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可以遗传吗?818史上著名的科学世家》
第9节作者:
秋风语者 但实验室外面的局势却总使我十分不安。中国正受到日本的侵略,我的父亲也由于忧愤过度而与世长辞了。我那时还不太清楚法国战败的严重程度,事实上德国已逼近巴黎。有一天,经法国友人的提醒,我们也开始了逃难。所谓逃难,就是骑上自行车,向巴黎西南方向逃去。走了两天多,就不能往前走了,原来德国军队已赶在前面,把我们这些巴黎难民都拦住了,于是只好坐火车又折返巴黎。 我回到巴黎之后,心情很是沉重。不但祖国被人侵家园沦陷,而且法国也落入希特勒法西斯之手了。进退乏路,报国无问。再有,现实的困难是已到了八月份,中法教育基金会的公费就断了。回国不行,留下来也没有生计,怎么办呢?有一天,我在一条小路上散步沉思,突然抬头看见约里奥先生正向我走来,我吃了一惊,因为我没想到他也没有
我到了巴黎之后,跟着约里奥先生做博士论文实验设备走,竟然留在了沦陷后的巴黎。
事后我才知道,约里奥和伊莱娜夫妇原来是决定要走的,并且已经离开了巴黎,到了法国南方的克莱蒙弗朗,准备上船。可是,临时他们想想不能走。"我们走了,法国怎么办?"于是,他们把当时能够弄到的重水(重水是当时认为可能制造原子堆所需要的重要材料)托付给两个可靠的学生运走,自己却回到了巴黎。 我向约里奥先生诉说了自己的处境。他听了之后说,只要我们自己能活下去,实验室还开着,就总能设法给你安排。当时约里奥·居里夫人尚可以支配居里基金,就把我留在她的实验室继续工作了。
巴黎沦陷后,德国人也占领了法兰西学院的核心化学实度还好,也有盖世太保在实验室监视,但一般情况下不干涉约里奥·居里及其手下的科学工作。约里奥先生做学术报告时,玻特教授也来听听。表面上似乎和平相处得不错,所以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说约里奥先生与德国人"合作"了,意思就是妥协投降了。
但实际上,约里奥先生却在从事地下救亡活动。约里奥先生的助手和学生中,许多都是法国共产党的党员。就这样,约里奥·居里的实验室,表面上由德国人任实验室的监督,实际上却是地下活动的据点。
我在沦陷后的巴黎,度过了1940年和1941年。虽然在科学工作上又有不少长进,但心中总是很不安,一直思念着自己的祖国。这时,从里昂方面传来一个消息,说法国南方还有船开往中国,但不定期,要等机会。听到有这种可能性,我就决定回国。1941年底,我从巴黎来到里昂,在那里暂停,住在中法大学宿舍里,打听船的消息。谁知道一打听又说是走不成了,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里昂大学物理系有个物理研究所,我就到那里临时做工作。 既然不可能回祖国,在里昂长住下去总不是办法,于是想能否再回到巴黎去。但回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法国当时被分为"自由"区和占领区,巴黎属于德国直接占领地区,而里昂却属于维希政府(傀儡政府)管辖的地区。来往于两者之间是要签证的,等于出入国境一样。我已到了"自由"区,就不容易回巴黎了。
我给约里奥先生写了一封短信,问问情况。当时伊莱娜夫人身体很不好(与她的母亲一样,是受了放射性的影响之故),每年冬天都要到法国瑞士边境的一个疗养区休息养病。她在疗养地(属于"自由’’区)写信给我,约我去谈谈。我到那里去陪伴了她两三天。她说既然你回国无路,只要你愿意,约里奥可以帮你弄到回巴黎的签证。1943年 1月,我得到了签证,回到巴黎,在居里实验室继续我的研究工作。
我在居里实验室从一个对原子核科学尚未入问的青年,逐步成长为能够独立进行前沿研究的科学工作者。
日期:2010-08-21 19:11:52
歪一下楼,说几点题外话。
1.楼主前面说过,楼主要8的这些世家,最初的影响基本来自于楼主读过的纸质资料(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呢,更没有搜索引擎)。等到想写成帖子上网与大家分享的时候,一方面为了不以讹传讹,另一方面也许是出于理科生的习惯吧,楼主希望所8内容尽量真实有据,所以会利用搜索引擎查证。
在查证的过程中,楼主对于中文网络信息缺乏真实性的“成见”再一次得到证实。中文网络信息不仅喜欢互相抄袭,造成了虚假资料满天飞,还有一个让楼主很难接受的恶习:不喜欢注明资料来源。就拿大家关注比较多的“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来说吧,百度百科不仅错误百出,而且资料的来源一般也不注明,反观英文版的“维基百科”,不仅外引资料全部给出来源,对于某些未经证实的说法也会明确标注。这个小小的细节,或许也是中国人学风不严谨的一种表现吧。
2.楼主最初写这个帖子的动机,除了8卦情趣的内心驱动外,捎带着还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科普。国人科普观念的缺乏显而易见,这才造成了各路神仙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接一个的招摇过市的乱象。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科学的种子从来就没有真正在中华大地播种过,如何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
我们总是为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得主而耿耿于怀,其实国人不是太天真,就是太不切实际了。或许,等到某一天,我们也能拍出《居里夫人》、《美丽心灵》那样描述科学家传奇一生的大片时,那时候我们再对大奖寄予厚望才是真的有点希望。
3.拍摄于1943年的电影《居里夫人》曾经获得过奥斯卡提名,最后败给了另一部经典名片《卡萨布兰卡》。讲述诺奖得主纳什传奇故事的《美丽心灵》曾经获得过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BBC拍过一部电影,名叫《爱因斯坦与爱丁顿》,推荐给喜欢这类影片的朋友们。
日期:2010-08-21 22:25:51
居里夫人的小女儿伊芙-居里背离了家族的传统,没有以科研作为自己的事业,因为不符合帖子的主题,楼主不准备多表。尽管她与她的姐姐一样很有中国缘,二战期间曾经作为战地记者来过中国。
小居里夫妇没有浪费家族的优秀遗传基因,为人类贡献了一对优秀的儿女,延续了家族的献身科技事业的传统。
大女儿海伦娜Helene生于1927年9月17日,后来在由她的父母创建的核子物理研究所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尽管没有上两辈那样杰出,但仍然可以算得上优秀。除了从事科研,担任一些科研机构的领导,她还是法国政府顾问委员会成员。
为了让世人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族,海伦娜后来写过一本书,书名《放射性与生活:为玛丽亚-居里圆梦Radiation and Modern Life: Fulfilling Marie Curies Dream》。
海伦娜的夫君迈克尔-朗之万Michel Langevin是诺奖得主--著名的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的孙子,成年后继承了祖父的事业,在核物理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回旋加速器之父”。
1932年3月12日,伊伦生下了一个儿子,或许是为了纪念自己英年早逝的夫君,居里夫人把“皮埃尔”这个名字给了自己的外孙。
尽管皮埃尔-约里奥Pierre Joliot与姐姐一样也是在居里实验室长大的,但是他没有选择家族的祖传强项--物理或化学--作为自己的专业。长大后,他成了一名生物学家,在光合作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研究成果。1985年-1986年间,曾经担任过法国首相的科学顾问。与自己的外祖父、父亲一样,小皮埃尔也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同时还是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
2002年,皮埃尔-居里出了一本书——La Recherche Passionnement,英文名Research Passionately,翻译成中文就是《充满激情地研究》,也有人翻译为《研究工作的激情》。算是对家族科研成就的一种总结,抑或是一种揭秘?可惜,楼主也没读过这本书,国内也没见到中文版的。
天才会不会遗传?每个读帖的朋友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楼主不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居里家族的第四代据说也在从事科研工作,媒体报道得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好事!美国科普大师在他的经典名著《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里评价伯努利家族的天才时,这样说道:
“伯努利家族的天才没有虚掷;它只是在数学这个领域开始拥挤得像跑马大赛日的埃普瑟姆赛马场一样时,才投身于与数学具有同样重要——也许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的事情上。”
“天才依然是天才,它的一种表现没有必要比另一种表现‘更好’或‘更高’......也许伯努利家族不再把数学作为家族传统正是他们的天才的又一个例证。”
楼主认为,这样的评价应该适用于每一个科学世家!
日期:2010-08-21 22:55:29
居里家族就8到这里,接下来楼主准备8一个另类世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