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中国的“名”或者“名辩”这样的称呼,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研究的对象属于叫做“λογοs”的范畴,有“词语”、“言语”、“思维”、“推理”的意思。即使是在当时,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层次。他的弟子,以及后来那些更多的人继续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最终使这门学问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昌盛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英语逐渐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人们似乎已经忘了“λογοs”这个单词,更别说它在法语、德语里的拼写方法(尽管事实上这些国家都出过这方面的杰出人物,比如马克思就是德国人),只知道它在英语里叫做“logic”,发音听起来很象是“老饥渴”(这会让人觉得和吃喝有关系),但是基本意思没变,还有“语言”和“思维”之类的意思。在中国近代史上,严复①将其称为“名学”。1902年,他翻译引进了《穆勒名学》。后来,干脆把这个外来词连同它的外国发音一起引进来,直接叫做“逻辑”,而这门学问则叫做“逻辑学”。
============================================================
注① 严复(1853-1921),福建省候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段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
逻辑学最早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哲学则以深奥晦涩而著称,因此逻辑学也并不比哲学更容易让人明白到哪儿去。在生活中,有关哲学和逻辑学的著作也很少有普通人愿意读,好象做这门学问的人天生就不愿意让普通人明白他们的思想和成果。所以,当他们在高兴的时候突然抛出一句“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生殖器官的鉴赏从而产生生理上乃至心理上的愉悦感”这句话时,你千万不要觉得奇怪,他们其实在是说“嗅花香很舒服”②。哲学语言有时也用于解释某些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的事实和理论,比如“地震是地球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及其外部表现”。看到这句说,我们似乎明白,但也模模糊糊,只能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逻辑学是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很多人也愿意迎合大众的口味,所以现在很容易找到一些通俗的逻辑学读本,既浅显又明白,真是再好不过了。
============================================================
注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非得把“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说成是“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再生产以及女人生孩子”,说实在的,至少我个人无法接受。
============================================================
哲学和逻辑学是人类最早就开始研究的学问之一。这可能是因为研究这两门学问不需要烧瓶、试管、显微镜和大型电子对撞机这些复杂的玩意儿,也不需要你了解原子、电子的内部构造。如果愿意,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步入这个领域,就象一位东北二人转演员常说的那样,只要你的脑瓜子没有“让耗子给嗑了”。现在,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学科分类目录中,逻辑学是与数学、物理学等并列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
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人在抽象思维方面不是完美的,或者说经常是有缺陷的。据说有位美国参议员对逻辑学家贝尔克说:“所有的共产党人都反对我,你也反对我,所以你是共产党人。”贝尔克当即答道:“亲爱的参议员先生,您的推论真是妙极了!如果您的推论能够成立,那么下面的推论也能成立:所有的鹅都吃白菜,您也吃白菜,所以您是鹅。”
还有一次,有位老师让他的学生把家长叫来,“你的孩子很不诚实,希望你做家长的能好好教育他。”在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办公室之后,老师很严肃地说道。
家长还没来得及开口,这个学生却抢先说:“老师,你诚实吗?”
“是的。”老师回答。
“你知道吗,这就是为什么你到现在依然是一个穷教师,而我们家有上百万资产的原因。”学生对他的老师说。
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愤怒的例子(要知道,这位父亲当时就站在旁边,以一种非常欣赏的表情观看他的孩子舌战老师——但愿若干年后他依然能有这样的表情),如果老师学过一些逻辑学知识的话,他本可以当面驳斥这种谬论,但是,遗憾的是——他没有。
这是个逻辑推理的问题。学生的错误在于从“诚实”这个前提出发,根本推导不出“百万资产”这个结论,它们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这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在不需要肢体冲突这种为数不多的能让逻辑学显得虚弱无力的场合,逻辑学通常是捍卫自己尊严的利器。
这样介绍逻辑学可能不是太好,好象我唯恐这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场战争。但是,无论如何,正是因为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斥着错误的言论和思想,逻辑学的任务就是总结抽象思维的规律和特点,希望人们在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明辨是非,与伪存真。更重要的,让我们自己在说话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很高的思维品质。说实话,这可不是唱高调,大家可能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但是,伽里略做了一个思想实验,仅仅用一个抽象思维就推翻了它。他想,如果亚里士多德是对的,那么将一个大的石头和一个小的石头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石头,当它们下落的时候,大的石头会被小的石头拖累而总体上变慢;另一方面,因为当两块石头绑在一起之后,会变得更重,从而总体上落得更快。从同一个前提出发,居然能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只能说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所有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一样快的。
逻辑学首先研究了概念和命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准则。比如对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如果不正确地使用,就有可能发生逻辑错误: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
《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
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就能读完的。
以上推理过程中的错误是如此地明显,任谁都能很轻易地看出来。但是,其中的原因却很隐蔽,不容易看得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儿?
在逻辑学中,概念及其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人都是要死的”和“亚里士多德是人”这两句话,里面的“人”是同一个概念。而在这里,“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就能读完的”和“《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这两句话,里面的“鲁迅的作品”则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的意思是鲁迅作品的总称,而后者则是仅仅指“《孔乙己》”。这样就违反了三段论的格式,以致于发生错误。逻辑学要求,在一个单独的抽象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命题必须保持一致,这叫做同一律。如果违反了同一律,就会发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偷换概念”、“偷换命题”或者“混淆概念”这类错误。
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遵守着同一律,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拥有这种技能,是我们从出生之后一直从周围学习并不断强化的结果。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学会了偷换概念或者转移话题的本领,这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不知道是习惯使然,还是因为逻辑学知识普及得不够。下面是另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批评别人没把小孩子看护好:
“哎呀妈呀,车来车往的,你怎么能让小孩子往街上乱跑!”
也许是态度有些太过于严厉了,被批评的人多多少少有些不服气,他说:
“把小孩儿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那还能有利于小孩子的成长吗!”
你看看,本来说的是小孩子不能在街上乱跑,被批评的人却转移了话题,扯到把小孩子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上去了。
同一律不是唯一的逻辑学基本规律和逻辑准则,其它的还有矛盾律、排中律,等等。特别是矛盾律,我们应该是最熟悉的,它其实就是成语“自相矛盾”。在小学的课本里,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卖兵器的人,既说自己卖的矛非常锐利,没有盾是它戳不透的;又说自己卖的盾非常坚固,没有矛能戳透它。从逻辑学上来说,在一个独立的抽象思维过程中,命题之间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这就叫矛盾律。
亚里士多德开创的逻辑学是古老的,超过了两千年。所以,相对于逻辑学后来的发展而言,它是古典逻辑。
人的思维当然是复杂而多样的。所以,换句话说,逻辑推理是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的。比如,在过去的三年里,某学校在全省的会考中都取得了第一名,这样,人们会倾向于认为,明年的全省会考,这个学校同样会取得第一名。可以看出,这是基于归纳以往的情况而得出的结论,叫做归纳推理。但是,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靠不住的,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错的。谁能保证在明年的全省会考中,该学校就一定会保住第一名的位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