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片浮云落地有形,沉在野林的边沿,东边的是一座破败的小庙,西边的是一座低矮的茅屋。
对于张晓飞以及很多卫营人来说,这小庙与茅屋,真的就像云一样飘忽,而且两者之间似乎还有蒙蒙的雾气。而云雾背后,却是两张令人印象深刻的脸。
日期:2010-08-12 22:10:08
3
小庙曾是卫营人的信仰所在,如今只有一个耳聋的庙祝,为空空的神龛燃几缕青烟。
庙祝幼年父母双亡,自小跟随侍奉老庙祝,老庙祝临终时告诉他可以离去,然而他没有,多年间一个人守在这座没有神像的庙中。不知他这是在等候着“八面尊神”的归来,还是尊神已经活在了他的心里。
有时,他极其冷漠。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来抽签问卦,他会将签语审视一番后,提笔写下几句似是而非的指点,然后不做任何理会。
有时,他非常和善。比如当孩子们在庙前嬉戏时,他总是静静地看着,那时他的目光是温暖的。每当从山上采回野果,他总是舍不得吃掉,而是耐心地等候着孩子们的到来。
卫营人对庙祝的态度是复杂的,他们对他既有敬畏又有轻视,敬畏是因为他的背景是尊神的庙,轻视是因为那庙是空的。
其实说起来,庙祝原本不聋,为人处事也很周全,老庙祝在世之时,他腰杆挺拔、性格活泼、为人平易,甚至是一些年轻女子暗恋的对象。可自打老庙祝去世,他开始变得低沉,而文四爷的到来,让他仿佛在一夜之间骤变。
文四爷就是那茅屋的主人了,曾孤身一人四海漂泊,1971年流浪到卫营时,正赶上老庙祝周年祭日。虽然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当他在老庙祝墓前鼓弦而歌、即兴唱出一曲悲伤的悼词后,张一凡等人对他肃然起敬。
通过与他攀谈,张一凡发现这简直是一位学贯古今的通才,并且对于卫营乡会的事迹及野林的诸多掌故如数家珍。后来知道,他是承德人,年轻时在热河一带参加抗日,并与张云昭、老庙祝等乡会骨干有过交往,解放后才四处飘泊游荡。
他这样一说,张一凡猛然想起父亲曾对自己提过的文四爷,其人文武兼备、精神高远,是位难得的英雄,就询问他的姓氏,结果印证了自己的判断,于是惊喜之下极力挽留,希望他能结束流浪生涯,用他的学识和智慧惠及卫营。文四爷起初婉拒,后来被张一凡等人的至诚打动,从此留了下来。
文四爷执意远离村民居所而住在野林旁边,并时常捡些干柴、套些野兔给村人们,加之他名望大,又多才多艺、爱说爱笑,所以在卫营很得人缘,人们便省去他的姓氏,直接尊称他为四爷。
四爷给整个卫营带来了一片新鲜的风,但这风对于庙祝来说却是一片阴霾。那时很多人能感到,庙祝对四爷怀有明显的敌意,而随着四爷这股新鲜的风不断扩大,庙祝在一场大病后就成了如今这副样子。
有聪明人分析,庙祝是老庙祝的继承人,属于“高人”之后,又是尊神庙的惟一守护者,对于尊神信仰的解释,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如今来了这样一位知天知地的前辈,自然让他那些知识捉襟见肘,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所以,他成了这个模样,完全是出于嫉妒和失落。
在这个世界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最初的猜测会成为最终的判断,而最终的判断又往往成为不言而喻的共识。十年之后,卫营人早已不再议论此事,他们只知道四爷很大气、庙祝很狭隘,即便他们能时常感到两者之间的蹊跷和怪异,但也只是感到罢了。
至于张晓飞,四爷到卫营那年,他才一岁,所以更无从分析其中缘由,十岁的他,只能恍惚地感到四爷与庙祝是云雾一般的关系。
此时已是傍晚,整个卫营都暗淡下来,三三两两的人群在场院上、在东西两边的台子上无聊地聊着。张晓飞的思绪回到现实当中,轻松仍是轻松,愉悦却无端地打了折扣,于是他收了功。然而野林方向骤然响起了一阵琴声,留住了他回家的脚步,他转过头,看到人群纷纷涌向四爷的茅屋,于是他也向茅屋走去,走到场院中间时,四爷的书会已经开场:
民国间民遭难连年征剿
小日本大部队占了关东
夺我田地拆我学堂教我说鬼话
着汉奸勤打探杀我英雄
影州城县长名叫高元举
麒山镇有个贪官赵子庚
那高元举赵子庚本是翁婿
商量着孝敬皇军要虔诚
气汹汹侦缉队荷枪实弹
吵嚷着寻宝藏要到卫营
卫营的众百姓被迫挖宝
砍野林刨树根遍地挖坑
只挖得哀声四起苍天落泪
刹那间平地里爬满蛇虫
汉奸们如鸟兽仓惶逃窜
乡亲们似洪水躲进山中
赵子庚独生子在家里无端毙命
从此后那翁婿再不敢欺压卫营
鼓词唱到这里,四爷将三弦停住,看了眼聚拢在茅屋前的人们,整下衣襟,掸去落在膝盖上的一根白发,说:“那时候,他们才知道,‘影不治卫,卫不离营’这句古训真不是说着玩儿的。”
日期:2010-08-15 20:50:49
4
“好!”有人高声喝彩,“不让那些败类受点罪,他们咋能明白?!”
“嗯,大跃进那时不也是这样吗?还有文丨革丨那阵子,他们想砍掉林子,想打倒咱们,结果怎样,都灰溜溜地……,哼!”有人粗声附和。
“对——”这时又有人慢条斯理地说,“谁也别进来,咱也不出去,咱就守着这福地————,咱守着这福地,也是守着整个影州的气脉呢。”
“不守也不成啊!佟青山走出去了,结果掉了脑袋;魏子豪走出去了,如今一点音信都没有,恐怕已经……,还有张一凡,自以为不一般,常年去内蒙古做生意,到头来……”话到这里,说话的人突然闭嘴,因为他看见了远远走来的张晓飞。
张晓飞在场院中间听完这段鼓词,本不想走过来了,因为他不喜欢这样的老调重弹,而且他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将这些旧事像倒粪一样不知疲倦地津津乐道。但他实在喜欢四爷的演唱,他的喜欢与内容无关,只与曲调有关,那曲调总能拨动他的某根心弦。
四爷所唱的,确实是卫营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这故事太令他们怀念了,加上四爷表达的精彩,所以每逢这种时候,他们都会两眼放光、激情澎湃地参与进来,并将故事延续下去。
看着大家兴奋的参与,四爷有些悲伤,他深深地知道,现在的江湖已经不是过去的江湖了,人们只是以过去的辉煌,为如今的虚弱注入一丝并不真实的光。但他也知道,自己必须把这样的鼓词,隔三差五地唱给卫营人听。
“影不治卫,卫不离营”。这话大概有千年的历史了,与野林有关,产生的具体缘由已经无从考证,但如人们议论的那样,任凭风云变幻,这句话一直被事实印证。这很神奇,也很诡异。因而,卫营人曾真正自豪过,尤其在动荡的时代,外界眼中的卫营很牛很强大,很多人都争着与这块福地结亲。
同是一块膏药,在天下缺医少药的时候,它是良药;在遍地都是膏药的时候,它就是块补丁。如今天下太平,卫营人因为不敢离开家乡去远方生活、因为可以偶然离开家乡去镇里乃至影州城见识下五彩缤纷的世界、因为卫营之外的人群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到这里拜谒,而感到失落和压抑,平时大都比较蔫、比较呆滞。他们在这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过着非桃源的生活。
如果没有四爷这样一个“活宝”,真不敢想象他们的生活会单调到什么程度。所以当四爷琴声再次响起,人群顿时鸦雀无声、屏神静听:
三皇五帝到如今
万里江山总更名
三国归晋又分了南北
影州地界乱纷纷
一朝天火坠东北
从此卫营有了野林
野林太极合八卦
执掌风水是八面尊神
隋唐五代滔滔过
宋元明清代代更
任凭他战火纷飞民逃命
任凭他太平盛世抓劳工
我卫营岿然不动坚如铁
我卫营世外桃源乐融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