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可以遗传吗?818史上著名的科学世家》
第15节

作者: 秋风语者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至于那位朋友说的什么“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来自于一位名叫Alexander Pope 的诗人,原文是: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按英文直译过来就是:大自然与她的定律原本都隐藏在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变得光明。
  传神一点,可以译成“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类似于有关孔子的最高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曾有人说,这是杜甫的诗作。但是,证据却没什么说服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位诗人的崇高致敬未被允许刻在牛顿的墓碑上。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可算是牛顿的“墓志铭”。
  楼主以为,不管是否出自名家之手,这句话孔子是否当得起暂且不论,牛顿应该是绝对配得上的!


日期:2010-08-29 18:22:19

  对于关注这个帖子的学生朋友,楼主斗胆冒昧进言:如果您有心从事科研,请一定要学好外语!或者干脆就是说学好英语!
  在欧洲民族国家兴起之前,欧洲的标准学术语言是拉丁文。一般的学术文章或著作,都是以拉丁文写成的。语言的统一规范,避免了歧义的产生和谬误的流传。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般都有图形或数学公式,纯粹靠自然语言是根本阐述不清楚的。
  今天我们所接受的很多错误的东西,如果您能直接查验原文,您会发现很多来自有意或无意的翻译错误。所以,为了接近真相,您还是努力学好外语吧!
  前面有看贴的朋友建议楼主简单描述一下这些科学大牛的学术成果,这个提议对于楼主来说,根本就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
  一、楼主学识有限,对于很多科学家的专业一窍不通,如何能根据自己所看的一些无法证实的描述以讹传讹呢?
  二、有些成果的描述没有图形和数学符号根本描述不清,而这些是一个普通的HTML网页难以做到的。
  三、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许多成果再怎么科普,您也是看不懂的。前面有人批评霍金的科普著作写得没有著名的科普作家乔治-伽莫夫的作品通俗易懂,楼主觉得这种批评真的太轻率了。就算是霍金的同行,或者是目前在读的物理学的博士生,有几个人能看懂霍金的论文?如此艰深的专业,无论作者如何妙笔生花,普通人要想读懂,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或许是科普作品流行程度低最根本的原因吧,因为他对读者的起点要求高。


日期:2010-08-30 18:52:08

  哥本哈根学派是以量子力学方面的成就扬名立万的,接下来要8的这一位,其重要成就不是在量子力学领域取得的,严格来讲,不算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但是她与波尔却多少有一些学术方面的交流或者说互相影响,所以楼主也就把她放进哥本哈根群雄里来818。
  一个偶然的机会,楼主读了一本名叫《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家群体透视》的书,其中有一章,专门讲述在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科研领域里脱颖而出的女性科学家。后来,楼主又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与诺贝尔失之交臂的十大科学家》的帖子。这两份读物都提到了同一个人,引起了楼主的特别关注,看过楼主前面写的诺奖趣闻的TX一定能猜出个大概,没错,她就是屡获提名却从未折桂的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1878年11月7日-1968年10月27日)。

  迈特纳1878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她的父亲菲利普-迈特纳( Philipp Meitner)据说是奥地利第一位犹太律师。儿时的迈特纳名叫爱丽丝(Elise),后来她自作主张改为莉泽(Lise )(有点像台湾作家三毛哦,因为觉得父母起的名字“陈懋平”太难写而改为“陈平”),小小年纪就很有主见。
  在迈特纳求学的年代,国家一般不允许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也许是因为家庭属于社会高层的缘故吧,迈特纳成了社会偏见的漏网之鱼,顺利地完成了基础教育,并且在1901年进入了维也纳大学,成了大物理学家路德维希-波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的学生,1905年拿到博士学位。
  1907年,为了听取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的理论物理系列讲座,迈特纳来到德国并留在柏林,与奥托-哈恩(Otto Hahn)开始在柏林伟大的有机化学家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的研究所工作,从此两人合作工作达30年之久。普朗克对于女性的歧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感谢上帝,他对迈特纳网开一面,为物理学界留下了一位奇才。迈特纳或许更应该感谢她那位伟大的父亲,正是他的爱和金钱,支持着迈特纳可以从事自己最心仪的事业。因为在那个年代,女性,仅仅因为你是女性,你再杰出,你也得不到正式的教职,更拿不到薪水!

  1946年迈特纳赴美国讲学的时候,她被人称为“原子丨弹丨之母”,因为正是她奠定了核裂变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1933年神经质的阿道夫-希特勒上台以后实施的一系列反犹政策,迈特纳失去了她在柏林的教学许可,但是可以在实验室继续从事科研工作。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与泡利一样,迈特纳被迫成了德国人。但是由于她的犹太血统,她的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于是,她经荷兰、丹麦逃往瑞典。在瑞典,迈特纳照例碰了很多壁,幸运的是,在斯德哥尔摩,她与那段时间经常往来于丹麦瑞典之间的波尔建立了工作上的联系,或许是因为波尔的引荐,她得以进入曼内-西格巴恩(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192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前面有提到,他儿子于1981年也获得了诺奖)的实验室做研究。与此同时,她与哈恩以书信往来的方式,保持着学术上的合作。

  在逃亡之前,1935年,迈特纳和哈恩就开始研究铀核在中子轰击下的反应变化。哈恩的专业是化学,迈特纳的专业是物理,他们的合作堪称是珠联璧合。1938年,迈特纳离开德国后,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合作,继续对铀核研究。
  现有证据表明,哈恩虽然在实验中发现了核“破裂”现象,但是他无法对此做出解释,只好写信求教于迈特纳。应用当时的“液滴”(liquid-drop)原子核模型,迈特纳和她的外甥奥托-弗里施(Otto Robert Frisch)一起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子导致的铀的裂体:一种新的核反应》的文章,第一次为核裂变提出了理论基础,并首次应用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c),解释了为什么原子核裂变会释放出的能量。尽管这项成果意义重大,并且哈恩后来也凭此获得了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他不仅不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上为迈特纳署名,而且还强词夺理地说这是一项纯化学方面的学术成果,无情之外,还有点无耻啊!

  凭着敏锐的头脑,迈特纳迅速地想到了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可能导致原子核裂变应用于军事目的,这为原子丨弹丨的研发埋下了伏笔。正是出于对掌握了核裂变成果的德国人据此开发原子丨弹丨的恐慌,当时在美国的一批知名科学家,劝说爱因斯坦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希望美国能赶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丨弹丨,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的前奏。迈特纳拒绝了美国人的邀请,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最后变成杀人利器。不仅仅是出于对其学术成就的青睐,或许更多地出于对其人格的尊敬,爱因斯坦称迈特纳为“我们的玛丽亚-居里”。

  1949年,迈特纳获得了瑞典国籍。后来,她迁居英国剑桥,一直到她于1968年89岁高龄时去世。按照她的遗愿,她被安葬在她弟弟(1964年去世)的墓旁。
  迈特纳终身未婚,也没有任何绯闻。如果非要给她安个情人,那就应该是她挚爱的物理学了。在她的墓碑上,镌刻着她的外甥奥托-弗里施为她写的墓志铭:
  莉泽-迈特纳,一个从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学家。

日期:2010-08-31 23:22:5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