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江湖——倚天屠龙众生谱》
第20节作者:
深圳刀声 有时候想,是不是张三丰将张翠山给宠坏了?小说中有说过,张三丰虽然收了七个弟子,但殷六和莫七的功夫基本是宋大、俞二代授的,张翠山实际上是他的关门弟子。老幺受到长辈的格外待见,本来就是寻常的事情。再加上张翠山人聪明、悟性高,而且还是诸弟子中唯一能和张三丰切磋书法的,受到张三丰的格外宠爱是极有可能的。从书中张三丰对张翠山的态度和评价来看,这种可能无疑是不折不扣的事实。但正是因为这种格外的待见,无形中养成了张翠山“扮小”的性格,成为了“长不大的好学生”,在心智上比同门成熟得晚。而这,却成为了张翠山后来顶不住压力而自刎的性格基础。
日期:2009-09-06 09:56:13
2、并不副实的文武全才
张翠山外号银钩铁划,直观而言是因为他使的武器是判官笔和烂银钩,进一步讲则是因为他还写得一手好字,“有文化”,所谓银钩铁划、龙飞凤舞。尤其是学会“倚天屠龙功”之后,张翠山无论武功还是书法都更上层楼,“银钩铁划”的绰号更是实至名归。和其他江湖草莽相比,自然多了一份儒雅和书卷气。用“文武全才”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其实,在金庸的其他小说中,将书法融入武功的也大有人在,比较有代表的是倚天之前神雕中的朱子柳,倚天之后笑傲中的秃笔翁。这两人都将传统的书法融入武功之中,调墨运笔都成为手法,横竖点挑均化为招式,即便和人拼命,也平添了一份精彩和文化。但是,使用这样武功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和武功低于己者过招,赢得是潇洒自如,舞得是风度翩翩;可一旦遇到武功高于己者,不但发挥不出书法的飘逸美妙,反而缚手缚脚、受人所制。用令狐冲的话说,是“过于托大”;用任我行的话说,是“附庸风雅”。这样的毛病,在张翠山身上也表现得很明显。
张翠山最得意的“倚天屠龙功”,其实并没有经过真正高手的检验,只是在都大锦、圆音、圆业等三流人物身上试过水。别说法王级别的高手,就连同级别的对手,张翠山也没有在他们身上试验过“倚天屠龙功”。比较拿得出手的表现,可能就是王盘山上四两拨千斤接巨石,以及在绝壁上写出了连谢逊都自愧不能的几行字。但是,一项武功如果没有经过高手的检验,总是难以让人信服。因此,“倚天屠龙功”究竟达到了哪个高度,属于什么级别的功夫,是让人怀疑的。比较合理的推断是,如果张翠山向法王级别的高手使“倚天屠龙功”,很可能出现秃笔翁遇到令狐冲时的情景,每一招都被逼得无法使全,胸中一口气越逼越闷,最后只能向墙壁发泄。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张翠山的武学修为实际上是有限的,在“文武双全”的“武”方面,是不那么符合的。当然,也可以说张翠山还很年轻,上升的空间还非常大。但即便这个条件成立,也只能说明张翠山有向“文武双全”发展的趋势和潜力,但离真正的文武双全,至少在“武”方面高度还不够。
张翠山的武功到底有多高,我曾经考证过,得出结论,直至去世时,张翠山的功力也只达到0.4个法王水准,在倚天中最多只算准一流高手。这从张翠山和谢逊的较量中可以看出来,他离谢逊的距离是很远的。因为差距太大,直接导致张翠山在衡量谢逊的功力时出现巨大偏差,认为谢逊只比张三丰“稍逊半筹”。而实际上却是,谢逊和张三丰的修为相差至少5倍。这么大的出入,只能说张翠山的修为与两人差距太大,以致没办法正确量化他们的真实功力。所以,在“武”方面,张翠山是当不住那个“全”字的。因为,在江湖上武功入不了一流高手行列的人,是没有资格称“全”的。
再看张翠山的“文”。在倚天全书中,除了“银钩铁划”这个雅号外,能看出张翠山的“文”的似乎就只有绝壁上的那幅书法和与殷素素之间论《庄子》了。但话说回来,这只是浅层次的“文”,离“全才”还天差地远。
古人有文臣武将之说,这里和“武”相对的“文”,显然不只是读过四书五经,会写汉律晋草。博览群书只是前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见识、智慧、谋略才是主干。金庸小说中较为突出的文武全才者如黄药师、无崖子,不但棋琴书画、易经八卦无所不精,诗词歌赋、甚至谱曲填词也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因此而见识过人、才智卓绝。仅就倚天而言,称得上“文武全才”的张三丰、谢逊,见闻、见识、见解也都高人一等,让人信服。反观张翠山,却很难看到这些亮点,所言所语更像个少不更事的少年。
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可见,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看待问题是要比别人深刻的。但张翠山的表现,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看待俞岱岩受伤的问题上,张翠山只知道像生气的孩子那样殴打护送的镖子,而张三丰、张松溪、俞莲舟等早已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拿准了事件的脉络。这个见识上的差距,还真不是一点半点。如果说与上述三人是因为年龄悬殊的话(张松溪实际只比张翠山长3岁),那么和殷素素有关《庄子》那段讨论,就不能归结为年龄了。殷素素自张翠山的表情而引出《庄子》,自《庄子》的文句而推出张翠山想念师长,而后顺便引了两句庄子拍张三丰马屁,思路清晰、引证得体、见解到位。而此过程中的张翠山,除了惊讶“小妖女”有文化外,就是对着天空感叹,十足的一个孩子。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将张翠山和真正称得上文武全才的谢逊相比,他之于文武全才的距离就一目了然了。张翠山武功修为之于谢逊的差距,已经到了无法正确估量对方武功修为的地步。而“文”的方面,两人之于“行侠仗义”的那段交锋,见识之高下一目了然。说句不客气的话,张翠山不过是被多年洗脑过后的生搬硬套,如同时下的愤青一样。而谢逊却透悉到了社会和人性的深处,看到了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谢逊的才叫见解,张翠山的只是听来的说教。
——谢逊道:“行侠仗义有甚么好?为甚么要行侠仗义?”张翠山一怔,他自幼便受师父教诲,在学武之前,便已知行侠仗义是须当终身奉行不替的大事,所以学武,正便是为了行侠,行侠是本,而学武是末。在他心中,从未想到过“行侠仗义有甚么好?为甚么要行侠仗义?”的念头,只觉这是当然之义,自明之理,根本不用思考,这时听谢逊问起,他呆了一呆,才道:“行侠仗义嘛,那便是伸张正义,使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谢逊凄厉长笑,说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嘿嘿,胡说八道!你说武林之中,当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么?”张翠山蓦地想起了俞岱岩来,三师哥一生积善无数,却毫没来由的遭此惨祸,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八个字,自己实再难以信之不疑,惨然叹道:“天道难言,人事难知。咱们但求心之所安,义所当为,至于为祸是福,本也不必计较。(摘自《倚天屠龙记》第六章“浮槎北溟海茫茫”)
因为见识的原因,张翠山之于别的问题也只能看到表面,所以他看不透殷素素的所作所为,也洞悉不了谢逊的所举所动,当然也弄不清江湖其他人等的行状。见识上的短浅,直接导致张翠山离开冰火岛回中原心理上的准备不足,也导致他低估了殷素素和俞岱岩之间可能的恩怨,这成为他最终走向自杀的现实基础。
综合来看,张翠山的“文武全才”是名不副实的,武学缺乏修为,文智上也缺乏素养。结合张翠山“长不大的好学生”的性格,以及身边的师长、师兄弟的宠爱,张翠山徒有虚名的“文武全才”极有可能也是被“惯”出来的。而张翠山本人又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摆不正自己的正确定位,造成了日后行走江湖“忘乎所以”,而左支右绌、步步受制。
日期:2009-09-06 23:07:36
3、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张翠山虽然外表英俊,但一出场就给人弱不禁风的印象。生理结构似乎影响到了心理素质,张翠山不但遇事不冷静,还很脆弱,扛不住压力。处理俞岱岩受伤一事,不但折射出了张翠山的不成熟,还折射出了他性格中脆弱的一面: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意外。离开武当山后,失去了师友的依赖,张翠山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更加明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