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一生伟大,修的陵墓更是极其奢华。就连墓外的浮雕都十分精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两个浮雕石马,分别叫“飒露紫”和“拳毛騧”, 就是盗于昭陵,它们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四个浮雕,一起被称为“昭陵六骏”。
温韬只喜欢金银珠宝与丝织绸缎,书画一般情况下都是经过装裱的,粘上绸缎再贴上宣纸。像兰亭序这样的名作一定裱有最好的绸缎。可温韬是个老粗,可能都不太识字,于是大量的名画名贴就把他从绸缎上撕下来,兰亭序如是在昭陵,一定是这样的命运。
考古专家和学者都有一个美好的设想,武则天也是个文雅之人,可能建议高宗李治把东西从昭陵取出,最后葬在乾陵。但我更相信兰亭序在昭陵,李治那个没出息的孩子最怕他老爹太宗,他一定不敢。况且太宗之后,再没有任何史料对兰亭序有过记载。虽然我同意东西在昭陵一说,但我也对专家们的美好设想,充满期待。
温韬盗了大量唐王陵,又因此事,在盗墓史中被称为“史上最大危害盗墓者”。
唐代的故事我们先说这么多,我们下午要说的是铜器,所以跳过混乱的五代十国,我们讲一下宋代,因为铜器在宋代有过最后的一次大繁荣。
青铜时代的没落
宋代的青铜器有过一次繁荣,还是因为我们那位最有品味的皇帝宋徽宗——赵佶。
历史上开国皇帝一般是不太注重文化发展的,因为他们看到灭掉的前朝帝王都是满屋的金银珠宝,知道一玩物就丧志。我们说过的虞美人作者后唐皇帝李煜,据说就曾做过一个金质大莲花,花的中间是个莲藕,有脸盘那么大,是个舞台。我估计那个台子可能是铜的,那个莲藕倒可能是金的。就在这么大个地方上,他让美女们上去跳舞。你脚大了肯定是要掉下来的,但有一个美女跳得很好,因为她的脚用布缠过,十分小巧。这东西后来被宋太祖搬走了,也让那个美女来表演了一下,效果不错,但是他感觉那个东西太浪费了,让人拿去化掉,美女改在地上跳,小脚他也感觉是很好看,于是全国的美女不美女的一律开始缠小脚,是好是“三寸金莲”,一直缠了一千年。这三寸可是要竖着量的啊,但是现在的姑娘们全部横着量都能超过三寸。
他派去攻打后蜀的军队完成任务之后,给他带回了很多战利品。他看到一个盆子,金子做的,上面全是宝石,于是就问带队的将军:这东西是个什么玩意儿?将军马上回话:禀皇上,这是从后蜀国王孟昶床底下掏出来的,是个夜壶!太祖一听就火了:撒尿他都敢用这个,怪不得他亡国,这也是个亡国的东西,拿出去给我砸了!” 于是我们今天没机会看到这把能亡国的金夜壶了。
建立的国家经过前代开国国君的努力,慢慢的就强盛起来,于是再过几代,无一另外,勤政的开国国君们的后世传人,就都开始享乐。历史也奇了怪了,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都让历史一次一次的重演,但这也是历史的规律。
宋代的第八位皇帝赵佶,是神宗赵琐的儿子,上一任哲宗皇帝的老弟,公元1100年继位。元号分别是政和,重和,宣和。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时期,当时的宋代GDP占全世界的80%。宋代当时每年交给辽国的贡品好像是:白银三十万两,帛二十万匹,很多吧?对宋来说,不多!也就是两个普通县一年的收成,宋朝这样的县上千个,用钱换和平,他换得起!
徽宗赵佶是个对中国文化贡献很大的皇帝,我们在说陶瓷时,也要重点说到他。
赵佶的个人修养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品味最高的皇帝了。治国就不提了,我们说文化。他设立了文思院,亲任院长,招募中国最好的画家书法家进院进修,同时创作,皇帝亲自指导,台北故宫还有一件镇馆之宝《万壑松风图》,就是宋代画家李唐在赵佶的指导下完成的。我老说镇馆之宝,一般博物馆是只有一件,台北故宫太多好东西了,哪一件都不得了。重要的是徽宗在宣和年间编了两本书《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这两本书很重要,收藏了历史上重要书籍的目录和重要绘画的图录,就有大量青铜器物的绘画形像收录其中。
宣和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收藏热,大量的仿品也随即出现。
历史上重要的收藏热约有五次:宣和时期,明代晚期,康乾盛世,清末民初,还有今天。每一次的收藏兴起,仿品也有高度发达,为什么?有市场嘛。宋代的仿品在当时叫做赝品,因为它是仿的,不值钱。但是放到今天全是真品,历代的出名青铜文物在这一时期民间都开始大量仿制,宫廷也按画谱仿制青铜器。宋代的青铜器在今天是存世最多的,也十分精美,很多存世的三代铜器,大多是宋代仿品,因为制作精美,放到今天,全是青铜收藏的热门器物。
这都得益与我们这位喜欢文化,品味极高的书画皇帝。
青铜器在这之后,几乎淡出人们视线,因为宋代开始陶瓷完全兴起,黄铜不久之后也大量出现,我们能看到明代的钱币,都已经开始使用黄铜。于是青铜文化完全没落,只有在每次收藏之风开始时,才昙花一现,为收藏市场提供点赝品,官方与民间都已不大量使用。
宋之后,为元明清,很少再有名贵青铜器出现了。但我们再说两种著名铜器——“掐丝珐琅”与“宣德炉”。
东方奇葩与盗墓
掐丝珐琅有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名字“景泰蓝”,成名于第七个明代皇帝,明景帝朱祁钰的景泰年间。宣德炉就是我们那个喜欢玩蛐蛐的第五个明代皇帝宣德皇帝开始铸造的,两种东西都是中国铜艺术的奇葩,收藏家们的挚爱,但我说的是真品。因为这俩东西仿品极多,尤其是宣德炉。
按时间先后,我们先说景泰蓝。你说我时间搞错了?没有!景泰蓝成名于景泰年间,但元代就有大量的产品出现,它最早的记载就是出现在南宋的文献中。
这东西是个外来的文化,来自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看着花花绿绿的,但是它的主色调是波斯人喜欢的蓝色。它以铜为胎,再用很薄的铜片,掐出一个个空心图案,再把这个铜框焊到铜胎上,在铜片的立墙里再填上各色硬彩料,入炉烧制。烧完之后拿出来,先打磨平整,再抛光,于是一件成品就出来了。
景泰蓝是到了明代景泰年间,因皇上喜欢,所以大量推崇,于是成名,改叫景泰蓝。这东西以前就叫掐丝珐琅,是皇家专用的一种器物。现在内蒙牧民的毡房里,或是西藏的寺庙中都常有真品景泰蓝发现,因为这种东西少数人民特别喜欢,又好看又不怕摔。是当时党中央为了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交流送去的礼物。
还有一个人特喜欢这种东西,乾隆皇帝,现在存世的景泰蓝器物除了明代景泰款的之外,乾隆款的最多。西方人喜欢这个,于是清末民初,大量景泰蓝流向了西方,也以乾隆款的居多。景泰蓝多器物多为三类:餐具与供器和陈设器。餐具多见于元代与明代,像多穆壶,茶壶,盘子,碗之类的,也有部分是陈设品。清代多供器,就是烧香拜佛或是祭祀时用的器物。古代祭祀有严格的制度,礼器也有制度。有铜的,有金的,有瓷的,有石头的,也有景泰蓝,清代很多这样的礼器。,像烛台香炉之类的东西。
景泰蓝有个问题,就是不好鉴定。因为它是铜的,底款是可以被磨了再刻的,不行底都能换。现在留世的景泰蓝没有一个元代款的,但是从器物本身的特征来看,那就是一个典型的元代器物,但刻的是明代款。
景泰蓝造型精美,色彩绚丽,制造成本很高,多为皇室专用,是一个名贵的收藏品。
至于宣德炉就更好玩了,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能被认定是真的。这东西因为失腊或是翻砂铸造,很多都是一样的,而且有上百种颜色,八种底款,很多鉴定专家一看这个东西就头大。
但是它很有名气,因为造型简单,实用性强,皇上用,大臣用,老百姓用,和尚们都用,真的是一种普及性很强的器物,谁用谁知道!用了都说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