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可以遗传吗?818史上著名的科学世家》
第12节

作者: 秋风语者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丹麦这个国家很神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09年,丹麦已经产生过13位诺奖得主。按每百万人口诺奖得主的排名,它排在第7位(这个排行榜的制作者有故意恶心中国之嫌,因为我们理所当然地排在倒数第一)。更让中国人气不顺的是,这个国家的男子足球水平还蛮高的,不仅隔三差五地打进世界杯,还创造过“丹麦童话”,以替补身份入围,拿过欧洲杯的冠军。

  楼主之所以说到足球,绝不仅仅因为楼主本人是一位球迷,而是因为我们的波尔先生不仅仅学问好,人品好,而且还是一位几乎达到职业水平的足球健将(据小道消息,他还真的在一家名为 Akademisk Boldklub的俱乐部踢过职业足球)。波尔先生的场上位置是门将,据说他上场时注意力不太集中,当足球在对方半场运动时,他喜欢依着门柱思考困扰他的那些数学或物理难题!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尽管在学术成就与地位上,他比他那同样是哥本哈根大学数学教授的弟弟高出一大截,但在足球上,他的成就可比弟弟差远了。有据可查的是,他的弟弟,哈拉尔德-波尔(Harald Bohr)先生入选过丹麦国家队,还拿过1908年夏季奥运会的足球比赛亚军!

  波尔在丹麦的声望很高,不仅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这种院士头衔他拿了一堆,知名的科学院都以波尔是自己的院士为荣),在学术界拥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在普通民众心目中也拥有堪比超级电影明星的知名度。据说波尔一位学生的家长曾经给他写过一封信,因为不清楚确切的邮政地址,只在信封上写了“哥本哈根 波尔教授”,就把信投递了出去。信发出没多久,忐忑不安的发信人居然收到了波尔的亲笔回信。如今的普通丹麦人更是对波尔熟悉无比了,因为从1997年开始,丹麦国家银行发行的500克朗的纸币上,就印有波尔叼着烟斗的肖像。

  二战期间,由于母亲是犹太人的缘故,波尔担心遭到德国占领当局的迫害,于1943年离开丹麦去了瑞典,然后借道英国,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因为波尔是当时最顶尖的核物理学家,再加上他与奥本海默的同门情谊(奥本海默是汤姆逊的弟子),波尔参与了制造原子丨弹丨的“曼哈顿计划”,担任顾问。正式因为这段不平常的经历,在其后的日子里,波尔与原子能的和平开发利用结下了不解之缘。

  奥本海默曾经建议波尔去面见罗斯福总统,向他阐述与苏联分享“曼哈顿计划”成果的意义。政治成熟的罗斯福总统打了个太极,建议波尔去大不列颠征求英国当局的意见。一生都紧绷着防共反共之弦的丘吉尔觉得波尔的建议是无稽之谈。在一封写给联合国的公开信中,丘吉尔说:在我看来,波尔先生的人身自由应该受到限制,他正处在滑向犯罪的边缘。

  波尔先生无疑是拥有伟大的人格魅力的,否则,在他周围不可能聚集那么多顶尖的天才。这些天才不完全来自自由世界,还有人来自当时的红色政权——苏联。如果说真的存在一个“哥本哈根学派”,那么,波尔就是当之无愧的掌门人。当其时也,“到哥本哈根去”曾经是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子内心深处最神圣的向往!
  波尔创办“理论物理研究所”时,秉持的信念就是:一个好的学术机构,重要的不是一流的科研设备,而是能汇集住一流的人才。写到这里,楼主想起了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的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英雄所见略同啊!对比当下中国的高校,楼堂馆舍建得越来越多,大师呢?即使有,也是死一个少一个了!

  据未经楼主查实的报道,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些大牛,诸如周培源、胡宁等人都曾经去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学习过呢。
  喜欢物理或熟悉物理发展史的基本都知道,在二十世纪,物理学最伟大的成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可以拿中国的少林功夫和武当太极来类比。发生在两大巨人——波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那场论战,虽然不见刀光剑影,却足以让观者心潮澎湃。对于理论物理的发展,其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巨人的身影虽然渐行渐远,留下的印迹却恒久恒新......
  获得诺贝尔奖时风华正茂的波尔
  丹麦1997版500克朗纸币正面


日期:2010-08-25 01:03:53

  前些年,有一部名为《哥本哈根》的话剧很火,曾经在中国话剧界掀起不小的波澜。这部完成于1998年的话剧,作者是英国作家迈克尔-弗雷恩(Michael Frayn)。该剧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曾经在2000年获得过话剧界声誉极高的托尼奖(Tony for Best Play )。
  这部话剧以先锋戏剧的艺术形式,讲述了发生在波尔和沃尔纳-卡尔-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之间的神秘故事。
  海森堡((1901年12月5日 – 1976年2月1日),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也可以说是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最初是一位中学教师,后来由于精通一些中世纪的古老语言,成了大学教授。1920至1923年间,他在慕尼黑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他的两位物理老师分别是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和韦恩(Wilhelm Wien)。熟悉物理史的人都知道,索末菲是一位超级牛师(后面楼主会专门818)。他的数学老师更牛,大名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对于学数学的人来讲,希尔伯特即使比不上牛顿、高斯,那也可算得上是数学帝国大护法级别的高人哪!所谓名师出高徒嘛,1923年,年仅22岁的海森堡就在索末菲的指导下拿到了物理学的博士学位。1924年在哥廷根大学谋得教职,给波恩打下手。后来的海森堡也算是没有辜负他这几位超级老师,为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量子场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2年,波尔先生应邀去哥廷根大学访问,德国人把那段时间称为“波尔节”。大度的索末菲知道自己的学生对波尔的理论感兴趣,就派他从慕尼黑去哥廷根做了一次“调研”。正是在哥廷根,海森堡完全被波尔的理论和他个人的魅力所征服,由此揭开了那个对于物理学而言绝对可称得上“伟大”的时代的序幕!
  海森堡原来的研究方向与原子物理没有多少关系,他的博士论文主题是涡流。据说在“波尔节”期间,海森堡与波尔有过一次夜间散步。那次散步的对话内容打开了他心灵的天窗。1924年9月17日至1925年5月1日期间,在一个国际基金的资助下,他去了他心中的物理学圣地——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那段群英会,促使海森堡在回到哥廷根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开发出了量子力学上的矩阵力学方程。为量子力学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使得量子力学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而不是象我们伟大祖先开创的许许多多的那种逻辑上无法推演,实验上无法证明的玄学。

  海森堡先生绝不是一个书呆子,很热心社会活动。在枯燥单调的科研教学生活之外,他也乐于担任一些政府机构的学术领导职务。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不幸的是,那个时候海森堡的祖国全名叫“德意志帝国”,也称为“大德意志帝国”或“第三帝国”,后人把它叫做“纳粹德国”,他的元首名叫“阿道夫-希特勒”。就因为没有选对“带头大哥”,同样是原子丨弹丨研究机构的领导者,奥本海默被世人称为“原子丨弹丨之父”,享尽尊荣。而作为失败者,海森堡不仅要经受灵魂的拷问,还要接受公众的指责。直到他去世,他背负了三十多年的质疑,也力不从心地解释了三十多年。

  二战期间,海森堡曾经作为占领者,坐火车去哥本哈根面见过波尔。他们之间是否谈起过原子丨弹丨的研发,后人无从得知。这段故事经由艺术家的加工,就成了 开头提到的话剧《哥本哈根》的背景。
  关于纳粹德国为什么没有研制出原子丨弹丨,众说纷纭。但是楼主坚信一点,以德国人的科研实力和工业基础,他们绝对是可以在美国之前造出原子丨弹丨的。要知道,在1945年之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德国人远远超过了英美这两个科技大国。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去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查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