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计算机的迷雾》
第31节

作者: sholber
收藏本书TXT下载
  再比如,老张不幸感冒发烧。他突然想到,前一段时间老刘也感冒发烧,而且自己的很多症状都和他一样。于是他觉得,问问老刘都吃的什么药,自己也买来吃一吃,感冒就能好,这就叫类比推理。但是,和归纳推理一样,这种推理同样不能确保一定是正确的。
  也许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象归纳、类比这样的推理形式实在是没有办法来保证它们总是正确的,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和其他严肃认真的古人一样,他有着不找到真理誓不罢休的劲儿。就这样,他还真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三段论。
  三段论有很多种格式,其中最典型的一种格式是这样:
  所有M是P;
  所有R是M,

  所以,所有R是P。
  一旦固定了这样的格式,在往后的任何时候,如果大脑中出现了这样的抽象思维,只要前两句是真命题,那么,推理的结果,也就是第三句话,就必然也是真的。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前两个命题中,M必须遵循同一律,也就是保持同一种概念不变。
  看起来亚里士多德是在发明一种公式,或者说一种形式。要想得出一个真的、正确的结论,只需要严格套用这种公式,并确保前两个命题为真就行了。这也使得他开创的逻辑学在后来的岁月里有了另外两种名称:演绎①逻辑和形式逻辑。特别是在他归天之后,他的后继者,以及后继者的后继者们,终于可以走出来,为它添砖加瓦,使它发扬光大,而且这一干就是一两千年。

  ============================================================
  注①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
  ============================================================
  演绎逻辑,或者说形式逻辑,侧重于从形式上进行推理和论证,也就是“演绎”。尽管象归纳这样的推理形式在生活中可能用得更多,但它们却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就象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这样,在这门学问中,形式就成了追求真理的主要手段。除了上面所说的三段论外,其它的逻辑形式也很多,比如联言推理、选言推理,等等。

  要想了解联言推理,举一个例子可能是最好的方法。这里有一个推理题,可以用来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桌子上有两张牌,2的右边是5,红桃的左边是方块。请问这是两张什么牌。
  这当然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不过重要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人类的大脑都是训练有素的,当我们看完题目之后,很自然地意识到这是一些命题:
  左边的牌是2;
  右边的牌是5;
  左边的牌是方块;
  右边的牌是红桃。

  现在,我们的大脑会进行联言推理,从这些命题得出结论。而且,看起来联言推理仅仅是把所有已知的命题“集中”起来:
  左边的牌是2,而且左边的牌是方块——〉左边的牌是方块2。
  右边的牌是5,而且右边的牌是红桃——〉右边的牌是红桃5。
  上面的这两个推理过程就是联言推理。在联言推理中,象“右边的牌是红桃5”这样的结论称为联言命题,而它的每一个前提“右边的牌是5”、“右边的牌是红桃”则称为联言命题的支命题,简称联言支。
  和三段论一样,联言推理人人都会,我们很自然地都会做这种事情。这似乎表明逻辑学只是在做总结工作,在记录人类都有哪些思维形式。
  然而,逻辑学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做出正确的推理,或者如何在别人向自己兜售其推理的时候,知道它是正确的。
  这正是形式的优势之所在。对于联言推理来说,如果所有的支命题都是真的,则联言命题就是真的;而只要有一个支命题为假,则联言命题就是假的。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左边的牌是2”这个命题为假,那么结论“左边的牌是方块2”就是假的。这样,只要判断一下所有支命题的真假,即可知道推理结果的真假。

  这是联言命题的正向推理过程。反过来,如果联言命题是真的,则可以断定所有的支命题都是真的。但是,如果联言命题是假的,则无法判断哪一个支命题是假的。
  比如,要是事实证明“左边的牌是方块2”为假,你就不能说“因为左边的牌不是方块2,所以这张牌不是2”。因为它可能的确是2,但不是方块;也可能既不是2也不是方块;也可能是方块,但不是2,反正都有可能。了解到联言命题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提高正确推理和辨别错误推理的能力。
  说完了联言推理,再来说说选言推理,毕竟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个术语。和联言推理一样,选言推理也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之间进行,但是,支命题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举个例子:
  小张是马老师的学生,或者是刘老师的学生。
  在联言推理中,支命题之间的联结词通常是“并且”。而在这里,支命题之间的联结词则通常是“或者”,有一种选择的意思。这些支命题共同构成了一个总体上的意思表示,这就是选言命题。

  “小张或者是马老师的学生,或者是刘老师的学生”这个选言命题有可能是假的,因为小张有可能既不是马老师的学生,也不是刘老师的学生。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没有什么可说的,选言推理对此不感兴趣,它研究的对象是那些支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命题。
  在这种情况下,逻辑学对于选言命题的第一个重要结论是:如果一个支命题为假,那么其它支命题至少有一个为真。比如:
  小张是马老师的学生,或者是刘老师的学生。
  小张不是马老师的学生。
  所以,小张是刘老师的学生。

  这个推理过程中严密的、正确的,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已知一个支命题为真,是否就能判断出其它支命题都为假呢?象这样:
  小张是马老师的学生,或者是刘老师的学生。
  小张是马老师的学生。
  所以,小张不是刘老师的学生。
  如果稍加思考,就会发现上面的推理有问题。因为尽管小张是马老师的学生,但不影响小张也可能是刘老师的学生。所以,有关选言命题的另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已知一部分支命题为真,不能推出另一部分支命题的真假。
  话说张三到城里务工,在那里干了一个月,等他回到村里的时候,发现自家地里的庄稼让羊给啃了个稀巴烂。这不,羊蹄子印还在呢。

  庄稼被糟蹋,肯定要影响今年的收成。张三这一气非同小可,连忙去找村长掰扯这事儿,让他出来主持公道。事情是明摆着的,村里养羊的,只有李四和王五两家,非得让他们赔这损失不可。
  到了村长家里,寒喧、敬烟、沏茶这些礼数,自不必说。“哎呀,不知道你回来了,”听完张三的诉说,村长长叹一声,说:“人们都忙着干活,没注意羊会啃庄稼。就有一回正好被我赶上了,是王五家的羊。”
  听完村长的话,张三心里踏实了不少,心想冤有头,债有主,明天就去找王五算账,让他赔偿所有的损失。哪知道第二天,王五听了张三的话之后很不高兴,说:“我家的羊啃了你的庄稼,这我承认,我也可以赔。但是这村子里养羊的不止我一家,你凭什么就肯定全是我家羊啃的?现在你让我一个人来赔,这天底下还有没有王法了?”

  这下,张三又没了精神。回家的路上,心想,看来这件事情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清楚,还得再费些周折。
  这是一个有关选言推理的小故事,其核心就是一个错误的推理过程:
  地里的庄稼是李四家的羊啃的,或者是王五家的羊啃的。
  是王五家的羊啃的,
  所以,不是李四家的羊啃的。

  至于错误的原因,在于这一类的选言推理,所有的支命题之间不是排斥和对抗的关系,它们有可能同时为真。象这样的选言推理称为相容的选言推理。
  这意味着,还应该有另外一种选言推理形式,即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确是这样,在这种推理形式中,所有的支命题只能有一个为真,不能同时为真。比如:
  小张要么是男的,要么是女的。
  那个人要么来自法国,要么来自德国,再不就是来自瑞典。
  对于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也有一套规则,但是,请原谅,关于逻辑学我们已经讲得够多的了,而这并不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事实上,除了三段论、联言推理、选言推理之外,形式逻辑还有其它大量的推理形式,而且有时候它们还组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推理形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