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江湖——倚天屠龙众生谱》
第19节

作者: 深圳刀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张三丰爱情上的失败,掩盖不了他在武学上的巨大成功。无论是自身的武学高度还是对武学的开创,张三丰都算得上一时之巅峰。更难能可贵的是,张三丰所开创的武当派,从此成为和少林派平分秋色的大门派,道家武学得以发扬光大。而开创千年少林的达摩,却是印度来的“胡人”。从这个角度讲,开创武当一派的张三丰,算得上是武林史上的“万古云霄一羽毛”。


日期:2009-09-04 15:49:27

  二、张翠山:引刀成一快
  张翠山履历
  1313年 张翠山出生
  1336年 张翠山下武当山至江南调查俞岱岩受伤原委,却被殷素素栽赃杀龙门镖局满门,之后两人相识,并结伴前往王盘山参加屠龙刀立威大会,为谢逊胁迫至冰火岛,殷素素怀孕,张殷两人结为夫妇
  1337年 殷素素生张无忌,张殷二人为张无忌认下谢逊为义父,张谢结拜为兄弟
  1346年 张翠山携同妻子殷素素、儿子张无忌回中原,在武当山下张无忌被玄冥二老之一劫走,阴历四月初九,张翠山夫妇于张三丰百岁生日自刎于武当山

  纵观张翠山一生,他生命的前2/3在武当山学武,可能偶尔下山行侠;生命的后1/3消耗在了遥远的冰火岛,也未做过什么轰动江湖的大事。硬要算计起来,王盘山绝壁留下绝世书法、为殷素素背黑锅屠戮龙门镖局满门、最后武当山“引刀成一快”,算是为张翠山在江湖上留下了名声。但是,远远谈不上成就。如果不是因为是男主角的父亲,而多了那么多戏份的话,张翠山在武当七侠中的声望可能要下降到倒数一二名。

  虽然一度被张三丰视为最佳的接班人,而且本身也自觉不自觉的以“文武双全”自许,但张翠山所表现出来的实力,却和招摇在外的名声多有不符。武功上的修为,比之几个师兄不如自不用说,由于在冰火岛上“荒废”了十年,即便和两个师弟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至于文的方面,除了能背几句《庄子》、写得一笔好字外,就再也没有别的长处了。而和“文”相关的智慧、计谋等,张翠山更是一塌糊涂。最致命的是,张翠山有着一颗似乎永远长不大的心,却又缺少“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豪迈,给人强烈的难堪大任的感觉。因此,即便没有江南的那些遭遇而致最后自杀,张翠山在武当的前景也并不乐观。宋远桥资历在前不用说,而且还有俞莲舟这座大山,武功高强、稳重大气,是张翠山很难逾越的。况且,后面还有来势汹汹的宋青书。(张翠山下武当山至江南时,宋青书已六七岁了)

  所以,张翠山的悲剧,是多方面的。

日期:2009-09-05 00:43:45

  1、长不大的好学生
  张翠山同学无疑是个好学生,聪明、勤奋、悟性高,还听老师的话。即便放在人人都是精英的武当七侠中,也是拔尖的人物。张三丰不止一次夸奖过他,而且还视为首选传人。在关乎太极拳能否传世的传授中,俞岱岩在短短时间内懂了三四层,客观来说已经不错了,但张三丰却道:“那也难为你了。倘若莲舟在此,当能懂得五成。唉,你五师弟悟性最高,可惜不幸早亡,我若有三年功夫,好好点拨于他,当可传我这门绝技。”可见,在张三丰看来,张翠山的悟性不但远高于俞岱岩,而且还在武功最高的二徒弟俞莲舟之上。

  张翠山的聪明和悟性,从他“偷学”“倚天屠龙功”一事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张三丰即兴而创的“倚天屠龙功”,二十四字二百一十五笔,每一笔又有数种变化,但张翠山前后只花了大半天时间就了然于胸,使将出来已威力无穷。记性之好、悟性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张三丰那句“远桥、松溪他们不懂书法,便是看了,也领悟不多”,当然不仅仅是说张翠山的书法好,还狠狠的夸了他的悟性远在宋远桥和张松溪之上一把。

  像张翠山这样的好学生,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那种得老师意的人。但是,不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是什么原因,张翠山却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好学生”,心智上的成熟来得很晚。张翠山初次露面是在1336年张三丰90岁生日的时候,当时23岁,武当七侠也在江湖中闯出了不小的名头。从长白三禽之一德成的言语推断,武当七侠此时的名头主要是张翠山以上的五人闯出来的。(那老者道:“武当派张真人收有七位弟子,武当七侠中宋大侠有四十来岁,殷莫两位还不到二十岁,余下的二三两侠姓俞,四五两侠姓张,武林中谁人不知。原来是俞三侠,怪不得这么高的功夫。武当七侠威震天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摘自《倚天屠龙记》第三章“宝刀百炼生玄光”)所以张翠山应该是闯荡过江湖,行侠仗义过的,但是此后出场的表现,却像尽了刚毕业的大学生。

  首先是对待都大锦护送俞岱岩一事,张翠山的表现完全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毫无名家弟子、武当七侠的风范。作为镖局,都大锦替人办事拿人钱财是天经地义的,没有错,毕竟押镖也是在刀尖上混饭的活。都大锦没能将俞岱岩送到正牌的武当弟子手里当然不对,但“长黑痣”的六个人是专程为俞岱岩和屠龙刀而来的,即便都大锦没有误认为对方是武当七侠而转交“货物”,对方也会抢走俞岱岩。在俞岱岩受伤的事情中,即便有责任,都大锦负的也只是“连带责任”。而张翠山却不问青红皂白,先是殴打,接着恶言相向:“他还不是为了那二千两黄金。难道他对俞三哥还存着甚么好心?”连宋远桥都觉得有点过分,出言“喝”他去休息。同样兄弟情深,仅仅长张翠山3岁的张松溪就成熟很多:“张翠山霍地跳起,拍的一声,便打了都大锦一个耳光。这一下出手如电,都大锦忙伸手挡格,但手臂伸出时,脸上早已中掌。张翠山怒气难以遏制,左肘弯过,往他腰眼里撞去。这一下仍是极快,但张松溪伸掌在张翠山肩头一推,张翠山这肘槌便落了空。”都大锦虽然有错,但只错在最后关头把人交错了,一路押运却是尽职尽责的,收取佣金那是合情合理的。但张翠山打骂完了之后,还要胁迫人家尽数捐出所得。客观的说,张翠山此举不是“行侠仗义”,而是意气之下的“道德高标”。换句话说,张翠山并非不懂什么是“侠义”,只是“太孩子气”罢了。

  其次,在处理殷素素栽赃杀害龙门镖局这件事情上,张翠山也显得十分孩子气。虽然上文说过本次江南之行之前,张翠山应该闯荡过江湖,但他的表现却如同初出道的雏儿。经过和少林众僧的数次交手与问答,张翠山已经明白自己被人嫁祸了,考虑到武当派和少林派的特殊关系,张翠山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释去少林僧人的误会,以化解少林和本派的仇恨。(因为俞岱岩的事,张三丰可是派遣了宋大、张四、殷六三位上少林的,可见重视之程度)但张翠山却根本不那么想,而是一味的想着怎样和少林众僧比武斗狠。这样的选择,宋大不会,俞二不会,张四也不会,只有张翠山会。为什么呢?因为张翠山在心理上还是个孩子。虽然是个好学生,但是,张翠山的心理年龄却没有随着生理年龄正比长大。

  第三,三十而立却不立。十年后从冰火岛回到中原,张翠山已经33岁了,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他的表现任然是个孩子。这从张翠山之于自己和其他师兄弟的武功一事的态度可见一斑。遇到俞莲舟后,张翠山见二师兄武功精进不少,马上感叹“少受恩师十年教诲,小弟是退居末座了”;之后遇到殷梨亭后,再次感叹“离师十年,小弟和各位兄弟实在差得太远了”。练武之人在乎武功原本没错,但作为有妻有子的中年男人,见师兄弟武功精进不恭喜,却不厌其烦的向自家兄弟感叹,未免太小孩。对比俞莲舟和殷梨亭,他们想到的只有兄弟之情,全然不是师兄弟间谁的功夫高、谁的功夫低。自家兄弟却总比较功夫、钱财什么的,要么是心胸不够宽广,要么是过于孩子气。张翠山显然属于后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