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可以遗传吗?818史上著名的科学世家》
第13节作者:
秋风语者 海森堡的天才与能力毋庸置疑,除了波尔对他的认可,另一位物理学巨人爱因斯坦曾经提名他为192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能同时得到两位绝顶高人的欣赏,即使拿不到诺贝尔奖,那也是一件普通人梦寐以求的荣耀啊!当然了,诺奖委员会虽然牛气冲天地驳回了1928年爱因斯坦的提名,最后还是在1932年把奖颁给了海森堡(实际是1933年颁的)。否则,被玷污的,就不是海森堡或爱因斯坦,而是诺贝尔奖本身了!
日期:2010-08-25 22:40:05
尽管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1902年8月8日 – 1984年10月20日)这个名字最初给楼主的印象是:这是一个象声词,给人一种极强的火车车轮撞击铁轨的节奏感。但是粗略看过狄拉克的介绍(包括八卦资料)以后,给楼主留下记忆最深的是两件事:
一、狄拉克本科期间的某个假期,曾经为一位准备攻读化学博士学位的女子做过高等数学辅导老师。
二、原子丨弹丨之父奥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不仅是一位冷血的杀人武器制造者,还是一位文艺青年。当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丨弹丨在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人迹罕至的沙漠中试爆成功,蘑菇云腾空而起时,他诗性勃发,即席吟诵:
假如一千颗太阳的光焰,
突然都进射到天空,
那就会像是——
至尊的神的光辉。
对于奥本海默的雅兴,狄拉克很不以为然。他批评道:“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将复杂的事情阐释得简单易懂,而诗歌,往往是用深奥难懂的语言讲述简单的事情。这二者水火不容。”
尽管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尔(Bristol),但狄拉克不是正宗的英国人,父亲是来自瑞士的移民。所以,你从他身上看不到一般英国人那种烙在骨子里的幽默感,倒是更符合以制造精密仪器闻名于世的瑞士人不苟言笑的性格特征。童年不幸福的家庭生活加重了狄拉克的严肃倾向,反过来,也让他在科学这条给他带来无尽快乐的路上走得愈发坚定,义无反顾。
狄拉克在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方面都做出了惊人的成就,以至于他提交博士论文后仅仅6年,就与薛定谔一起分享了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狄拉克,恐怕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同时登上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巅峰。尽管他预测的“磁单极”目前还未得到实验证实,但是他语言的“正电子”却早已得到科学界的认可。
狄拉克是一个科学怪人,不善言辞与交际,但是聪明绝伦,勤奋异常。他每周坚持工作六天,周日喜欢自己独自去远足。某些作家,比如海明威,写作时讲究惜字如金。而我们的狄拉克先生,却是惜语如金,以至于他的剑桥的同事们,曾经开玩笑般地定义了一个以狄拉克为蓝图的语速单位:每个小时说一个单词。在他那天才大脑里,一切事情都应该是简单清晰的。有这样一则传闻甚广的轶事:在一次学术演讲后回答听众提问时,有个观众说黑板上的某个方程他没弄懂,能不能请狄拉克先生再讲解一遍。狄拉克听了之后,半天也没反应。尴尬的主持人以为狄拉克没听清,不得不出来打圆场,将观众的问题又说了一遍,这次狄拉克总算开了金口:“这不是一个问题,这只是一个陈述”。
上帝造了一个天才,一般都会再造一个天才伴侣。我们天才的狄拉克先生尽管性格古怪,但还是有佳人欣赏的,后来娶了匈牙利裔美国科学家魏格纳(Eugene Wigner 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妹妹 玛姬特-魏格纳(Margit Wigner),一位来自布达佩斯的美女为妻。而且还中了“买一送二”的大奖,接纳了妻子与前夫所生的一对儿女。就像《非诚勿扰》里的秦奋一样,在生儿育女这件事上,狄拉克不愿不劳而获。后来,他们又生育了两个女儿。
玛姬特应该是一位真正的贤妻良母,这一点得到了狄拉克的同事与学生们的证实。狄拉克与妻子相敬如宾,在社交场合,他喜欢这样介绍自己的妻子:“请允许我给你引荐魏格纳的妹妹,当然,现在她是我的妻子。”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妻子,对于同事或朋友,他同样谦恭有礼!在自己的学术著作或演讲中,对于物理学界约定俗成的“费米-狄拉克统计方法”,他坚持称之为“费米统计方法”。
1929年前后,狄拉克曾经与海森堡同船赴远东讲学,来过中国,曾经在复旦大学做过演讲。在枯燥的航海途中,同样年轻未婚的海森堡喜欢参加在船上举行的舞会,而狄拉克却喜欢把自己独自关在船舱里,甚至质问海森堡:“你为什么要去跳舞?”海森堡说:“在那里能碰到美女,让人心情愉快!”狄拉克感到疑惑不解:“海森堡先生,在没见到她们之前,你怎么能肯定她们是美女呢?”
狄拉克终身的良师益友波尔曾经这样评价他:“狄拉克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的科学家”。没错,世人觉得狄拉克不可理喻,是因为他们内心有着太多的杂碎欲念。
剑桥之所以是剑桥,是因为她能识才,也懂得如何留住人才。剑桥大学给了最适合狄拉克的教职:剑桥大学卢卡斯讲座教授!这不是一般人能得到,它的前任中有个人名叫“伊萨克-牛顿”,它的现任是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日期:2010-08-26 23:10:16
楼主首次接触到“泡利”这个名字,是在高中的化学课本上,跟他的名字相连的是“泡利不相容原理”。在8泡利的伟大成就之前,还是先818有关泡利的趣闻轶事吧,否则,这个帖子就没有越来越没有人看了。
网络上有关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先生的科学笑话随处可见。楼主为大家搬点砖吧:
1.泡利效应——据说,虽然泡利是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但是肌肉的协调性却让人不敢恭维,属于那种“走进厨房一路响”的人物。他的传记作者透露,为了拿到驾照,他曾经计划在上完一百节课之后才去参加考试。
据说凡是他老人家足迹所至,实验室里不是电源掉电,就是试管崩裂,要么就是仪器设备罢gong不动,总之他一到实验室门口,他的朋友或同事们就如临大敌。这就是传说中的“泡利效应”。
某一次,泡利没露面,一位朋友的实验还是难以顺利进行。朋友很纳闷,莫非“泡利效应”失灵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当天泡利坐的火车途径朋友所在的城市时,曾有过短暂的逗留。
2.海森堡曾经在爱因斯坦后期致力研究的“统一场论(grand unified field theory 简称GUT)”上下过很多功夫,试图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统一起来。在某次一个电-台-节-目中,他迫不及待地宣布,他与他的同事泡利一起抓住了物理学的圣杯(指GUT),只是某些细节还有待深挖。媒体风闻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后就去采访泡利。泡利毫不留情地说:海森堡是贸然宣布这个消息的,甚至都没有与他商量过。为此,泡利还立即给他的好友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写了一封信。在信纸上他只画了一个四方形,下面写了一行注释:这就是要展示给世人的,我本可以画得象提香(注:Titian是著名的意大利画家)一样好,只是缺乏一些细节。
3.泡利还在做博士生时就为一本百科全书写过有关“广义相对论”的词条,甚至为此得到了爱因斯坦本人的赞赏。他的才华毋庸置疑,同时他的傲慢也让人难以接受。某一次,在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有人将他介绍给荷兰莱顿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保罗-埃伦费斯特(Paul Ehrenfest),此人很欣赏泡利的学术文章。一段不愉快的交谈后,埃伦费斯特气急败坏地对泡利说:“我喜欢您的文章胜过喜欢您本人。”泡利面不改色地回答:“很遗憾,我对您的印象正好相反!”
4.某一次,泡利读他同事的论文,读完后他评价道:“这不正确!”停顿了一会,他补充道:“这甚至连错误都算不上!”。
5.尽管泡利在专业上的建议很受同事和朋友的重视,但是他的直率也常常让他们下不来台,难以接受。有一次,一位朋友请泡利给他的论文提意见,看完论文后,泡利说:“我不介意你思维迟钝,但是我强烈反对你自己还没想清楚,就把它写出来拿出去发表!”(在楼主看来,泡利的这个评价,对于中-国-目-前90%以上的所谓的学-术-论-文的作者,依然是有效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