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可以遗传吗?818史上著名的科学世家》
第11节

作者: 秋风语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说居里家族是几颗耀眼的明星,那么,哥本哈根学派就是一个星系。处在星系中央最璀璨的恒星,无疑就是尼尔斯-波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
  楼主中学的物理老师是波尔的超级粉丝,因此,楼主最早闻得波尔先生的大名还要追溯到遥远的中学时代。那个时候图书资料很少,只能从老师订阅的几份杂志中看到一些有关波尔的灵性资料,感觉很不过瘾。一直到混进大学,在学校的图书阅览室看到了前面提到的那本《量子史话》,翘了一周课,废寝忘食地读完。那感觉,绝不亚于第一次读金庸的武侠。尽管楼主的读的专业和后来从事的工作与波尔的研究课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波尔的形象还是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

  波尔的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母亲是一位犹太银行家的女儿,因此,波尔有一半犹太血统,这在二战之中,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波尔是在哥本哈根大学读的书,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一些媒体喜欢把他说成是卢瑟福的高足,实在是抹杀了波尔恩师的功劳。尽管波尔曾经与卢瑟福共事过一段时间,也得到了这位高人的指导,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知道,波尔的博士导师不是卢瑟福,是一位名叫Christian Christiansen的丹麦物理学家。

  如果非要给波尔安一位英国籍的老师,那么电子的发现者,著名的物理学家汤姆逊 J. J. Thomson勉强可以算得上。因为,波尔1911年拿到博士学位以后,曾经赴剑桥跟着这位实验物理大师做博士后研究。遗憾的师,前去拜师学艺的波尔带去了自己的一篇批评汤姆逊的论文,导致师徒之间难以融洽地相处。好在离开剑桥去曼彻斯特组建原子物理实验室的卢瑟福慧眼识才,相中了波尔。就这样,波尔被卢瑟福带到了曼彻斯特,一头扎进原子物理学的海洋。

  波尔有着深厚的数学功力和物理基础,天才般地将卢瑟福的研究发现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并以此作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的基础。
  就像著名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说的那样:“我想我可以放心地说,没有谁理解量子力学”。关于波尔先生的学术成果,远不是这样一个八卦帖子所能说清的,咱们没必要说太多。只需要知道,1922年,诺奖众望所归地颁给了波尔先生。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诺奖委员会具有超强的洞察力,排在波尔前一年获得诺奖的,正式伟大的爱因斯坦先生。

  1916年,在英国做出了了不起的科研成果以后,按照中国媒体报道海归的口吻,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波尔先生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怀着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到母校哥本哈根大学以后,波尔成了一位教授。尽管当时还没拿到诺贝尔奖,丹麦政府与卡尔斯伯格基金会( Carlsberg Foundation)还是资助波尔建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1922年,波尔成了丹麦史上第一位诺奖得主,举国欢腾。
  已故的两院院士、激光照排的发明人王选先生生前曾经发过这样的感慨:在我精力最旺盛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没有机构愿意资助我。等到我成功了,各种资助和奖励接踵而至,可是我已经不在科研一线了。
  对比一下王先生的话和波尔的经历,你不得不感慨,人家的政府和基金比咱们的有关部门要有眼光的多啊!
  1954年,作为发起人,波尔倡议创建了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
  1965年,在波尔逝世三年之后,哥本哈根大学将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更名为“尼尔斯-波尔研究所”,掌门人是波尔的儿子Aage Bohr。

  化学元素Bh(原子量107)的英文名Bohrium(中文名是“金字旁”加“波”)是以波尔的姓氏(Bohr)命名的。
  化学元素Hf(原子量178)的英文名Hafnium(中文名是“铪”)是根据波尔的理论发现的,波尔给它命名为Hafnium,以纪念哥本哈根市。因为哥本哈根的拉丁名就是Hafnia。

日期:2010-08-24 18:38:12

  天才到底是不是来自遗传呢?楼主不是研究遗传学的专业人士,无法回答大家。只在这里转一篇新华网的文章和一位遗传学方面的美国博士的博文给大家看看。
  =============================================================================
  新华网文章(原文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6-11/08/content_5302787.htm)
  父子(母女)都获诺贝尔奖 智力可以遗传吗?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专电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是诺贝尔奖父子(母女)得主俱乐部的第七名成员,其父阿瑟·科恩伯格195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否说明智力是可以遗传的呢?西班牙《世界报》日前撰文解释了这个问题。

  国际著名神经学研究专家、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神经科学院院长何塞·马斯德乌认为,智力并不遗传,不过某些神经结构的确具有遗传性,但它们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只有15%至20%,其余则是父母激励教育和子女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
  马斯德乌援引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通过分析双胞胎神经元活动在特定思想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发现智力高低与父母DNA的联系率为20%,其余的智力发展则依据个人生活情况而改变和定型。
  也就是说,个人的坚持努力和外界刺激、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比遗传更重要。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父子(母女)得主俱乐部成员的生活经历都对其职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恩伯格从12岁开始就生活在父亲的显著影响和激励作用下;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8岁开始给母亲居里夫人当助手;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奥格·玻尔是同样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尼尔斯·玻尔的儿子,他从小在物理天才沃尔夫冈·泡利和维尔纳·海森堡等人的影响下长大。

  也许最能说明在培育天才方面外部激励比基因遗传更重要的例子是J.J.汤姆森,他在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并非是汤姆森最大的功绩。不仅他的儿子乔治·汤姆森在193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7名学生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一个后人无法超越的成就:同一位导师培养了8名诺贝尔奖得主。

  不仅如此,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她的父母一样,从事放射性物质领域的研究;乔治·汤姆森发现了电子的属性(其父被称为电子之父);卡伊·西格班在X射线光谱学研究上有杰出贡献(其父也是X射线研究者之一);罗杰·科恩伯格和他的父亲都是研究基因谜团的;劳伦斯·布拉格在25岁时与其父亲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

  因此马斯德乌认为:“一个没有天赋的农民的儿子,其前途并非生来注定。他的努力和坚持将决定他最终的生活。除非患有严重的脑部疾病,任何人在智力上都不会受遗传的限制。”
  丁伯根兄弟就是例证。他们是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对兄弟。扬·丁伯根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尼古拉斯·丁伯根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父母并非才华横溢,但非常注重对他们的教育。
  总之,只要有意愿和爱心,天下所有的好父母都可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
  =============================================================================
  英文好的,可以自己看看这篇博文
  The Nature of Genius I: The Genetics of the X-Factor

  --How genes contribute to genius
  网址: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beautiful-minds/200806/the-nature-genius-i-the-genetics-the-x-factor

日期:2010-08-24 20:37:16

  在8波尔的趣闻轶事之前,先更正前文中的一个错误。在波尔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丹麦已经有5个人拿到过诺奖,波尔是第6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