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江湖——倚天屠龙众生谱》
第18节作者:
深圳刀声 俞莲舟的情况,属于“篡改”师父的创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师父的“不敬”,可能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但张三丰在这个问题上却表现得比较积极,没有用“师父”来压人,虽然碍于招数“太毒辣”没有肯定俞莲舟的“改造”,但也没有打击徒弟的积极性。在“天地同寿”问题上,即便此招太过惨烈,张三丰也表现出了鼓励的一面,亲自为此招取名。在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上,张三丰都能找准较好的立场和举措,给了弟子很大的肯定,也给了发挥空间。从行文中推断,俞莲舟和殷梨亭在创造新招的时候年龄都还不大,可见张三丰治下的武当“原创”氛围之浓。而全真七子,直至王重阳死后,也没有创出什么新功夫来。在“鼓励创新”的问题上,张三丰比现在的很多“教授”都更开明。
虽然有这么多优点,但武当七侠的教育并非十全十美,还是有不足,即“眼里只有张三丰”,这种目中无人是很致命的。俞莲舟、张翠山都是武当七侠中的聪明之士,但是都表现出了“除了师父……”的毛病。由于眼里只有师父,看不到江湖中其他高手,导致武当七侠在行走江湖时心理准备不足,吃了很多亏。(如张翠山遇到谢逊之束手无策,俞岱岩遇到殷素素被玩弄于股掌,俞莲舟遇到玄冥二老之一之暗中吃亏,莫声谷遇到殷天正之料敌不足等)这一方面因为张三丰武功修为太高,让弟子已经看不到了“天外有天”;另一方面也与张三丰平时的教导不够有关。就好比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的硕士,被所收教育的环境“忽悠“得牛逼哄哄的,以为中国只有光华管理,但真正工作起来可能连深大的本科生都不如。
张三丰由于择徒授徒的成功,所创造的武功很快得到了发扬光大。但是,对于道教本身的推广,即弘道,张三丰似乎兴趣并不大。纵观倚天全书,也只见张翠山背了几句《庄子》,没见武当派奉行道家的主要精神。而全真教的作为却要大很多。尤其是邱处机,甚至把道教传播到了成吉思汗那里,让道教好好的辉煌了一把。而作为唐宋后道教的主要继承者,张三丰所开辟的武当派在弘道上的无所作为,直接导致了道教的衰落。时至今日,只见太极拳不见道家传统,似乎也可以追溯到张三丰那里。作为道家的最后一个大师,弘道不力,张三丰有点对比起本教的历代先贤啊。
日期:2009-09-03 23:55:56
3、爱情问题
张三丰是武学上的巨人,但在爱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侏儒。这种“爱情侏儒症”似乎还有传染性,武当七侠之于感情也都生涩得让人叹息。老大宋远桥估计是包办的婚姻,老五张翠山则被女方骗上“贼船”,老六殷梨亭订了亲的媳妇还被人拐走,而其他几侠干脆离女人远远的。应了那句老话,“什么样的师父,出什么样的弟子”。
有时候想,张三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早修炼九阳神功了,导致对女人不感兴趣。但马上又觉得不对。张无忌修炼的时间也很早,而且全套修炼,但却屁颠屁颠的四处留情。书中有说,张三丰练有“纯阳无极功”,此项功夫需要童子之身,但并未指出张三丰是自小修炼的。从“无极”一词推断,极有可能是张三丰武功大成后借鉴诸如昆仑派“两仪剑法”自创的,所以不会影响他年轻时对爱情的需求。但是,张三丰偏偏和女人“不联网”。
另外还有个问题,一个人如果修炼了诸如童子功、纯阳无极功等需要童子之身的武功,是否会影响其对异性的欲望和对爱情的向往呢?葵花宝典(辟邪剑法)需要自宫,此后体内不再分泌雄性荷尔蒙,出现变性的情况可以理解。但不知道童子功之类的功夫,要不要类似的手术?如果不用,自然不影响对爱情的追求。虽然,会破坏“童子功”,但还有很多功夫可以练嘛。(此问题太八,打住)
当然,张三丰并非和女人与爱情绝缘,还是张君宝的时候,张三丰是有过朦胧的爱情的,而且影响了整整一生。其对象,看过倚天的人基本都知道,就是郭二小姐郭襄。
张君宝第一次见郭襄,是在华山之巅,那时候郭襄十七岁,张君宝十四岁,还是个孩子。两人再次相遇,是在三年之后的少林寺,此时张君宝已经十七岁了,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虽然郭襄一直把他当小弟弟看待,但对他却非常好,有的时候甚至近乎亲昵。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郭襄可能没有任何其他想法,但不妨碍张君宝萌生爱意。
1、郭襄明知少林寺中武功胜过她的人不计其数,但既见了眼前的不平之事,决不能便此撒手不顾;可是却又担心寺中好手出来截拦,当下一手拉了觉远,一手拉了张君宝,顿足道:“快走快走,有甚么事,下山去慢慢说不好么?”
2、郭襄见前后都出现了僧人,秀眉深蹙,急道:“你们两个婆婆妈妈,没点男子汉气概!到底走不走?”张君宝道:“师父,郭姑娘一片好意……”
3、郭襄听他语转和缓,便想乘此收蓬,说道:“你们不让我进寺,我便希罕了?哼,难道少林寺中有宝,我见一见便沾了光么?”向张君宝使个眼色,低声道:“到底走不走?”张君宝摇摇头,嘴角向觉远一努,意思说是要服侍师父。
4、二人并肩下坡,走过一苇亭后,只听得身后脚步声响,回首一看,只见张君宝远远在后跟着,却不敢走近。郭襄笑道:“张兄弟,你也来送客下山吗?”张君宝脸上一红,应了一声:“是!”
5、郭襄道:“张兄弟,你也不必送我啦。”呼哨一声,招呼青驴近前,张君宝颇为依依不舍,却又没甚么话好说。郭襄将手中那对铁铸罗汉递了给他,道:“这个给你。”张君宝一怔,不敢伸手去接,道:“这……这个……”郭襄道:“我说给你,你便收下了。”张君宝道:“我……我……”郭襄将铁罗汉塞在他的手上,纵身一跃,上了驴背。
作为黄蓉的女儿,郭襄的美丽是不用说的;而作为“小东邪”,郭襄在行事上天马行空,和寻常姑娘自是不同。比如牵张君宝的手,就不是寻常女孩所能为。虽然郭襄心里一直当张君宝是“小兄弟”,但毕竟人家是十七岁的大男孩了,个头比郭襄还高,心理也接近成熟,被郭二小姐的小手这么一拉,心中难免泛起涟漪。而“秀眉深蹙”、“使个眼色”、“你也来送客下山吗”以及临别赠物等,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和言语,但隐隐都具有一定的“挑逗性”。对于处于青春鼎盛期的张君宝而言,是极具杀伤力的。别说郭襄如花似玉、博学幽默,就是一个寻常女子,也能让张君宝“红扑扑的心跳个不停”。
虽然之后就没有了下文,但张君宝之于郭襄的感情却是发自内心的,深沉而持久,以致百岁后提到“郭襄女侠”还满怀深情。而这种感情之所以一直藏在心里,除了对郭襄的尊重外,张三丰还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自卑,源自和杨过对比的自卑。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张三丰和杨过的熟悉程度远超和郭靖。在华山之巅,张君宝只和郭靖有过一面之缘,而杨过却传授了他几招武功对付潇湘子和尹克西,曾经做过“战友”。但是,张三丰后来对郭靖推崇有加,不但认为郭靖侠义无匹,而且武功甚至连自己都比不上,但对曾经有恩于己的杨过,却几乎没有提过。
事实上,第三次华山论剑时的郭靖与杨过,武功修为已经十分接近,以张君宝当时的武学和见识,是不可能分别出他们之间的高低的。在倚天开始时,张君宝还不忘杨过的“指点之恩”,但此后就从记忆中删除了。因为从这个时候起,张君宝开始对郭襄“有了意思”,和杨过成了“情敌”。而郭襄却一直为了不可能的爱情孜孜不倦的寻找杨过,那个击毙了蒙哥可汗的神雕大侠。张君宝虽然对郭襄有意思,而且后来也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但却闯不出杨过那样的名头,有杨过那样的高山在前,哪还拿得出追求郭襄的勇气?
张君宝是个腼腆的人,这样的人比较隐忍。但是,爱情是自私的,是不能“隐忍”的。所幸郭襄一直没有被人“追走”,如果张三丰勇敢一点的话,很可能就成就了一段佳缘。但隐忍的张君宝,却因为翻不过杨过这座大山,而无法驱逐自卑的心魔,白白的浪费了时日,任红颜变老、消逝。但话说回来,因为没有去追郭襄,张君宝修炼了一身功夫,开创了一个大门派。想想,如果和郭襄结成夫妻,同时又创立门派的话,会不会出现何太冲、班淑娴治下的昆仑派和岳不群、宁中则治下的华山派的情况呢?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