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客月下桂林板路合集》
第21节

作者: 散客月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趁她开门时往里屋张望,好像里屋还有一扇门,不知通向什么地方。
  不一会儿,她给拎着三个纸包出来了,纸,是当地土产的黄草纸,以前桂林人都兴用这种纸包中草药。

  “喝掉这三包药,就没事了。”
  白大爷谢过师傅,从兜里掏出一元钱,投进功德箱里。
  走出千岁庵,白大爷神情有些激动,他连连摇头,说,“没想到啊,没想到,她老人家不但健在,反而像似更年轻些了。”
  “您给钱太少了吧?”我有些抱怨,那年头,一元钱实在也不算太大的数字,毕竟我这是来看病啊。
  大爷摇摇头,说:“给多了,老太太不高兴。几百年来,好些在外发财了的兴坪人,拿钱回来想扩大庙宇,老人都拒绝了。”
  “按说,我这老共产党员不该给菩萨捐款,我这是帮助这老太太呢。”白大爷挺有意思,这事还向我解释这个,但我更好奇的是……
  “什么?几百年?”我怀疑我耳朵听错了。

  回桂林的船上,白大爷给我讲了慈圆法师千年不死的传说。
  “三十年前,我在兴坪指挥剿匪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她,那时候她就这模样,一点没变,这老太太深居简出,靠镇上百姓供养,自己也在山坡上种些瓜果蔬菜,吃不完的,都拿出来送乡亲,镇上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只要请法师瞧瞧就没事了。
  “您三十年没回过兴坪吗?”
  “六十年代初回过一次,但没见到她,据说她外出云游了。老百姓说,这老尼姑每过十多年都要外出云游一次……一把年纪了,还很喜欢旅游呢。”
  日期:2010-8-1 16:28:00

  二、风景里的故事
  说到这儿,朋友,我问你你一下,你身上有二十元钱吗?
  听这篇故事,最好是有一张整的人民币二十元钞票,不,不用给我,你自己掏出来,看看后面的风景图。
  是的,是桂林,准确说,是桂林的漓江景区。
  这一道风景叫黄布倒影,左面山坳里有一座千年古镇,兴坪,属阳朔县辖。六百年前,曾是阳朔县城所在。
  小镇在漓江东岸,被群山环绕,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延伸向青山脚下,石板路两旁至今还完整保留着成片明清商铺。

  路的尽头是一座山峰,山下有一座尼姑庵。
  庵很小,极不起眼,一墙一殿一房而已,在桂花数和柚子子林之间隐蔽极好,甚至连个牌匾都没有,外来人不经指点,根本发现不了。
  几乎也没什么香火,镇上居民一般不会向外人介绍这小庵,即便有人打听,多半听到的只是一些支支吾吾的不知所云。大约你能听明白的只有这小庵的名称,叫做“千岁庵“。
  兴坪镇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每个时期都会产生几名百岁老人,提到岁数时,那些老人都会谦虚,说是在千岁庵的慈圆师傅面前,不敢称老。
  千岁庵里唯一的僧人是慈圆法师,老尼姑有多老了,没人说得上来。
  有心人去翻阅县志,发现千岁庵实际上叫观音庵,始建与隋朝,元朝时期的《熙平县志》上,就已经有关于观音庵主持慈圆老尼的记载,记录了她在五十年间三次以草药制止了瘟疫流行。
  以后,当地近九百多年来,历次修订县志,都有关于慈圆法师的悬壶事迹。

  也就是说,这老太太已经活了将近一千岁,难怪镇上人将观音庵改称千岁庵。
  没人怀疑这个说法,也没人渲染这个说法,总之,关于千岁庵的一切,是兴坪镇百姓共同保守的秘密。
   
  日期:2010-8-1 16:29:00
  三、不死传说
  慈圆法师的三副草药,我只喝了两包,脸上的红斑就彻底消失了,至今没有复发过。

  那以后,我也再没到过兴坪。
  兴坪介于桂林至阳朔的水路半道上,无论这前后两地的旅游有多么火爆,古镇始终默默停泊在江边,充当漓江风光的背景。
  再以后,我离开了故乡,四处奔波,新千年时,人民币二十元发行,我特别激动,嗷嗷,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我的故乡。
  每次看到这图案,自然而然,又想到那个不死传说。
  2003年,一场瘟疫席卷东半球,非典。我回桂林小住了三个月,特意抽时间去了一趟兴坪。
  千年古镇,依然泊岸漓水,宛若世外桃源。

  真的是世外桃源,当地没有发生一例非典,据说就连前不久的禽流感,都没能侵害到这里的鸡鸭。
  千岁庵,依然掩蔽在桂花丛中,依然那么破败不堪。但从屋梁结构上,依稀可以辨认出宋元时代的建筑特点。
  这些年,我走遍世界,见过的辉煌庙宇不计其数,现在想想看,那些庙宇大多历经战火,一再重修,地球上还保存有几座千年古刹的原貌建筑?
  终于理解了老尼拒绝扩庙的用心——低调,才能自保。
  走近殿堂,老人依然端坐佛前,依旧一头银发,满脸皱纹。
  皱纹是时光在人身上刻下的痕迹,但,即便岁月如刀,这位老人的脸也无处下刀了。

  老人沉默如佛,完全没有在意我。我在菩萨像前双手合十,打了个闻讯,给功德箱投了一张百元大钞,便离开了。
  人民币二十元风景中间那座山叫老山寨,有一条新修的石阶山道直通山顶的古城堡,修这台阶的是一个日本老人,当年的侵华日军士兵,晚年选择了这样的赎罪方式,老人花了二十年时间,自己出钱出力,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修山路,我数了数,一共四千二百多级,直达山顶。
  登上顶峰,大约花了半个小时,俯瞰漓江全景,那是一种平地上领略不到的壮丽。
  低头看兴坪镇,隐隐约约可以见到千岁庵一角。
  我用加长照相机镜头对着千岁庵拍了好些照片,透过镜头放大,千岁庵屋后好像有些异样。
  回到旅馆,通过电脑里放大,我发现庵后有个山洞。
  桂林逢山必有洞,假如这小庵后面的山洞巨大幽深……我陷入无边遐想中。

  日期:2010-8-1 16:30:00
  四、千古岁月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一名七旬老尼慈圆,顺漓江漂流,流亡到熙平码头——当年的阳朔故县。爱上了这小城的宁静,于是,安顿下来,用身上最后盘缠盖了这间观音庵。实际上,当地百姓并不是很崇尚佛家,甚至有些排斥,老尼凭有些医术,才勉强生存下来。
  后来元军攻破桂林城,大量难民顺漓江南漂。一天晚上,慈圆收留了一个六旬老妪,老老妇人在战乱中失去了家人,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便要求剃度。
  慈圆想到,这地方民众本来就不太信佛,而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倘若先行一步,徒弟怎么还能生存呢?
  于是,她想出一个奇招,对外完全封锁了收徒消息,并给徒弟眉宇间施手术,制作了一颗与自己一样的眉心红痣……慈圆每日闭门授徒,传授佛学与医术,当慈圆的生命临到尽头时,她便进入庵后山洞里坐化圆寂了。
  那时候,徒弟也年近七旬,老太太看上去都是差不多的,事实上,镇上居民只注意到圆寂法师的袈裟与眉心红痣,所以,当新一代慈圆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怀疑。

  以后,新的慈圆继续念经与悬壶的生涯,过了几年,她突然告诉乡亲们,她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
  她出去了多久?也许三五个月,也许三两年。一天晚上,她秘密回来了,谁也没看见她,带回了一个身材与她相仿的五六十岁的老妇人。
  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世界上有多少需要寻找庇护的孤寡老人啊。
  就这样,第二代慈圆,开始秘密培养第三代……
  我不知道,我见到的是第几代慈圆法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