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阳光孩子》
第11节

作者: 查向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把自身的潜能调动起来,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取得最好的学习成绩。
  阳光孩子学习专注,受到的干扰小。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心情稳定,杂念少的时候,学习工作往往可以专心致志,心力贯注。而当我们处于一种不良情绪中的时候,往往心神不定,杂念纷沓,受情绪和杂念的干扰,正念难以聚集在一点上,学习工作效果很差。
  阳光孩子由于心理素质高,所以他受到的情绪和杂念干扰比普通孩子要少得多,学习时可以心无旁鹜,精神集中,能保持如此一个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也就高。
  阳光孩子因为学习动力足,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时精力专注,受到的干扰少,学习效率高,所以更容易做出成绩,更容易走向成功。

日期:2009-04-23 09:32:40

  培养阳光孩子35
  阳光孩子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的悬殊在于,阳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正面的信息和能量,而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是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负面的信息和能量。二者的命运,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分晓。
  看凌志军写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我注意到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说的一席话。
  张亚勤说,成功是一种习惯。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正成功的人拥有一种成功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人生的每一步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成功对他来说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亚勤认为人有很多能力,最重要的是判断力,它比别的能力可能重要100倍。
  是啊,在这世上的确有这么一群人,特别幸运,仿佛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几乎很少走什么弯路,轻轻松松地走在成功的路上。

  为什么有的人在大事上总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有的人却一错再错呢?我们在张亚勤和宁珀身上也能看到答案。
  张亚勤和宁珀是好朋友,同是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张亚勤说宁珀的智商不在他之下。宁珀想考研究生,有三次想去考,但是临到考试前,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
  11岁的亚勤为了圆自己的科大梦可谓不顾一切,就是在患了急性肝炎住院的情况下,仍不听亲人好心的劝阻,毅然报名参加高考。
  如此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宁珀之所以做出三次放弃考研的错误决定,源于心中负面能量的阻挠,这股害怕失败的恐惧力量彻底摧毁了他。所以不要小看了孩子心里积累的负面能量,他在关键时刻跳出来,却能给人致命的一击。
  亚勤之所以做出报名参加高考的正确决定,源于心中那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正面能量,这股正面能量会让一个人变得强大,所向披靡。
  由此看来负面能量累积的多的人,如坠入重重迷雾之中,看不清方向也看不清道路,如何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而积累正面能量多的人他总是被正面能量推动着,越走越快,想不成功都难。
  天壤之别,就在此奥秘里。阳光孩子自然属于后者。

日期:2009-04-24 09:46:41

  培养阳光孩子36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发生在我儿子身上的故事。儿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有一天放学前,班主任对全班同学说,下星期一我们班要选一名同学在全校的升旗仪式上讲话,哪位同学毛遂自荐一下。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只有我儿子勇敢地站起来,对班主任说:“我去!”全班五十几名学生,毛遂自荐只有我儿子一位。
  在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面前当众讲话,儿子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可是儿子却有这样的自信和勇气,虽然事后他告诉我当时也曾有过瞬间的犹豫和顾虑,但他却有接受挑战的勇气。
  儿子之所以敢毛遂自荐,是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正面的能量,当他做出这个决定时,负面能量的干扰显然弱得多。而别的同学之所以不敢站出来,是缘于负面能量的阻扰占了上风。
  建议:

  1、我们心中的负面能量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各种障碍,但我们却经常忽略了它的存在,更没想去战胜它。就像宁珀想考研究生,第一次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他居然没有认识到 “输不起的心态”成了他的拦路虎,也没有想过找心理医生,以至于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阻碍我们前进的负面能量找出来。拿一张纸,把你所有的负面念头记下来吧,然后分析你的问题在哪里,如何去战胜它,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就找心理医生和专家帮忙。同样我们可以用这种办法去帮助我们的孩子战胜他心中的负面能量。

  2、如果你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是积极、主动、专注的,那么要考虑转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一点比做多少题更重要。
  3、评估一下你的孩子正面能量积累得多还是负面能量积累得多,制定出计划,为把孩子培养成阳光孩子而努力。

日期:2009-04-26 08:40:39

  第二章:怎样培养阳光孩子
  一、满足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
  ●孩子最初的心理需求是依恋
  ◎孩子最初的心理需求是依恋,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的爱、微笑、抚摸、拥抱是他成为阳光孩子的基础,依恋需求严重不足的孩子一生都会伴有依恋饥渴症。
  当婴儿肚子饿的时候,如果吮吸不到奶水就会痛苦得哇哇大哭;当婴儿想要自由伸展四肢活动的时候,却被襁褓包裹着,就会感到被束缚的痛苦;当婴儿刚学会翻身时,就强迫他学走路,这样做显然很荒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有着其自然的规律,如果家长顺应其自然规律,满足他的生理和心理的正常需求,孩子就会健康、快乐、有活力。反之,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被压抑、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不健康、痛苦、变态,成为一个问题孩子。

  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生理需要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很少想过孩子心灵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很少从孩子那儿得到反馈,问一问孩子的心灵是否得到了满足?
  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孩子在特定阶段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有受挫甚至受伤害的感觉,他就会不快乐,这样的孩子是无法成为阳光孩子的。
  只有我们遵循科学规律,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并不断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心灵得到满足,使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样,孩子才能成为阳光孩子。
  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在寻求一个依恋对象,渴望这个依恋对象能够无条件地陪伴他、关心他、爱护他,这就是依恋的心理需求,小时候他会把这种依恋需求投射到父母身上,结婚后则把这种依恋需求投射到配偶身上。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得不到父母无条件地陪伴、关心、爱护,他就无法把自己的依恋需求建构在父母身上,他就会缺乏安全感,不安和恐惧的情绪会不断在他的内心扰动,使他的心无法安宁。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跟父母无法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结婚后他也很难跟配偶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所以这样的人是无法得到幸福和快乐的。

  法国心理学A•瓦隆指出:“儿童对人们的依恋心是发展儿童个性极端必需的。如果儿童没有这种依恋心,就可能成为恐惧和惊慌体验的牺牲品,或者将产生精神萎缩现象,这种现象的痕迹可以保留一生,并影响到儿童的爱好和意志。”
  问题就是这种严重,遗憾的是懂得并重视满足孩子依恋需求的父母很少,以至于许多孩子小时候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