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这么简单。概念事实上存在于你的大脑之中,是你的一种思想活动,是你对万事万物在大脑中的认知。当你看到一棵树,或者听到“树”这个词的时候,你大脑中所反映和意识到的内容差不多就是概念。这里面有大脑中浮现出的形象(有叶子有枝干,根在地下,往天上长),也包括一些深层次的认知(具有木质实心茎秆的多年生植物)。当然,这些概念不是一天形成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同时也说明了形象思维和抽明思维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交替出现在我们日常的思维过程中。因此,不可能说早饭前进行形象思维,早饭后再来一会抽象思维。
概念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它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仅仅在于,你必须靠后者才能让别人听得见、看得见。但是,即使是你能认识那些字词,也不表示你脑中有和这些字词对应的概念。请看看下面一段话:
“近年来国外大量研究显示,沥青在从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的迁移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极性化合物,而且迁移过程中极性化合物会渐渐变为非极性化合物,这样包围沥青质的极性化合物会越来越少,沥青质就会发生凝聚,表现为老化特征。”
“近年来”、“国外”我们都明白,“沥青”这东西也见过,不知道什么成份,不过差不多还算有点儿印象。但是“饱和分”、“芳香分”、“极性化合物”这些术语就显得很专业。我承认有些人能看得懂,但是更多的人不知道这段话是在说什么。所以,哎呀,看不懂就对了,因为你只认得字,但是这些字代表了什么,在你大脑中没有概念。
但是,同一个概念可能对应好几种语言或者表达方式。比如“雨”,它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就是“rain”。反过来,同一个词语可能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概念。下面这则笑话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父亲下班回到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到两个孩子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心想应该关心一下儿子们的学习,于是对他们说:“你们说说,什么是火?”
大儿子说:“火就是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
父亲把目光移向小儿子,小儿子嗫嗫嚅嚅,半天也不答上来。
父亲见了很不耐烦,大声吼道:“你聋啦!我问你什么叫火!”
小儿子哭丧着脸说:“您发脾气时叫火……。”
对于抽象思维来说,概念仅仅是最基本的元素,是出发点。要想进行真正的思考和推理,概念之间需要用连接词串在一起,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意思、一个论断或者断定,这叫做命题。比如:
3乘以3等于9;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大白菜掉价了;
伞可以遮雨。
今天我坐公交车回家,在中途的一个站点停靠时,遇到一个女同志和司机对话。她显然不知道这辆车开往哪里,所以她想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搭乘这辆车。他们的对话如下:
——这个车到哪儿?
——到终点站!
看得出司机今天的心情也许不是太好。但非常明显的是,他的回答也是命题。
多数命题是存在于你大脑中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是你从小通过玩耍、观察、推理和学习各门功课形成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肯定也学会了将概念变成命题的技巧。就象有一位名叫赵国求的研究员在他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将“石榴树的花是红色的”说成“红色的石榴树是花”,那就要犯精神病。
现在,从概念到命题,再到推理,这是一个完整的抽象思维的全部过程。换句话说,任何时候,人们要进行抽象思维,就必然要依赖于这三种形式,尽管也许现在才意识到这一点。
形象思维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因为形象思维是发散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没有定势,不需要规则,只要你有足够的想象力,想到什么都可以。当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井盖的时候,你不能说想到硬币就是正确的,而联想到猴子的屁股就应该被禁止,没准儿你还能把硬币和猴子屁股在脑海里不断变换而有所发明创造呢。哎呀,谁能说得准呢!
和形象思维不同,抽象思维通常被认为是在追求真理,因而会出问题。由于抽象思维包括概念、命题和推理,所以,如果这三个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麻烦就来了。
这不是一个最近才被发现的问题。最早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人都生活在打死你都不愿意去的年代: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和公元前4世纪与1世纪间的希腊。
在我国,最早研究这方面问题的是古代那些清高的人,他们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些人通常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穿梭,由于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这个世界比平时要稍微热闹一些:王五与赵六握手言和了,但是张三与李四却打起来了。除了东奔西跑,他们也有闲的时候,有的是时间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当然,这帮人也有代表,通常都是些杰出人物,高兴的时候也著书立说,毕竟他们是名人嘛。比如墨子就写了《墨经》,公孙龙写了《公孙龙子》,这些书都很有意思。
公孙龙以“白马非马”而闻名。有一天他骑马过关隘,守关将士说不许骑马过关。于是他说,“马”是就形体而论的,而“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形体和颜色不是一回事儿,所以“白马”不是马①。
============================================================
注①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这秀才无理还要辩三分。这守关的人当然也不是白痴,哪能由着他胡来,所以据说还是不让他过关。当然,这件事本身差不多也仅仅是传说。
============================================================
很显然,“白马非马”玩的是概念。换句话说,古代的人很早就懂得概念的重要性,如果概念不清,就算没有感冒发烧,也会说昏话。不过在那个时候,他们把“概念”称为“名”。他们平时有的是时间,把一些问题钻研得很深入,经常玩一些概念的把戏,把大家搞得目瞪口呆、张口结舌,明明知道他们说的话有问题,但就是不知道错在哪里。
公孙龙是赵国(就在今天的山西那一带)人,当时秦国和赵国有约定,不管谁有事,对方都要过来帮忙。后来秦国攻打魏国,赵国非但没去帮忙,反而背地里还想解救魏国。为这件事情,秦王很生气,派人到赵国交涉,问他们为什么言而无信。赵王一时间没了主意,又很害怕,就和大家商量,最后公孙龙出了一个主意,建议赵王也派人去责问秦王,问他为什么在赵国解救魏国的时候,秦国不去帮忙。
但是,除了这段比较繁荣的时期之外,由于各种原因(当然是有原因的,但好象谁也不太能分析得特别清楚,毕竟那是历史),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太大进展。所以,我们只好将目光转向西方——
在西方,这方面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而且开始于一个叫亚里士多德的人。提起希腊,我想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这是一个地球上为数不多的老早就产生了文明的地方,要知道,中国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就起源于这里。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一个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那时,他的研究是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来进行的,这当然并不奇怪,因为哲学研究的是精神领域里的问题,而思维恰恰与此密切相关。公元前336年,他在雅典开设了吕克昂学园。在教学活动中,亚里士多德通常是在学生们的簇拥下沿竞技场的游廊边散步边讲授学问,所以,后人一般称这里形成的学派为“逍遥学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一生人格特征的典型写照。亚里士多德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包括著名的《工具论》。
《工具论》不是独立的一本著作,而是《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辨谬篇》的总称。在这些著作里,他阐明了“三段论”的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这样来表述:
人都是要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这句话流传范围很广,差不多还算有点儿文化的人都能背诵。从抽象思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从概念出发,从已有的命题得出一个新命题的推理过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