吗?古今中外,那么多大智慧大才智的人,都是甘愿在迷魂汤中代代传承所谓的迷信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外在的规矩重要,比如法律,却不如内心的规矩重要,因为法律不过是道德的最低表现形式,如果世界是按照法律的标准走的,我们只能觉得太悲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